“换了任何一个人领导长征,可能都走不出1000里。”
1991年,张学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出了这句憋在他心里很久的话。长征之前,他可能还不将红军的领导人看在眼里。
但长征之后,他再也无法忽视毛主席了。
他为什么会对毛主席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1933年9月,老蒋调集大约一百万兵力,企图将我军彻底消灭。这次老蒋来势汹汹,提前几个月就开始进行军事布置,更是亲自上阵指挥。
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知道我军是打游击战的好手,所以他决定采取持久战。这还不算,他还提出了“堡垒主义”。

所谓的“堡垒主义”,就是他利用自身的优势 ,对苏区进行大规模封锁。这种封锁不止体现在交通上,还体现在经济和军事上。
他利用强大的兵力组成一座堡垒,堡垒内部是被完全隔绝的苏区。老蒋企图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压缩苏区的生存空间。

本身我军能和敌人周旋这么长时间,能粉碎前四次“围剿”,主要还是靠游击战。
但随着我军实力的增强,有人认为我军已经可以和敌人正面对抗了。在这样的思想之下,很多人都不希望继续打游击战,而是和敌人正面作战。

但毛主席知道,以我军当时的实力,根本无法在正面战场上胜过敌人。然而众人的声音太高,毛主席的意见就这么被忽视了。
巅峰时期的红军有十多万人,很多人认为我军完全可以以少胜多打败敌人。但在放弃了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这场持续了一年之久的反“围剿”中,我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苏区也被敌人一步步蚕食。由于我军始终处于被动,而且苏区遭到了严重的削弱,所以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
然而即便我军踏上了长征,老蒋也没想过要放过我军,他的目的就是消灭我军。

在得知我军进行战略大转移之后,他集结20万军队,在我军前进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前有狼,后有虎,部队中弥漫着悲观情绪,上层领导也变得消沉。
面对这样的逆境,毛主席站了出来,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正是这次会议,给了我军一个目标。

会议的核心议题,就是关于部队前进的方向。共产国际要求我军一路向北,但毛主席认为,我国的情况不能一味听从共产国际的。
明知老蒋已经在前方布下了天罗地网,难道我军就必须要自投罗网吗?毛主席大胆提议:改道贵州!

最终,毛主席的提议被大多数人赞同,我军的命运也由此改变了。
于绝境中用神来之笔力挽狂澜,挽救了处于悬崖边上的中国革命,除了毛主席之外,没有人能做到。
在之后的遵义会议中,毛主席更是确定了我军以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虽然遵义会议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当时我军的实力已经减弱太多了。除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时的损失,长征初期我军也损失了不少人。
血战湘江后,我军当时的兵力只剩下三万多人,完全无法和敌人抗衡。

在悬殊的兵力面前,我军似乎依旧面临绝境。毛主席已经发现,我军主力部队行军缓慢,导致敌人很容易追上我军。
一旦被敌人缠住,我军势必要遭受重大损失。但导致部队行军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调查,毛主席发现是后勤物资。

在长征刚开始的时候,我军基本上将所有的东西都带上了。大到枪支弹药,小到锅碗瓢盆,甚至连一件破衣服都带着舍不得扔。
带着那么多的物资,行动怎么可能快得起来呢?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部队抛下了大量不需要的辎重,终于可以加快前进的速度了。

当时每个人身上带的,基本上只有够自己吃的粮食。原本我军获取物资,都是要靠根据地的百姓,但沿路上可没有老百姓愿意给我军提供物资。
追根究底,还是因为老蒋的施压。在国民党严苛的处罚下,没有人愿意和我军扯上关系。

缺衣少粮、满身伤病、弹药匮乏,这是我军避免不了的难题。这种时候,只要部队走错一步,那必然会遭受困境。
然而,领导我军长征的是毛主席。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我军一路险而又险地避开了老蒋设下的陷阱。

虽然途中也遭遇了不少困难,但毛主席都带着部队一一克服了。最终,我军成功到达了陕北,和陕北红军顺利会师。
当然,毛主席能一次次避开陷阱,是源自于他对情报工作的重视。在长征路上,每到一个县城,毛主席都会让人给自己找报纸来看。

通过报纸,他能及时了解外边的情况,不至于做个两眼一抹黑的瞎子。而且报纸上也经常会刊登老蒋的行动,毛主席也能据此推测敌人的行动。
除了从报纸上获取情报之外,毛主席还非常注重无线电台的应用。对无线电人才,毛主席也非常优待。

张学良对毛主席是非常佩服的,哪怕他从来没和毛主席见过面。但在长征的时候,东北军却和我军多次交手,张学良对此非常感慨。
我军长征的时候,东北军已经全部退入关内,东北也已经被日军占领了。所以当时的东北军,和其他派系的部队不一样。

其他国军部队都有自己的地盘,部队都驻扎在自己的地盘上。要是我军往他们的地盘里过,他们就象征性地对我军出兵进攻一下。
但老蒋想要借此机会进入他们的地盘,他们是绝对不同意的。要是我军不从他们地盘上过,他们就在一旁看戏。

东北军不一样,他们没有自己的地盘,只能听老蒋的命令,追在我军屁股后面跑。追得太近了,我军还会停下来打阻击。
在1935年11月的时候,我军到达了直罗镇,东北军也跟在我军后面。眼看他们穷追不舍,我军决定给他们一个教训。

在直罗镇战斗中,我军歼灭敌人一千多人,俘虏敌人五千多人。这次战斗的胜利,也让我军低迷的士气开始回升,战士们的信心又回来了。
但我军的士气回升了,张学良那边却大发雷霆。他没想到,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居然还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他忍不住对着自己的副官感慨:“论起带兵能力,恐怕没人能比上毛主席了。他能带着一支士气低迷的部队走这么远,而且还能继续打胜仗。这要是换了我,恐怕连一千里都走不到啊!”
也正是因为我党的优秀表现,才让张学良动了想要和我党合作抗日的心思,才有了后来的西安事变。

毛主席善于观察,也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正是因此,我军才能避免了一次又一次不必要的损失,最大程度保存了革命力量。
晚年的张学良提起毛主席,语气中都是佩服。他对毛主席的评价是:毛主席是天生的领导,有着很强的统御力。

也正是这种统御力和领导能力,才能带领部队完成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造就这个世界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