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绍率领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会以失败告终?而曹操为什么会再次感到报国无门呢?
上集我们介绍了,袁绍和大将军何进为了铲除宦官集团,私自召董卓进京,但袁绍没有想到,董卓的进京,犹如引狼入室,不光不能为自己所用,反而废立了皇帝,把持了整个朝政,让原本就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彻底陷入了动荡,京城洛阳也成了一座人间炼狱。

其实董卓也知道,光靠残酷的暴行来镇服百官是不行的,他也想拉拢士族集团,比如周珌、伍琼等人都深受董卓的重用,但也有人不愿意与董卓同流合污,比如曹操、袁绍等人,董卓想拉拢曹操,就向汉献帝上表,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很清楚,跟着董卓的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自取灭亡,于是曹操就改名换姓,从京城逃了出来,逃到陈留的时候,陈留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曹操逃到陈留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卫兹,卫兹对于曹操起兵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卫兹是个非常有才的人,家境也非常殷实,曾经多次被朝廷任命为三公的职务,但他都给拒绝了。

由此可见,卫兹也是一个很有原则很有抱负的人,他很清楚,当时的朝局已经不适合做一个能臣了,所以他宁肯赋闲在家,也不愿往朝廷这个大染缸里面去挤。但他遇到曹操以后,一眼就看出曹操能成大事,当即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将来平定天下的,一定是曹公。曹操也觉得卫兹这个人不简单,两个人是一见如故,就在一起商量起了大事,这个大事指的就是讨伐董卓。
史书记载,曹操逃到陈留,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于公元189年十二月,开始在己吾县起兵,讨伐董卓。己吾县就是今天的河南宁陵,当时是属于陈留郡,当然三国志中虽然只记录了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卫兹也赞助了曹操很大一笔资金,帮他招募了五千士兵,让曹操有了起兵的资本。
其实这很正常,三国时期很多割据势力,都受到了地方财团的支持,比如刘备就曾受到刘元起和公孙瓒的资助,我们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军阀和地方财团的关系一直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也是地方财团参与政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曹操虽说有了兵马,但他区区五千人,要想打败董卓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
就在曹操起兵的一个月后,汉献帝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0年的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陈留太守张邈、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等,纷纷起兵,组成联军,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曹操也加盟了联军,被任命为奋武将军。这支联军,因为都来自于函谷关以东,所以也被称为关东联军。
关东联军组建完成以后,袁绍驻守在河内郡,河内就是今天的河南焦作,张邈、刘岱、桥瑁和袁遗驻守在酸枣,酸枣就是今天的河南延津,袁术驻守在南阳,孔伷驻守在颍川,颍川就是今天河南禹州一带,韩馥驻守在邺城,邺城就是今天的河北临漳县,此时的联军对洛阳已经形成了夹击之势,一鼓作气消灭董卓,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并且董卓也有点害怕了。

史书记载,公元190年的二月,董卓烧毁了洛阳城,把汉献帝迁到了长安,自己带领大军继续留守在洛阳。按理说,联军的优势明显,拿下洛阳已经指日可待,但是联军的内部,各个心怀鬼胎,没有人愿意率先出击,于是曹操就坐不住了,他说:大军都已经汇合了,诸位还在犹豫什么呢?如今董卓倒行逆施,已经成了扰乱天下的祸患,他又焚烧宫室,劫持皇帝,天下百姓都不知道该归附谁了,现在正是消灭董卓的最好时机,我们只需一战,就可以平定天下,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次良机。
但是,没有人听曹操的建议,曹操没有办法,只好孤军西进,准备去占领成皋,成皋就在今天的河南荥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就在成皋对峙了28个月,最终扭转了局势,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但此时的曹操兵力太过悬殊,虽然张邈也派出了少量军队来帮助曹操,但是无济于事,曹操到达荥阳的时候,遭遇了董卓的大将徐荣,由于敌众我寡,曹操大败,并且败的很惨,不光自己中了箭,战马也受伤了,幸亏曹操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曹操才趁着夜色,逃回了酸枣大营。
可等曹操灰头土脸的回到酸枣以后,各路诸侯们在干什么呢,他们竟然在天天大摆宴席,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一看,非常生气,就责备他们说:我在前面和董卓决一死战,你们却整天在这里喝酒享乐,我真为你们感到耻辱。
请各位听听我的计划,袁绍从河内进攻孟津,酸枣的诸将去攻打成皋占据敖仓,袁术从南阳挺进武关震慑关中,其他各路义军暂不要与董卓交战,只需设置疑兵迷惑对方即可,以此来号召更多的诸侯来讨伐董卓,天下很快就能平定。曹操的这个计划如果能实施的话,董卓就很危险了,他不光洛阳守不住,关中他也别想待了,可是,曹操苦口婆心的这一番话,犹如石沉大海,连个响都没有,各路诸侯根本不采纳曹操的建议,而是继续按兵不动。
因此曹操就感到心灰意冷,再一次感觉报国无门,那么接下来,关东联军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曹操又该怎么办呢?我们下集接着聊,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