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有北斗定位,还有直升机搜索,为啥还因天气因素推迟神十九返回?

原定今天回家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要“续租”太空了!今天,神舟十九号因天气原因推迟返航的消息刷屏网络。不少网友好奇:现在不是

原定今天回家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要“续租”太空了!

今天,神舟十九号因天气原因推迟返航的消息刷屏网络。不少网友好奇:现在不是有北斗导航吗?地面还有人工直升机搜索队伍,为啥还要看老天爷脸色?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航天员回家路上的那些"天气门槛"。

另外还有网友为航天员刘洋着急,他们觉得神舟十九号乘组回家计划延迟,最着急的应该是刘洋,这是为啥?

回家路上的"三重安检"。

想象一下,你在玩高空跳伞,突然遇到大风是什么体验?神舟飞船返回时面临的挑战可比这刺激百倍。飞船回家要过三道"安检":

首先就是穿越大气层,就像冲进1000℃的火焰山,全靠特殊材料"硬扛";然后就是开伞减速:展开3个篮球场大的主伞(1200平方米),要是遇到"高空风切变"(不同高度的乱流),伞绳可能打结;最后才是平稳着陆,地面风速超6级(约10米/秒),返回舱就会像被踢飞的易拉罐一样翻滚。

这次推迟,就是因为东风着陆场刮起了6到7级大风。要知道,航天员在太空待了半年,骨头密度下降12%(相当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可经不起这样的“滚筒洗衣机”体验。

沙漠里的"气象考场"。

东风着陆场选在内蒙古沙漠不是没道理的——这里地广人稀(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上海),但却是出了名的"天气暴躁老哥":这里春季限定款沙尘暴,能见度瞬间降到"伸手不见五指";昼夜温差20℃,白天烤火炉,晚上进冰箱。

以去年执行的载人航天任务来说,可是真真切切经历了东风着陆场说变就变的暴脾气:10分钟内风速从3级飙到8级。

但中国航天早有准备:72小时前就开始"每小时天气预报",动用"睿图模式"(1公里精度气象模型)连100米高的微风都能预测。神舟十七号返回时,预报说"风速1米/秒",结果分毫不差!

北斗+人海战术的真相。

其实每一次神舟飞船着陆,人们都心中难免疑惑,毕竟看到搜救队出动几十辆车、多架直升机,有人疑惑:北斗不是能厘米级定位吗?其实这是"双保险"。

返回舱穿越大气层时会失联4到6分钟,这期间叫做黑障区盲点,全靠雷达死死"盯住";最后1000米主伞打开后可能被风吹偏,需要地面快速响应;出舱后要立即体检、抬送,整套流程需要50多人配合,这样说吧,咱们得让辛苦付出的宇航员们一到地球就享受航天员VIP服务,而不是苦等吧。

还记得2022年神舟十三号返回吗?当时着陆场能见度超10公里,搜救队5分钟就赶到现场。这种效率,靠的正是平时近百台车辆、数百人参与的实战演练。

那些年躲过的"天气坑"。

中国航天的"天气洁癖"是有血的教训的:2005年神舟六号:沙尘暴让返回舱"吃土",紧急改期;2008年神舟七号:备降场暴雨,临时换"停车位";2021年神舟十二号:高空乱流让降落伞"跳舞",调整窗口才落地。

相比之下,美国"星际客机"今年就因技术故障让宇航员滞留太空9个月。中国航天"看天吃饭"的谨慎,反而保证了23次载人任务100%的成功率。

等待是为了更好的团圆。

现在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们正在空间站"续住",物资储备足够吃一年(天舟八号带货能力超强)。而地面上,气象团队正在24小时监测下一个"天气窗口"——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后天。

这种"宁可十防九空"的较真,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正如航天员王亚平曾说:"祖国永远不会忘记在太空的儿女。"这份等待,值得!

神舟十九号乘组回家计划延迟,最着急的应该是刘洋,这是为啥?

最后说说宇航员刘洋为啥着急,这事得提到2022年6月5日到12月4日的神舟十四号任务了。当时的宇航员是指令长陈冬,宇航员刘洋、蔡旭哲。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了吧?

没错!神舟二十号的指令长是陈冬,神舟十九号的指令长是蔡旭哲,都是刘洋当年神舟十四号乘组的成员,所以最关心神舟十九号和神舟二十号乘组的,刘洋绝对数得上。另外,同乘组的两名宇航员都成为了指令长,只差刘洋了。

所以,她最着急了。当然,这都是网友们的玩笑了。也在此真心希望刘洋成为中国空间站的下一代指令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