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鍾記郵(5283)千年樱桃沟与时代的碰撞
在洛阳西北的邙山深处,一条绵延17.5公里的沟壑里,32棵千年樱桃古树与3200余棵百年古树构成了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樱桃群落。这片被当地人称为"千年樱桃沟"的土地,不仅是果树栽培史上的活化石,更是一部镌刻在黄土地上的农耕文明史诗。4月1日洛阳邮政在新安县推出了一款彩色邮戳,主题就是“千年樱桃沟”,红红的樱桃,绿绿的树,配以黑色的文字,在远山之间挺立的古树,彰显了历史的久远,还有穿越千年的岁月时光。洛阳刘炎斌先生在邮戳启用当天寄给我一枚明信片,销邮资的就是这枚彩色邮戳。
收到明信片,怎么看这枚明信片是那样的眼熟。明信片的邮资图是“商·饕餮乳钉纹青铜方鼎”,左下角是2009年洛阳中国世界邮展的吉祥物,副券上的文字是“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翻过明信片看背面,怪不得那样的面熟,这是当年在洛阳举办世界邮展的入场券,如果记得不错的话,这枚明信片式的入场券就是当年参观邮展的通票。时隔16年之后再一次见到这枚入场券,脑海中又回想起2009年春末洛阳城的繁华时光,满街的邮展标识,配合着牡丹花会,体会到刘禹锡的那句“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
不过今天要聊的不是那场邮展,而是古树年轮里的文明密码——千年樱桃沟。随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至少在看到这枚由戳之前是这样的。千年前栽下的樱桃树,直到今天仍在结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光隧道,不过有一点让我坚信,樱桃在中国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因为在东汉时期,樱桃树的根系就已扎进新安的红黏土中。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贯通,新安樱桃沿着漕运进入洛阳城,成为宫廷盛宴上的珍馐。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从汉至清,新安樱桃一直是朝廷贡品。最传奇的当属马头村那棵1400年树龄的"皇封树",相传武则天品尝后赞叹"独树一枝",赐封樱桃为"圣果",并命其在新安繁衍。这棵古树至今仍枝繁叶茂,每年春季绽放的白花如雪花般铺满沟谷。
这些古树见证了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当地农民创造的"沟谷成林、台地种田"立体种植模式,将樱桃树沿等高线呈梯田状分布,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形成独特的小气候。这种延续千年的种植系统,在2017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于2025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历经千年变迁,新安樱桃完成了从"圣果"到"幸福果"的华丽转身。依托"中国露地早熟樱桃第一县"的地理优势,新安樱桃在每年5月初抢占市场先机,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露地樱桃。
近年来,当地通过"传统品种保护+现代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引进布鲁克斯、俄罗斯8号等新品种,建立物联网智能化种植基地,实现土壤湿度、光照、水肥的精准调控。单杆密植、降温催花等技术的应用,更让樱桃突破季节限制,春节期间也能新鲜上市。新安樱桃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形成集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产业链。2024年总产量超8000万斤,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从田间地头到北上广深的高端市场,从传统采摘到电商直播,小小的樱桃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每当四月的春风拂过樱桃沟,10万亩樱桃花竞相绽放,洁白如雪的花海与古朴的窑洞民居相映成趣。当地以千年古树为核心,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皇封广场上,情景剧《樱桃树之恋》演绎着古今传奇;窑洞咖啡屋里,游客在百年古树旁品味咖啡与樱桃的奇妙碰撞;露营基地中,星空下的篝火晚会传递着乡土温情。每年举办的樱桃文化节,吸引着数十万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樱桃酒、樱桃酱等特色美食。文化赋能让古树焕发新生。当地联合艺术院校设立创作基地,举办林下艺术节,用摄影、书画、文学等形式挖掘古树文化。
文创商店里,印有古树图案的T恤、冰箱贴等产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文化符号。更令人称奇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建立的农业遗产数据库,已收录2000多条传统农事记录,实现了千年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对话。为了守护这份跨越千年的馈赠,新安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古树保护行动。专业团队定期为古树进行"体检",通过修枝复壮、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让衰弱古树重焕生机。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8家单位认养古树,160名守护人定期巡查,形成全民护树的浓厚氛围。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千年樱桃沟正书写着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从东汉的种苗初植到今天的产业兴盛,新安樱桃沟用2000年时光,在豫西丘陵间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每一颗樱桃都是时光的馈赠。当您漫步沟谷,品尝着穿越千年的甜蜜时,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慷慨,更能触摸到农耕文明的温度。这或许就是新安千年樱桃沟最动人的魅力。如今随着邮政触角的加盟,以邮政的方式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过相对于千年的樱桃,尝一口的奢望很大,但不一定能够实现,能得到一枚千年樱桃树的邮戳,也不枉相见一场了,再次感谢刘炎斌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