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李克用的三支箭决定了天下的走向

在历史上,所有的争霸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始终是双方领袖的素质。楚汉之争中,楚国的失败和汉国的胜利,主要源于刘邦在综

在历史上,所有的争霸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始终是双方领袖的素质。楚汉之争中,楚国的失败和汉国的胜利,主要源于刘邦在综合素质上的全面超越项羽。而在五代时期的梁晋争霸中,朱温与李克用之间的斗争则是决定性因素。由于争霸的周期漫长,最终决定梁晋命运的关键转移到了双方继承人身上。

李克用的继承者李存勖是一位杰出的英雄,因此河东军不仅成功突围汴军的包围,最终更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当河东军与汴梁军汇合后,天下便进入了沙陀武力主导的局面。后来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汉,甚至北宋王朝,实质上都是由河东集团演变而来的。孟知祥所建立的后蜀,也可视为河东集团在蜀地的延伸。

朱温

908年,李克用去世,临终前,他通过遗言确定了儿子李存勖为继承人,并留下了三支箭作为政治遗嘱:“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李克用的遗言并不需要我们纠结于个人情感,深入分析后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李克用为李存勖指明了河东发展的战略方向:首先要讨伐刘仁恭,稳定河朔藩镇,整合力量才能在汴梁中占据优势;其次,为了确保河朔的安全,必须在军事上击败契丹,才能安心南下;至于朱温,李克用已经放弃了幻想,经过多年的博弈,他深刻意识到,梁晋争霸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河东必须掌握主导权才能生存。

李克用虽然在政治和用人方面不及朱温,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看清了形势,以三支箭的方式为李存勖指明了方向。虽然李克用被朱温压制在太原,但他依然保住了河东的根基,这为李存勖的崛起提供了可能。李存勖掌握河东权力后,首先通过诛杀强藩李克宁来稳定内部,然后在三垂冈之战中保住了河东的门户潞州,接着通过军事成就掌控河东内部,进行人事调整和军队强化等一系列措施。三垂冈之战的胜利不仅提升了河东的士气,还让河朔藩镇看到了李存勖抗衡朱温的实力,纷纷向河东靠拢。

在梁晋争霸中,河朔藩镇作为独立势力,其一切行动都以争取独立为目标,联合弱者以对抗强者。在朱温势力壮大后,河朔藩镇只能与河东长期对立。但李克用在894年击败卢龙节度使李匡筹后,依然扶持了投靠自己的刘仁恭,试图将卢龙镇发展为河东的附庸,以便获得兵力和物资支持。李克用未能直接控制卢龙镇,是因为他担心会引起河北藩镇的强烈反对,导致对抗。河朔藩镇始终以维持自身独立为目标,因此李克用始终无法完全掌控河朔。

朱温之所以能够整合河南势力,是因为当时有强藩秦宗权的存在,一旦解决了秦宗权,朱温便能轻松整合河南势力。而李克用面临的情况则截然不同,河朔是多个势力共存的局面,朝廷不会允许其蚕食河北,河朔藩镇也不会坐视河东的强势渗透,他们不仅会结成同盟,还会寻求朱温的支持。这一点在李克用兼并昭义镇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体现。

李克用被朱温逐渐超越的核心原因在于他未能整合河北藩镇,而这种整合又面临诸多客观困难。朱温在生前整合了河南势力,使得李存勖在灭亡后梁后能够直接统治中原。朱温在整合河南势力后,又通过武力逼迫河朔藩镇站队自己,最终将李克用的生存空间压缩至太原,李克用在世时未能走出河东。

尽管李克用在能力上受到质疑,但河朔的兼并难度确实存在。朱温虽然在形式上控制了河北藩镇,但河朔藩镇在本质上依然保持着独立性,这为梁晋争霸增添了变数。李存勖在三垂冈之战中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后,河朔藩镇也愿意与河东结盟对抗朱温。朱温在李存勖表现出色后感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朱温对梁晋争霸的结局愈发悲观,他深知自己的儿子与李存勖相比,差距明显。

为了确保梁的安全,朱温必须在生前解决棘手问题,结束梁晋争霸。结束争霸的第一步就是彻底兼并、控制河朔藩镇。朱温的儿子之所以不如李存勖,根本原因在于家世背景,李存勖出生于军人世家,自小便浸润于政治和军事的环境中,而朱温则是白手起家,家族没有积累,难以培养出乱世中的猛人。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一月,朱温以抵御刘守光的名义派出三千军队进驻深州和冀州,企图消灭成德和义武镇。紧接着,他又派部将王景仁、韩勍、李思安率领四万大军向邢州北部的柏乡进军。面对生存危机,成德节度使王镕和义武节度使王处直急忙派人向河东求援,并愿意与河东结盟,推举李存勖为盟主。在河东将领反对出兵的情况下,李存勖却果断决定出兵,因为他清楚这是插手河朔的最佳时机,一旦搞定河朔,南下中原便指日可待。

李存勖先派周德威率兵从井陉关出发,随后亲自率大军前往救援。十二月,李存勖进军至距离柏乡五里处的野河北岸,与梁军对峙。李存勖的作战方案是先对峙,消耗梁军的锐气,待时而动。次年(911年)正月,在梁军疲惫之际,李存勖与周德威展开夹击,取得了柏乡之战的辉煌胜利,俘获梁军将校以上两百多人,斩首两万,梁军几乎全军覆没,梁将王景仁、韩勍和李思安仅带着数十骑逃亡。

如果说三垂冈之战李存勖有运气成分,那么柏乡之战绝对是他能力的体现。这场胜利也让朱温对后梁的未来更加悲观。李存勖的胜利离不开河东军中以代北胡人为主的骑兵,这支军队曾是李克用创业的重要依靠,如今继续为河东的霸业服务。

在柏乡之战胜利后,李存勖集中精力解决卢龙问题。李存勖派大将周德威出征讨伐卢龙,913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刘守光在兵败的现实面前向李存勖投降。战后,李存勖将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诛杀,实现了李克用的第一支箭的愿望。李存勖顺利兼并卢龙,得益于他在政治上对刘守光的麻痹。

李存勖

911年六月,成德镇的王镕、义武镇的王处直、昭义镇的李嗣昭、振武军的周德威、天德军的宋瑶等六镇节度使共同上表推尊刘守光为尚书令、尚父。刘守光在放松警惕后甚至在当年八月称帝,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应天,此举加速了他的灭亡。

在此期间,朱温去世,且是被其儿子朱友珪弑杀。朱温在去世前对后梁的前途几乎绝望:“吾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昌炽如此。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朱温未能在生前解决河朔问题,已决定梁晋争霸的最终结局。

在朱温去世的912年,后梁的护国节度使朱友谦归附于李存勖,这一归附为李存勖之后灭亡后梁创造了有利条件。局势如朱温所料,后梁皇帝朱友贞很快就乱出牌。后梁乾化五年(915年),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去世,朱友贞趁机准备将魏博分为两镇,结果导致魏博兵变,边军囚禁新任节度使贺德伦,向河东投降。

魏博的行为很容易理解,因为河朔藩镇始终将维持独立性作为目标,既然朱友贞要削藩,他们自然会选择再次站队河东。魏博镇位于河朔藩镇的最南端,隔黄河与朱温的宣武镇为邻,是汴梁势力向河朔藩镇渗透的前沿阵地。一旦魏博归属于河东,便成为李存勖攻打汴梁的跳板,因此魏博的归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梁晋争霸的最终结果。

朱友贞之所以一力削藩,是因为他没有李存勖的军功,无法控驭地方藩镇。李存勖在占领魏州后将魏博牙军收编为亲军,兼任魏博节度使,随后又攻取德州、澶州。916年二月,李存勖在故元城之战中大败梁将刘鄩,歼灭梁军七万余人,继而连下卫、洺、相、邢、沧、贝等州,河北地区几乎被晋军占领。

事实证明,作为乱世中的第三方势力,其保持独立性的时间是有限的,河东兼并河朔就像曹魏当年兼并蜀汉一样,属于顺势而为。李存勖在消化河北势力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名将如史建瑭、李嗣昭、阎宝、李存进等人战死。与梁军展开的胡柳陂之战中,李存勖失去了周德威,李存勖悲痛地说:“丧吾良将也,是吾罪也。”尽管损失惨重,李存勖最终完成了其父未能实现的心愿,武力占领并基本消化了河朔藩镇,完全具备了对后梁的整体优势。

局势发展至此,后梁的灭亡已是时间问题,因为:河东在整体实力上已超越后梁;河东兼并并初步消化了河朔,已无用兵河南的障碍;李存勖的个人素质优于朱友贞;河东内部的凝聚力也强于后梁。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建立后唐王朝,改元同光,追赠朱邪执宜、李国昌、李克用三代为皇帝,与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为七庙。

李存勖的一系列举措都指向一个目的:后唐王朝是大唐帝国的政治继承者。这是朱温所建立的后梁王朝无法承接大唐灭亡后权力真空的必然结果,也是李存勖团结中原士族、提升家族地位的政治高明之举。李存勖即后唐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