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前往梵蒂冈参加教皇方济各葬礼的专机上接受了随行记者采访。根据白宫新闻办公室发布的谈话记录,特朗普明确表示:"美国政府不会单方面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除非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和产业补贴等方面作出符合美国预期的调整。

"这一表态距离其4月22日在白宫玫瑰园声称"正在考虑大幅削减部分中国商品关税"仅相隔72小时。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平均关税税率为19.3%,涉及约3700亿美元商品。这种政策反复性导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在4月23-25日期间波动幅度达到4.7%。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在4月26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政策已出现17次重大调整。最频繁的调整发生在2024年总统大选期间,共计5次政策转向。
美国商会2025年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83%的受访企业认为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运营成本。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显示,关税政策波动使美国企业每年多支出约89亿美元的合规费用。

2025年4月24日上午9时,中国商务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会议。根据商务部官网发布的会议纪要,此次会议持续两天,分为四个专题讨论环节。
会议首先通报了2024年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情况:全年共处理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58起,涉案金额217亿美元,其中应对美国案件19起,占比32.8%。会议部署了2025年七项重点工作,包括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加强产业损害监测等。
参会人员名单显示,会议召集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展改革委等12个中央部门,31个省级行政区商务厅(局)主要负责人,以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8家全国性行业协会代表。会议决定建立"重点商品贸易波动监测日报制度",要求各省级商务部门每日报送辖区内20类敏感商品的进出口数据。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在闭幕讲话中强调,要建立"中央-地方-企业"三级联动的应对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25年第一季度贸易监测报告,中美双边贸易额较2024年同期下降12.3%,降至143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下降15.2%,美国对华出口下降6.7%。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覆盖率已达97.3%,中国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覆盖率为88.4%。
摩根士丹利4月28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双方关税水平已接近"天花板效应",即继续加征将导致贸易量锐减而关税收入不增的反向关系。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4月27日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中美贸易谈判可能持续24-36个月。这一判断基于三个因素:美国2026年中期选举政治周期、中国"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度、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时间表。贝森特透露双方已在技术层面建立"贸易政策工作小组",每月举行视频会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3月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收窄至623亿美元,同比下降19.4%。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
当前数据显示,中美贸易政策博弈陷入囚徒困境:美国通过关税获得的财政收入在2024年达到创纪录的892亿美元,但导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个百分点。中国虽然成功将美国在其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从2018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3%,但产业转型成本高达1.2万亿元人民币。
第三方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贸易战五年间全球GDP累计损失约2.8万亿美元,超过190个经济体的贸易流向被迫重组。这种持续对抗是否真正服务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基于更多实证数据进行理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