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工人立功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造21个湖泊,沙漠有望变绿洲

他们硬是在两个月内,在漫无边际的流沙之上,凭空造出了21个碧波荡漾的湖泊!那么,他们到底怎么制造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塔

他们硬是在两个月内,在漫无边际的流沙之上,凭空造出了21个碧波荡漾的湖泊!

那么,他们到底怎么制造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塔克拉玛干,位于中国的西北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横亘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

面积足有33.76万平方公里,比得上一个山东省的大小,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一年到头,雨水少得可怜,加起来都不足100毫米。相比之下,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

然而截止到现在,中国的沙漠地区仍有很多,怎么如今要花费这么多力气,偏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造湖泊吗?

这一切要从石油勘探说起。

然而,在这片沙海中上演石油争夺战,谈何容易!

塔克拉玛干一年到头几乎见不到几滴雨,降水量还不到100毫米。

别说洗把脸了,喝口水都成了奢望。

偏偏大量工人在这,就是需要更多的水。这个问题如同“绊脚石”一般,严重制约着施工的进度。

石油工人们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

他们先是把水从几百里外的地方用罐车一车一车往回拉,但沙漠路途遥远,水运成本高得吓人。

后来,他们想在附近打井找水,可地下水位太深,打出的水根本不够用。

眼看着钻井工程一拖再拖,大伙儿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小发现给石油工人们带来了希望。

有的同志在沙漠中发现了不少风化的贝壳,这说明沙漠下面很可能藏着丰富的地下水。

当地质专家听说这事后,也是眼前一亮。

有了地质专家的支持,石油工人们信心倍增。

他们从全国各地调来40多台大型挖掘机,日夜兼程开挖沙坑。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汗水没过脚面,沙尘迷住双眼,但工人们从没有喊过一声苦。

两个月下来,这片沙海中渐渐凿开了一口口沙井。

当第一眼井水涌出地面的时候,欢呼声响彻沙海。

那一刻,所有人都在用力鼓掌,就连平日里最严肃的领导,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有了充足的水源,钻井工程进展神速。

在工程师们的巧妙设计下,一口口沙井被连通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人工湖泊。

先进的防渗技术,让湖底水不外流;周到的设计施工,让湖水经久不息。

当然,在茫茫塔克拉玛干沙漠中,21个湖泊的出现绝非偶然。

质勘测发现,沙漠腹地的某些区域,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

因此,工程队精心选择了21个最有可能出水的地点,日夜奋战,最终让湖泊在沙海中破土而出。

当然,地下水的分布并非唯一的考量因素。

这些地方更容易蓄水,也为湖泊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即便有了地质条件的支持,21个湖泊的诞生仍离不开人力物力的倾注。

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工程队一共挖掘了40多个有潜力的地点。

最终,其中的21个位置成功出水并形成了稳定湖泊。

这个成果的取得,既有赖于科学勘测的精准指导,也凝结着施工队员的辛勤付出。

值得一提的是,21个湖泊的位置经过了精心规划,既为石油勘探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又能相互支撑,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如今,塔克拉玛干的人工湖泊边,已经初现绿洲的模样。

成片的胡杨林迎风招展,棵棵梭梭昂首挺立,连一向难养活的沙枣树也在湖畔扎下了根。

靠着充足的水源,当地农民还在湖边大规模种植起了肉苁蓉等经济作物。

村民们喜笑颜开,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现在变成了现实。

此时此刻,回首石油工人们在沙海中造湖的历程,那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瞬间依然历历在目:

他们披星戴月运送防渗材料加固湖堤的忙碌……一幕幕画面,汇成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是的,这片由死而生的绿洲,每一寸土地都凝结着石油工人的心血。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2024-11-27,还剩最后1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即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