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曾发生过很多神秘事件,至今科学都无法解释。
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当年的阴兵借道事件。
虽然网上报道有很多,但都没什么依据,地震当晚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说得清楚。
地震以后有没有阴兵借道?如果有,阴兵出现又是为了什么?
最近,一位曾经参加地震救援的部队汽车兵,道出了实情。
这位汽车兵的真实经历,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当年,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大地震。
短短23秒,一座拥有100万人口的现代化重工业城市,瞬间变成一片废墟,二十多万条生命,顷刻陨落。
这次地震之强,波及之广,直接影响到附近的天津、北京、承德、沧州、廊坊,以及秦皇岛和保定全境。
还有像张家口等14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强烈震感。
唐山大地震,成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北京方面在得到地震消息之后,第一时间从北京军区调遣了29000多名指战员官兵,第一批赶赴现场进行紧急救援。
与此同时,其他军区也在陆续派遣援兵赶到。
这次大救援,共出动了军队和医务人员等,十几万人次,可以说是举世震惊。
许逢友所在的51034部队汽车连,是第二批到达救援现场的。
之所以晚到,是因为他们在距离唐山城十几公里处,遇到了诡异的阴兵借道事件。
这件事,甚至还惊动了749局的同志......
当时最先到达唐山救灾现场的,是陈锡昌所在的铁四师十七团十八连。
他们连两百多名战士,当时刚好驻扎在唐山的丰润火车站,在地震发生后,这支连队反应迅速,只用了十几分钟便赶到一线。
因为地震刚发生不久,余震不断,危险系数极大,十八连的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前后从震区救出了两千多名群众。
因为是突发事件,十八连没有任何工具准备,战士们是靠着双手,在断壁残垣中寻找和拯救生命。
一双双布满鲜血的大手,成了唐山人民脑海中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很快,许逢友所在的51034部队汽车连,也在满载救灾物资的情况下,迅速赶赴现场。
他们部队从承德出发,距离唐山只有180多公里的路程。
当时路况一般,而且是晚上,他们预算的时间,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
许逢友是汽车连的连长,负责带领整个车队,将救灾物资和工具等,安全快速送到唐山。
为了及时高效,准确无误地将抗震物资送到灾区,出发前,许逢友再三提醒众战友,务必检查好所有车辆,加满油,保证不让一辆车子在半路抛锚。
这些卡车,在汽车兵眼里,简直比孩子还要珍贵,特别是这次任务特殊,他们当然不敢怠慢。
一切万无一失之后,他们全速向着目的地唐山开拨。
然而诡异的是,眼看车队距离唐山只剩下最后的十几公里路程,最多再有几十分钟就能到达。
结果,汽车连的所有车辆,竟然统一熄火了!
所有人都惊诧不已,感觉有点匪夷所思。
要是两三辆车熄火,倒还情有可缘,可现在是一下子几十辆汽车,一起熄火,未免让人感觉到诡异。
漆黑的的夜晚,崎岖不堪的碎石路,让整个车队陷入无奈之中。
许逢友救灾心切,根本没想那么多,只觉得气愤无比。
救灾好比打仗,晚一秒钟,胜率就会成倍下降。
他于是跳下车子,对着一众汽车兵就是一通大吼:“不是叫你们检查好车辆吗?都是干什么吃的?”
“延误了救灾时机,你们担待得起吗?”
许逢友眼望着不远处的地震现场,拳头攥得死死的,眼中噙住了泪花。
“快,马上修好,马上!”
许逢友声嘶力竭的下命令,其他战士也没有闲着,纷纷打开引擎盖,查看原因。
可是经过一番检查,所有汽车兵都是满脸疑惑。
“报告连长,汽车所有功能完好,不存在任何故障!”
“什么?”许逢友皱起眉头,走过去一把推开那名汽车兵,亲自检查引擎等汽车部件。
许逢友是汽车兵出身,修车技术一流,往往车辆有什么毛病,他大眼一瞧,耳朵一听,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经过许逢友的仔细检查,他也忍不住瞪大眼睛。
汽车确实没问题,可为什么就是打不着火呢?
正在所有人疑惑不解的时候,一阵阴风吹过,卷起漫天尘沙,害得大家都睁不开眼。
7月正值夏季,原本就闷热无比,可是这阵阴风吹过来,让大家都忍不住打起寒战,只觉得周身似乎要被冻僵。
用许逢友的话说,就像被扔到了冷库里。
不仅如此,原本还亮着的汽车灯,也开始忽明忽暗,干脆有的就直接灭了......
阴风持续了好一阵子,有些战士抱紧肩膀开始打喷嚏,有的则干脆钻进了车里。
许逢友只觉得这里过于邪乎,双手叉腰,往前走了几步,想看看前面到底什么情况。
他这才发现,道路前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弥漫起白雾,几乎什么都看不见。
正在许逢友掏出手电,打算过去一探究竟的时候,通讯兵突然跑了过来。
“报告连长,刚收到命令,上面让我们把车辆转移到路边,原地待命!”
“原地待命?什么意思?”许逢友一脸不解地看着通讯兵。
关于原因,那个通讯兵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好再次重复上面的命令。
军人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许逢友只好命令其他人,一起把抛锚的汽车,挨个推到路边上,把碎石路让出来。
大家都很纳闷儿,上面为什么突然下这么奇怪的命令?
紧接着,通讯兵又传达了上面的第二道命令,让所有战士全部坐进车里,掩耳闭眼,无论听到什么,都不可以下车,更不可以往外观看。
许逢友原本就疑惑万分,听到第二道命令后,更是满脑子问号,让路就算了,这塞住耳朵,闭上眼睛,不让往外看是什么道理?
就算是哪个大领导要亲临现场,也不至于让大家闭上眼睛吧?
完全说不过去。
强烈的好奇心,让许逢友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让其他人先上车,自己则留在下面,想要去探探路况。
很快,许逢友就消失在浓雾当中。
他越往里走,越是感觉阴冷无比,即便抱紧肩膀也无济于事。
最终他冻得不行,什么也没发现,就准备回去。
刚一转身,一颗巨石轰隆着从上方滚落,好在许逢友身手敏捷,瞬间跳到旁边,要是换成普通人,恐怕已经被砸死了。
许逢友惊出一身冷汗,加快步伐往回走。
刚走两步,一阵若隐若现的马蹄声,从后方传来,很是邪门儿。
时至今日,许逢友依然清晰记得,那些马蹄声听上去又多又响,就像有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厮杀。
他甚至可以感受到地面的震颤。
不仅有马蹄声,还有兵器撞击的声音,一些人的呼喊,哭泣......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在20世纪的1976年,而且又是地震之后的唐山,那场景只能用诡异形容。
彼时的许逢友,并没有想那么多,他第一反应,难道是从地震当中逃出来的老乡们?
他想过去把那些灾民集结过来,好确保他们的安全,结果刚抬起腿,
肩膀突然被一只大手按住了......
“那些不是人。”
许逢友身体一颤。他毕竟是军人,心理素质过硬,于是立刻回头,发现对方是两个身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
三人目光相对,对方似乎看出了许逢友的疑惑,于是掏出证件道,“我们是749局的,奉命前来确保道路畅通。前面有阴兵借道,你最好回车上去。”
“记住,什么都不要听,也不要看,半个小时后,你们再出发。”
“阴兵借道,万物皆避!”
两位749局的同志脸色严肃,不像开玩笑。而且许逢友也确实觉得眼前场景过于诡异,于是冲他们点点头,转身回到了车上。
许逢友只看见两位749局的同志留在原地,但是他们具体做了什么,不得而知。
回想起刚才他们说的阴兵借道,许逢友以前其实也听说过。
关于阴兵借道,一般多发生在大灾之后。
还有一种情况,说是古代如果有大量军队战败阵亡,那么这些战魂就会积攒极大的怨气,最终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出现画面和声音的情景重现......
类似这种情况,故宫就经常在雷雨天发生宫女太监出来行走的诡异场景。
这事乍一听挺邪乎,不过已经有科学家解释过,好像跟什么四氧化三铁有关,敢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查资料。
不过,许逢友他们所遭遇的阴兵借道,属于第一种情况,也就是在大灾之后,地府派鬼差前来接引亡魂。
一说地府和亡魂,很多人会直接吐槽瞎扯淡,认为是无稽之谈。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这两天,美丽国不是公布了外星人存在的证据吗?
很多事情,都已经超出人类的认知,你不信不代表他不存在。
特别是关于阴兵借道,这个不光是近代,其实古籍上也有很多记载。
比如刘宋王朝的宋明帝刘彧,他曾经利用阴兵平定过叛乱。
再有就是《太平广记》中记录的,关于洛阳鬼兵一事。
还有和唐山阴兵借道所齐名的,云南陆良县“惊马槽”事件。
甚至南京保卫战期间,两千多川军神奇消失,也跟阴兵借道有关。
这里不细说,小伙伴们可以自行搜索相关资料。
孔子曰:“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大概意思是对于未知的领域,不能过多的去探讨,否则一定会引起争议。
总之许逢友等人的遭遇,确实是相当诡异的。
回到车上的许逢友,立刻跟上面取得联系,想验证阴兵借道,和那两个749局的人究竟是真是假。
上面一句话,让许逢友哑然: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
就在这时,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哒哒哒~
马蹄声清脆而急促,还伴有木头摩擦发出的嘎吱声,以及脚步声......
听上去就像有另一只部队,正在行军打仗。
耳听声音越来越近,竟然还有说话声。
许逢友这才意识到,原来749局的人说得都是真的。
阴兵借道,万物皆避!
如果许逢友等人,和汽车此刻还挡在路中间,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
许逢友感到后怕的同时,忍不住从车厢里抬起头,往外观看。
这一看,许逢友直接倒吸一口凉气,同时瞪大双眼。
迷雾当时,正行走着一支诡异的部队。
严格来说,是一支古代的军队。
他们衣衫破烂,盔甲上霉迹斑斑,一个个低着头,在雾气当中显得形态模糊,只能看见他们手中牵着缰绳。
每个士兵手中,都牵着一辆马车。
还有几个将军模样的人,骑着高头大马,走在队伍前面和中间,时不时还会甩动手中的长鞭。
最让许逢友震惊的,是那些马车上装满了尸体。
每一辆马车上的尸体,都堆成了小山包,看穿着都是现代人,难道真的是......
这些运送尸体的阴兵,浩浩荡荡,前后绵延数百米,一直走了将近半个小时,阴兵借道才步入尾声。
从头到尾,不光许逢友在好奇心驱使下偷看阴兵借道,他们连的指导员也看了。
而且根据指导员的粗略统计,那些马车上的尸体,少说得有二十多万具......
黑云散去,月亮渐渐出现,下面亮了许多。
许逢友总算松了口气,望着对方远去的身影,以为可以上路了,没想到最后关头,排在最末尾的一个阴兵,居然扭头看了他一眼......
借着月光,四目相对,许逢友看到两个黑洞洞的眼窝,心中咯噔一下,整个人都不好了。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迷雾也已完全散尽,749局那两个人步伐踉跄地从前面走过来。
看他们神态疲惫,身上满是尘土,甚至还有斑斑血迹,真不敢想像他们刚才都经历了什么。
一个自称老谢的749局队员,走到许逢友面前,顿时皱起眉头。
“你犯了大忌。”
一句话让许逢友摸不着头脑,“同志,你这是什么话?”
老谢摇摇头,没有说话。
“抱歉,我们还要执行任务。”
许逢友没有忘记使命,他立刻召集战士们,抓紧时间修车,尽快赶往现场救灾。
神奇的是,之前抛锚的汽车,现在竟然一打就着,没有任何故障。
许逢友简直不敢相信,汽车熄火竟然跟阴兵借道,有着必然的联系。
不管怎么说,事情都已经过去了,许逢友没心情再去想那些,他只想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毕竟那里有太多人等待着救援。
只是没想到的是,车队刚到唐山,许逢友就病了。
和他一起病倒的,还有指导员。
两个人都是高烧不断,甚至一度烧到45度。
如果不是军医及时给他们服下退烧药,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即便是病了,两个人还是依然奋战在抗震抢险第一线。
他们前脚刚吃完药,后脚就和其他战友一样,前往一线展开抢救,往往是24小时不合眼,就算是睡,也仅仅只睡十几分钟。
终于,许逢友眼前一黑,栽倒在废墟里。
等他再睁开眼的时候,已经是两天后。
许逢友心系震区群众,从床上坐起来的第一句话就是,“给我工具,我要去救人!”
此时,帐篷里进来一个人,正是749局的老谢。
经过旁边战友的提醒,许逢友才知道,原来自己昏迷以后,几位军医立即对他进行诊治,但是在做完全部检查之后,却无法确定许逢友的病因。
最后大家没办法,决定把他送回承德医院治疗,好在749局的两位同志及时出现,对他们说出了实情。
749局的老谢说,许逢友和指导员都没有生病,他们只是因为之前无意间跟阴兵有过对视,从而被梦魇和厄运缠身。
被老谢这么一提醒,许逢友连连拍着大腿道,“我确实做了一个很漫长的梦,好像自己到阴曹地府走了一遭,那里有好多冤死的亡魂......”
老谢坐到床边,又替许逢友简单按了几个穴位,嘴里说了些什么,最后告诉他道,“你看到的那些亡魂,都是被阴兵引渡过去的唐山百姓。”
“他们在地震中丧失,阳寿已尽,因为数量巨大,所以才会有阴兵借道,前来引渡。”
“你们当时没有严格按照上面的命令执行,以至于惊扰了阴兵,险些酿成大错......”
说到这里,老谢叹了口气,显得非常感慨。
许逢友再次联想到那天晚上,老谢和另一位749局队员,从迷雾中走出来的状态,顿时明白了什么。
他们肯定是为了保住这支汽车连队,跟阴兵队伍产生了对抗,所以才受伤的。
想到这里,许逢友非常自责,懊悔至极。
老谢看着他又说道:“你们是人民解放军,又是去救灾的,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况且阳寿未尽,地府不敢收你,所以我才能顺势而为,把你救回来。”
“谢谢。”许逢友紧紧握住老谢的手。
这件事情之后,两人成了挚友,他们一起在震区全程参与救灾工作,挽救了无数埋在废墟里的生命。
根据灾后遇难人数统计,此次唐山大地震,一共有24.2万人丧生,16.4万人重伤,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人民子弟兵和社会各界人员,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奋力抢救,帮助成千上万的人脱离危险,重获新生。
当许逢友听到死亡人数的时候,悲痛之余,马上想到指导员之前跟他说过的话。
前面说过,两个人当时都忍不住偷看了阴兵借道全过程,还跟其中一个阴兵产生对视。
指导员当时偷偷告诉许逢友,所有马车上拉的尸体加起来,起码得有二十多万具。
那个时候许逢友还不以为然,觉得指导员在吹牛找话题。
可是后来想想,指导员平时写材料,搞统计,清点之类的工作,他在行啊。
加上749局的老谢,也正面跟他说明了这件事。
不过当时的许逢友,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他总觉得老谢有点神神叨叨的,和信奉科学的他完全相反。
随着后来官方给出的遇难者数量,刚好也是二十多万,几方面因素综合到一起,许逢友恍然大悟。
这些在他看来,已经不是巧合,而是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此次唐山阴兵借道,就是鬼兵来引渡震区亡魂的。
许逢友做梦也没想到,生平竟然真的经历了一场玄而又玄的阴兵借道事件。
这也成了他这辈子,唯一的秘密。
虽然这件事当时在唐山和救灾部队间流传甚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上面曾下过命令,将此事列为机密,不许外传。
仅凭几个民间流传的版本,始终没有官方证实,久而久之,大家都当成故事来听,也没人较真儿。
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件事的真伪,仿佛已经没有那么重要。
阴兵借道的事,更多时候,仅仅作为大家口中的谈资。
令人鼓舞的是,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以及唐山人民的不懈奋斗,唐山在震后快速复工复产,努力搞经济,创建新家园。
在2023年的今天,唐山已经成为河北省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与港口城市。
许逢友退下来以后,曾不只一次来到美丽的唐山,站在抗震纪念碑前,他亲手抚摸上面的雕刻与碑文,内心无比感慨。
一转身,老谢正站在后面,对他微笑。
(全文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