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周武王之妻邑姜:姜子牙之女,前夫伯邑考?是不是乱臣十人之一?

在很多人印象中,周武王的王后邑姜只是在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母仪天下”形象。但仔细翻查史料,她的身世和经历其实谜团重重:她是

在很多人印象中,周武王的王后邑姜只是在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母仪天下”形象。但仔细翻查史料,她的身世和经历其实谜团重重:她是不是姜子牙的亲生女儿?是否作为伯邑考的妻子,后来又嫁给了周武王?那句“乱臣十人”里究竟有没有她的名字?

关于这位三千年前的贵族女性,流传下来的疑问远比答案多。

姜子牙之女的线索

说到邑姜,很多中老年朋友听过“周武王王后、成王生母、唐叔虞的母亲”这几个头衔,可“姜子牙之女”的身份、和伯邑考的关系、是否是“乱臣十人”之一,都是绕不开的疑问。要搞明白这些问题,得从身份、婚姻和史书细节逐步梳理。

先看“姜子牙之女”这点。邑姜的年代距今三千多年,先秦史料留存极少。

最早关于邑姜出身的记载并不明确,连她的名字是否叫“邑姜”都不是绝对的。

姜子牙又叫姜太公、吕尚、太公望,齐国的开国君主。

邑姜被说成姜子牙的女儿,最早见于晋代杜预的注解和《帝王世纪》:“邑姜,齐太公女。”这里的“齐太公”指的就是姜子牙,因为姜姓吕氏,周灭商后被封在齐。

但要按时间推算,姜子牙在文王、武王时期年龄已很大,“八十遇文王,九十受封齐”,如果他女儿为邑姜,这在家族中属实正常。君臣联姻也很常见,姜姓贵族女子成为周王后的例子,不算稀奇。

墓志和青铜器没有直接记载她的父女关系,但古代宗法社会,王权与贵族联姻合乎政治逻辑。

周朝初年,宗法制度严格,姻亲是政治纽带。姜姓女子与武王成婚,很可能是文王、太公望与姬姓联盟的产物。西周史实记载有限,但周武王娶姜姓女子,史学界多数认定她为太公之女。

晋祠的邑姜塑像、古代诗书里的记载、以及晋国后裔对邑姜的崇祀,也在侧面加强了这个说法。山西太原晋祠有专门的邑姜祠,历代香火不断,说明她身份极高,和姜子牙的联系也逐渐被后人默认。

日常想想,姜太公女儿嫁武王,走在乡间或贵族家庭里,必然是身份特殊的“大亲”。家族长辈、邻里常常会以此自豪:谁家姑娘能做天子正妻,还能生下成王、唐叔虞,足以让族人世世代代挂在嘴边。

邑姜和伯邑考

关于邑姜是不是伯邑考的妻子,学界争议不小。首先明确,伯邑考是文王长子,生性仁厚,深得父母宠爱,但早早被纣王杀害。

伯邑考娶妻时间较早,按西周传统,嫡长子婚姻规格最高,选择贵族女子、门第相当。

有人说,伯邑考的正妻就是邑姜,这个说法主要根据女子称号规律和宗法继婚制度来推测。

“邑姜”中的“邑”字,既可以指代女子出身地,也可以是丈夫的地位、封号。

“姜”是姓,无疑是姜姓贵族后裔。西周贵族女子出嫁前用“父国+姓”,出嫁后多用“夫国/夫谥号+姓”。“邑”在这里是不是伯邑考的爵号或邑地?伯邑考生前是否担任“邑”这一职务?这部分资料不够详实。

从婚姻习俗看,西周有“继室”制度,即兄长去世后,弟弟可以娶嫂,目的是延续长房血脉,保障家族祭祀和政治稳定。类似的例子不少,例如卫国宣姜本为太子伋妻,太子与父死后,她又下嫁给昭伯。贵族家庭重视宗庙传承,这种“收继婚”不仅没人笑,反而是维系血脉的正道。

假如邑姜原本为伯邑考之妻,伯邑考死于殷纣之手,政治上姜太公和周室的结盟还得继续,邑姜下嫁武王,不但合法合礼,而且利于家族、国家安定。她的身份反而因此更稳定,子嗣更有继承权。

许多地方志和家谱,至今还会按照“妯娌转为嫂、嫂转为妯娌”的传统排列家族谱系,说明这种做法根深蒂固。

三千多年前的宗法、婚礼,门第联姻、权力继承都要讲究这一套。

若真有“邑姜嫁武王”的经过,家族聚会、祭祀时议论纷纷,亲友们会以此为家道荣耀。

“乱臣十人”:周武王口中的“治世良臣”是否包括邑姜

“乱臣十人”,出自《尚书·太誓》:“予有乱臣十人”。要解释清楚,首先要明白“乱臣”在这里不是“造反的人”,而是治理国家的能臣。

古文中“乱”为“治”,在《说文解字》《尔雅》中也有专门释义。周武王的这十位“乱臣”,是开国辅佐的得力助手。

九个人普遍认为分别是:周公旦(武王之弟)、召公奭、太公望(姜子牙)、毕公高、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这九位身分都明确,都是辅佐周武王、成王的开国功臣,政事、礼乐、军事、诸侯安抚等各领域都有代表。

第十人是谁?争议最大。东汉马融认为是“文母”,即武王母亲太姒。理由是太姒母德极高,教育子女有方,孕育了文王、武王、成王等数位明君。

南宋朱熹则认为,不应将母亲称为“臣”,而应是邑姜这位王后。理由是治理后宫、教养太子、维系内廷安定,同样关键。朱熹说“九人治外,邑姜治内”,把朝堂和后宫的安定都归入“治世”。

可以想象,周王朝初定,天下未稳。武王伐纣归来,内忧外患,后宫能安抚嫔妃、调和族人、教养继嗣,确实是极大功劳。日常生活里,宫廷女人地位高、规矩多,礼仪繁杂。

王后带头持家,妯娌、姐妹、女儿们看着学,百官妻女都要效仿。孩子年幼,成王登基,邑姜亲自操持太子教育,宫里的一举一动都受百官关注。

但史书记载,真正对内政、对王朝稳定起决定作用的,往往还是太姒。太姒在诗经、史书中多有赞誉,邑姜的名字却鲜见传世诗文。

晋祠、晋国后代对邑姜祀奉深厚,更多是作为贤母、保育之神,而不是“治世能臣”。加上古代观念,母亲虽被尊为王太后,但臣与君的关系还是隔着一层,所以绝大多数旧注仍认为“文母”为第十乱臣。

结语

邑姜这一生,身份地位尊贵,却始终活在历史迷雾中。她是姜子牙(姜太公)的女儿,这一点古籍多有记载。她可能是伯邑考的遗孀,后嫁武王,这从西周宗法继婚和女子称号习惯推断有一定道理,但缺乏铁证。她是否是“乱臣十人”之一,学界争论百年,东汉说文母,宋儒说王后邑姜,本质是古人对“内治与外治”分工的不同理解。

细想古代宫廷的日常,邑姜从小在贵族之家长大,少女时熟悉礼仪,婚后见证家族兴衰变革。

怀成王时,“立不跂,坐不差,独处不倨,虽怒不詈”,这些都是古人为她总结的“胎教”典范。她为国育儿、维系后宫、成就王朝血脉,虽不在史书中大书特书,却在百姓心中留下敬意。

晋国、唐叔虞、成王的后裔,每逢祭祀都要向邑姜祠献香。晋祠水神、保育神的身份,证明了她在后代心里的地位。

虽身份成谜、事迹不详,邑姜的身影却始终在历史烟云间闪烁。等将来考古、出土文物再有突破,也许能为我们揭开更多关于西周王后的真实过往。

对于曾在历史潮头的她来说,最珍贵的,也许正是这份被后人传颂的“内治之德”与“母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