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路线。
该核心路线基于生态修复原理进行构建,主要技术路线为依次采用生态沟渠、强化沉淀区、增氧硝化区、贝类滤食区和耐盐植物浮床/湿地等五类功能区进行治理。针对不同海水池塘养殖模式选择适宜功能区和调整不同功能区面积,通过面积换效率,以达到在较低成本下获得较好净化效果。

(二)功能区选择。
海水池塘治理至少应具有强化沉淀、增氧硝化、贝类滤食和耐盐植物等4个功能区,面积比例一般为1:1:2:2,总面积为养殖面积8%-10%。若池塘本身进行滩涂贝类养殖,可不设贝类滤食区。有独立进排水沟渠的区域,可新建异位水处理塘或在排水沟渠中进行尾水治理区域构建;无独立沟渠区域可在养殖塘内靠近排水口附近进行水处理设施布置。

(三)功能区构建。
1.生态沟渠。生态沟渠起到初步沉淀的作用,同时利用微藻生长初步移除水体中氮磷,预计沉淀5%-10%大颗粒悬浮物,削减5%-10%溶解性氮磷。对原进排水共用沟渠或独立排水沟渠进行改造清理。清理沟渠中的淤泥,置于沟渠两侧形成护坡,沟渠深度不小于1.5米。南方地区(台州以南)可在护坡淤泥中种植红树,品种可选秋茄、桐花等,采用胚轴进行种植,每平方米种植5-6株,胚轴用当地海水浸泡1小时,栽植株行距为0.5米,将胚轴垂直插入滩面底泥,深度为胚轴1/3至1/2;北方地区可选用滩涂上已有耐盐植物或海水蔬菜,如海蓬子、碱蓬等,采用种子进行种植,每平方米均匀播撒5克。

2.强化沉淀区。该功能区铺设生物填料进行接触强化沉淀,预计沉淀30%-50%颗粒悬浮物,削减10%-20%化学需氧量。生物填料可选择软性填料毛刷,单根毛刷直径15厘米,每平方米铺设15根,固定悬挂于池塘或沟渠水体中,蓄水水面应没过毛刷,防止阳光直射引起过快老化;亦可选择袋装陶粒、砾石、牡蛎壳等,构建成宽度1米、高度1.2米的生物滤坝,一般设置2-3条滤坝,蓄水水面应没过滤坝上表面。该区域水体停留时间应不低于24小时,以保证悬浮颗粒充分沉淀。
3.增氧硝化区。该功能区铺设生物填料和曝气增氧设施,利用生物膜进行水处理,预计削减5%-10%化学需氧量、20%-30%无机氮和1%-5%磷。生物填料采用陶粒、砾石等,装袋后填装在区域内,填装量为每亩养殖面积2立方米,并在该区域进行曝气增氧,曝气功率按每亩水面0.1千瓦计。进出水流则应设置为前端底部进水和后端顶部出水,以保证水体与生物填料充分接触。若在养殖塘内构建该功能区,可与强化沉淀区合并,将生物填料建成围绕出水口的滤坝,生物填料用量不变,宽度1米,高度不高于蓄水时水面,同时全塘按每亩1个铺设底增氧盘,增氧机功率按每亩水面0.1千瓦计。增氧形式尽量选择底增氧,采用纳米管或底增氧盘,增氧设施应选择罗茨鼓风机,同功率下增氧效果较好。该区域水体停留时间应不低于24小时,以保证硝化效率。

4.贝类滤食区。该功能区可利用现有海水池塘或沟渠进行改造,预计削减50%左右叶绿素a,通过微藻生长和贝类滤食间接削减水体中氮磷元素。池塘区域可利用现有养殖滩面或重新建立养殖滩面,滩面高度1.3米,蓄水水深1.5米,水面距滩面应在15-30厘米之间,可养殖蛤蚶蛏等滩涂贝类,不进行投饵或肥水;沟渠区域可采用竹架等措施进行牡蛎吊养。该区域水体停留时间应不低于24小时,以保证贝类滤食时间。
5.耐盐植物浮床/湿地。该功能区可因地制宜选择现有池塘或沟渠区进行改造,在蓄水区域水面铺设浮床,也可利用周边现有湿地或平地进行改造,种植耐盐植物,使养殖尾水从地表流过形成表面流湿地,预计削减10%-20%氮磷。采用浮床时,按照养殖水面面积每亩不低于2平方米铺设,需将浮床固定,水体停留时间至少24小时,浮床上种植根系发达、植株较矮的耐盐植物,定期收割。采用湿地时,应设置挡水措施,使水流呈“S”型在湿地中缓慢流动,较密地种植生长迅速、抗逆性较高的耐盐植物,每年至少收割1次。耐盐植物以海水蔬菜优先,推荐北美海蓬子,次选其他生长迅速、根系发达的本地耐盐植物品种,最次可选择芦苇。

(四)功能区管理。
应定期监测功能区水质指标,评估净化效率,根据净化效果优化功能区设置。每个养殖周期结束后或每年1次检修固定装置,清理沉积物。若遇自然灾害,需在灾后进行全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