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全国第9的千亿县,被苏轼偏爱的江南小城,一城山水一城诗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宋代诗人曾几的《发宜兴》道尽了对宜兴山水的眷恋与漂泊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宋代诗人曾几的《发宜兴》道尽了对宜兴山水的眷恋与漂泊人生的怅惘。这座古称“阳羡”“荆溪”的江南小城,以“水乡、竹海、茶洲、洞天”闻名,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原乡。苏轼曾十余次踏足此地,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深情告白,而千年后的今天,这座GDP超千亿的现代之城,依然以陶茶相融的文脉、山水相宜的生态与创新激荡的活力,续写着“诗与远方”的传奇。

一、山水入诗:文人墨客的精神栖居地

宜兴的吸引力,首先在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南部丘陵竹海叠翠,北部太湖烟波浩渺,溶洞奇观星罗棋布。唐代杜牧赞其“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宋代苏庠以“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縠”勾勒冬景清寒,而曾几的“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更将山水之趣与归隐之思融为一体。古人笔下的宜兴,既有“竹鸡飞度鸣钩辀”的野趣(《宜兴山行值雨》),也有“禅榻一觉睡,冬宵五更长”的禅意(《题宜兴庵壁》),更孕育了“境会亭茶宴”的盛况——唐代每年贡茶时节,苏浙两州刺史在此设宴二十余席,歌舞绕梁,茶香盈谷。

二、陶火淬炼:千年匠心的文化图腾

宜兴的灵魂,深藏于一把紫砂壶中。自7000年前骆驼墩遗址的陶器萌芽,至明清紫砂鼎盛,“陶都”之名享誉天下。苏轼在此发明“东坡提梁壶”,文人雅士将诗词书画镌刻壶身,使紫砂从日用器皿升华为艺术载体。明代供春、清代陈鸣远等巨匠辈出,顾景舟更将传统文化融入制壶技艺,倡导“以文入器,以器载道”。今日丁蜀镇古南街,陶土晒于青石路旁,龙窑遗址烟火犹存,而现代科技让陶瓷进军半导体、新能源领域,传统工艺与尖端产业碰撞出“炼火逐新”的火花。

三、文教传承:崇文重教的精神密码

“阳羡溪山即买田”不仅是苏轼的归隐之梦,更折射出宜兴崇文尚学的千年基因。这里诞生过4位状元、10位宰相、548位进士,近现代走出32位两院院士、近百位大学校长、万余名教授,被誉为“教授之乡”。高塍镇“吴氏五世进士未缺科”、陈贞慧家族“兄弟两翰林”的佳话,印证了“不比财富比学识”的民风。从宗祠私塾到现代教育,耕读传家的传统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宜兴人才辈出的文化密码。

四、文旅新生:古今交融的活力之城

如今的宜兴,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发展动能。蜀山古南街活化改造,原住民与陶艺工作室共生,游客可体验紫砂制作、品味“陶式生活”;窑湖小镇以“千年窑火”为主题,打造非遗舞蹈、开窑仪式等沉浸场景,春节单日游客量突破7万人次;乡村游更是亮点纷呈,白塔村非遗打铁花、杨巷镇“稻梦咖啡”、隐龙谷音乐节,让古村焕发新生。生态修复亦成典范,青龙山矿坑变身市民公园,白云山宕口复绿释放耕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宜兴实践。

从曾几的“布袜青鞋梦”到苏轼的“阳羡买田”,从千年窑火到院士之乡,宜兴的魅力在于自然与人文的水乳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这里既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紫砂茶韵,也有“炼火逐新”的产业雄心;既有竹海深氧的静谧,也有音乐节万人狂欢的激情。2024年跻身千亿县第九位的宜兴,正以陶的坚韧、茶的清雅、竹的挺拔,书写着一座千年古城的时代答卷——山水依旧,风华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