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数学的灵魂;抽象思维,通透的基础

尔启看育儿 2025-04-30 16:30:39

这篇我们说抽象

01

何为抽象?

抽象在不同领域,定义不同。

生活中和影视里不一样;哲学和艺术领域不同;文学和数学所理解的抽象也不在同一个“图层”。

咱只说数学上。

数学抽象就是抽离表象——从具体中抽离,向本质中升华。

具体是:

这里有10个苹果,弟弟吃了2个,妈妈又买了5个——看得见摸得着,有前有后一个故事。

抽象是:

从具体中抽离,剥去细节,我们来到数字10、2、5,进而对故事进行10-2+5的运算——

数字和运算其实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代表的规则放到很多地方都成立:

苹果可以换成橘子、换成馒头、换成酸奶——万物皆可数。数字可以是11、8、20——数字、数量可以跟任何东西扯在一起。可以先加后减,也可以先减后加——运算规则普适。

再举个例子。

具体是各种三角形,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

抽象是:

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度;钝角三角形里其他两个角必是锐角;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一个直角(一个钝角)……

三角形是具体的,而三角形的规律是抽象的。

从表象中找到背后那些底层的东西——这就是抽离表象,向本质升华。

而本质,适用的范围更广:

在平面几何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适用于所有的三角形。

这就是数学——宇宙的语言。

它抽离了表象,找到了世间万物的“底层逻辑”。

如果你不能抽象,你学不好数学。

数学学得好的人,都会抽象;受过多年数学教育的人,很自然地,凡事都去找背后的【本质】——这就是所谓的抽象思维。

02

何为抽象思维?

从上面的描述中你有没有发现:

抽象,它不是名词,而是动词。

在应对数学问题的时候,比如应用题。

你要抽离表象找到本质——

也就是剥开题目长长的题干,从题干描述中,找到背后的数学逻辑。

即,如何加加减减、乘乘除除,用什么公式得到答案。

这是一连串操作。

能够进行这一串操作的人,我们说它有“抽象思维”。

就像某个人讲课,他能够把难懂的概念类比成具体的类例子,或用图片、视频、动作等演示出来。

我们就说他有具象化思维——他能够进行具象化操作。

操作,靠的是思维指导;行为,又是思维的体现。

因此,所谓拥有抽象思维,就是:

做事时,能找到背后的逻辑;思考时,能剥去表象找规律。

理解了这点,我们还需要回答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

为什么有人行,人不行?

先说为什么不行。

老师引导有问题。

我们的数学教育是有绝对的考试针对性的。

做各种习题;

训练熟练度;

研习考试技巧……

上这么多年学,顶多听一句“数学难,因为它是抽象的”。

谁告诉我,这句话对孩子们学好数学有什么用?

没用。

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数学的灵魂,你就要:

告诉他们什么是抽象,讲讲呗;带他们【操作】——看到表象,抽离表象,找到规律。

很可惜老师是从这个系统出来的,应对考试很在行;老师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生,孩子们还在这个圈里。

没人给你点破,没人带你训练,要么你特别有悟性,要么你看不见本质。

再说为什么有人行。

前面说了,天生的悟性占一部分。

另外就是长期的理工科学习。

比如数学和物理。

它们都是对抽象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

无论你有没有意识,老师有没有点破:

学习它们时,你都要从具体的现象中提取一般规律。没有这点意识,你做不了应用题,也理解不了数学和物理概念。

数学从最简单的加减,到平面几何,再到高中函数,大学微分,都要从示例中理解,学着推导公式。物理从最简单物体运动,到复杂的物体运动,再到电路,电磁学,热力学,量子力学,都依赖于观察和总结。

你看,学久了、训练久了,可不就形成一套思维习惯了。

所以,现在好多理科生写的书特别好,有框架感,因为他们很爱问,背后是什么。

历史事件的背后是什么;

经济事件的背后是什么;

法律事件的背后是什么;

社会事件的背后又是什么……

而好多文科生只描述表象和故事,外加很多的情感。

可,表象和故事很混乱。

今天一个明天一个,容易把人搞晕,再掺和诸多情绪~

人,就被带着走,不通透、不清晰,最终都是事故。

因此,正如标题所说,能够抽象操作——有抽象思维,是你通透的基础。

基础之上,多读书喽。

懂得越多,越清晰。

既然如此重要,是不是可以训练一下?

是的。

03

怎么训练?

1 学好数理化,特别是数学。

如前所述,数理化讲究抽象。

每一次做题,每一次推理公式,每一次学习概念,不都是在抽象嘛!

练得多,肌肉记忆就来了,大脑就习惯了抽象思考。

附带结果就是成绩很好——这点可以讲给孩子,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人就不盲目了。

学这些东西的支撑又多了一个,支撑越多,越愿意学。

2 带着意识去观察

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琢磨日常事务,刻意寻找背后的本质。

无论学什么,最后总归要回到生活。

在生活中演练抽象,忽略表面的汹涌,总去抓背后不变的东西,做决策、找方法的时候,就是不一样。

吃到甜头,你便启动了自己的正向飞轮,在成长路上加速疾驰。

3 向大佬学习

前文说了,要多读书。

除了书还有课,还有向高人看齐。

素材积累多了:

不仅能在观察上考虑更多的细节——毕竟现实生活很复杂,并不像数学题一样就那几个条件。还能向别人学习思考方式,来增益己所不能——同样的问题,高手如何抽象,如何思考,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很多东西不一定要自己悟,学习是更快捷的方式。

学了总结总结,争取下次用上。

其实每个人都站在前人的基础上。

4 复盘反思

对自己的抽象思考进行思考,这就是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种更高阶的能力,它是对认知的认知。

时时检查自己的思考方式,认知层次,该调整调整,该保持保持。

就像你有一个外接大脑一样,时刻为正在运行的大脑纠偏。

这也是个关键能力。

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元认知

好,这篇就到这儿。

我们从抽象,说到抽象思维,再说到为什么有人能抽象,有人不能抽象,最后贡献了几点提升抽象思维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有用,欢迎分享给朋友。

我是丽丽,谢谢阅读,本文结束。

0 阅读:2

尔启看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