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俄乌战场已见星链之威:是马斯克理想?还是已成为美国太空武器

星链在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在地球的低空轨道,已经有好几千颗马斯克倾尽财富以及心血打造的卫星,这些卫星冠以商业的名

星链在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

在地球的低空轨道,已经有好几千颗马斯克倾尽财富以及心血打造的卫星,这些卫星冠以商业的名号,但是能做的事情,却令人说不准。

在马斯克的叙事中,星链仿佛一盘精心布局的卫星棋局,旨在通过数千颗低轨卫星,将高速互联网的光芒洒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从偏远的非洲村庄到浩瀚的太平洋,这一愿景听起来令人振奋,甚至带着一丝理想主义的浪漫。

但‬当我们抬头凝视这片由3000多颗卫星交织而成的天网时,一个疑问却在心头挥之不去:这仅仅是马斯克的商业蓝图,还是美国太空战略披上的一层科技外衣?

从俄乌冲突中“星链”对乌克兰军方的关键支援,到其在人工智能武器算法开发中潜藏的可能性,这张棋局的边界似乎正在商业与军事之间模糊,让人忍不住思索,棋盘上的每一步,究竟由谁在幕后推动?

星链项目的初衷看似单纯,但可能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威胁‬。

2024年10月,SpaceX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提交了第二代“星链”系统的修改请求,紧接着在10月15日和随后的几天内,接连发射了23颗和20颗互联网卫星。

仅在过去一年中,SpaceX已完成超过100次发射任务,其中大部分都与星链巨型星座的建设有关,这种迅猛的节奏和庞大的规模,很难不让人怀疑其背后的动机。

如果只是为了让偏远地区上网,这样的投入是否显得过于庞大?

更何况,“星链”卫星的功能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互联网接入,其遥感、导航和通信能力,正逐渐显露出另一面——一种难以忽视的军事潜能。

从现代军事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潜能并非空穴来风。

或者说,对于星链本身拥有的潜能,是有必要进行一定阴谋论推断的。

首先,SpaceX的发射计划并非马斯克个人的全力推动,背后还有美国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

比如2024年10月的发射任务,就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明确背书,而SpaceX与美国军方的合作更是由来已久。

从巨额财政补贴到与空军、陆军的多次合同,SpaceX的脚步似乎始终伴随着国家战略的影子,SpaceX曾获美国政府数亿美元的资助,用于开发战术通信、射频检测和侦察技术。

那么美国政府会白白出这笔钱吗?

答案显然不是。

所以这种深度绑定,很有可能意味着星‬链‬是‬美国太空战略的一部分。

有人说把科技跟军事牵强连在一起,这是对星链的一种诋毁,但实际上,星链的另一面,也就是“军事属性”已经在世界的战争冲突中体现过了。

而‬要理解星链的另一面,这两年最热的俄乌冲突,就‬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观察窗口。

在这场现代战争中,星链不再只是通信工具,而是乌克兰军方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柱,跟俄罗斯作战的过程中,乌克兰高度依赖星链提供的卫星通信网络,实现了军事战术通信、战场态势感知和远程作战的突破。

根据乌克兰媒体的报道,其技术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

第一‬,3000多颗低轨卫星构成的网络展现了惊人的抗毁性。即使部分卫星在冲突中受损,通信链路依然能够维持相对完整,大幅降低了军事通信被摧毁的风险。

也就是说,这是俄罗斯打击不到的盲点,俄罗斯打击不到,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军事组织,都打击不到星链。

第二‬,星链终端的快速部署能力令人瞩目。

相较于传统卫星设备,其终端小巧、易于隐藏,可以迅速部署到战场关键位置,减少被敌方发现和攻击的可能性。

最后‬,连接卫星与终端的光束极其狭窄,不仅保障了通信的定向性,还显著增加了敌方实施干扰的难度。

这三种特性,让乌克兰在作战之中,抵消掉‬了很多的劣势。

因为乌克兰军方利用“星链”建立了稳定的指挥和控制平台,即使在地面基础设施被破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战场通讯的连续性。

例如,在俄罗斯对乌克兰东部地区的电子干扰和物理打击中,星链网络的韧性让乌军得以迅速调整战术,甚至通过无人机实现精准打击,这种能力,突破了过去太空资产脆弱性和易被干扰的技术瓶颈,使星链成为现代战争中的一张王牌。

除此之外,星链在现代战争战场上,除了通信的韧性这一个巨大优点以外,还成为了一个学习的“上帝”。

星链就是美国军事情报库的一双眼睛,无时不刻在扮演数据收集平台的角色。

在俄乌冲突中,星链作为实时军事通信的中枢,天然具备抓取通信模式、战场动态和敌方活动的能力,这些数据不仅为乌克兰提供了战术优势,更可能被美国用于更宏大的目标,那就是训练和部署人工智能武器的算法。

根据美国智库的推断,在俄乌‬战争的过程中,美国收集大量数据,然后‬正在尝试利用这些数据构建多层次的太空通信架构,包括高度加密的军事链路、为盟友提供的较低安全级别通信,以及非机密的商业服务。

这种架构一旦成型,将极大提升武器系统的精确度、作战指挥的有效性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智能化。

相比之下,中国和俄罗斯虽然也在收集类似数据,却因美国构筑的信息壁垒而处于明显劣势,这种不对称性,让星链在数据领域的垄断优势愈发凸显。

也就是说,美国当年打击伊拉克所展现出来的震惊全球的“新时代作战技术”,未来很有可能通过星链的“学习之眼”再次重现。

星链在战场上能做到的这些方面已经被人们看见,这不意味着就是星链的上限,星链的上限,或许还能在理论中继续推演。

从理论层面看,星链的军事潜能远不止战场通信,而是涵盖了天基作战的多个维度。

比如,星链‬能够提升了天基对地作战支援的效能。

在美国“战略防御计划”未能实现的背景下,外层空间的军事支持主要依赖远程遥感、通信、导航和导弹预警。

而“星链”通过低轨卫星网络的组网和多功能载荷的搭载,有望构建一个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的系统。

根据马斯克此前的透露,星链卫星已开始提供类似GPS的精确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这也意味着,在未来,随着其遥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一网络可能成为天基作战的神经中枢,提供前所未有的时效性和带宽覆盖。

其次,“星链”增强了太空资产的抗毁伤能力。

传统的高价单颗卫星一旦被摧毁,往往导致系统瘫痪,而星链以庞大的廉价卫星群跳出了这一困境。

所以星链未来一旦涉及战争,就能够通过卫星群来攻击对方的单个卫星。

而‬这种“数量换质量”的策略,不仅降低了单颗卫星损失的影响,还为美国带来了先发优势。通过快速占据频率和轨道资源,美国得以构筑技术壁垒,使后发国家在反制上更加被动。

例如,SpaceX的“猎鹰-9”火箭以低成本和高频率发射著称,确保了星链星座的快速扩展,这种布局,不仅增强了系统的弹性,还可能在未来形成现象级的军事实力差距。

最后,星链的“军民两用”特性赋予了它特殊的战略价值。

一方面,它通过与军方的合作获得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开发,另一方面,它利用民用设备快速提升作战效能。

在俄乌冲突中,民用卫星搭载军事载荷的做法已成现实,美国空军甚至计划与更多商业卫星企业合作,利用成熟平台开发低成本军用卫星。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

既降低了军方成本,又模糊了民用与军用的界限。

客观来说,星链的崛起虽然‬是技术的胜利,但‬也‬是对国际安全格局的挑战。

首先,它加剧了频轨资源的紧张。

虽然天空广阔,可是适用的轨道,也是有限度的。

美国利用先发优势,通过星链抢占近地轨道,导致低轨空间日益拥挤,后发国家难以插足。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美国的‬这种做法,本身又没有‬相应的国际法监管,也就是说,对于美国而言,现在的天空就等于是一片自由的“市场‬”,他们宛如当年三角贸易时‬一样,疯狂野蛮生长着。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抢占却又‬伴随着美国‬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比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通过简化小卫星审批程序,为SpaceX等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同时在国际电联层面推动收紧法规,为其他国家的星座建设设置更高门槛。

这种“先占先得”的策略,不仅加深了资源竞争,还为太空军备竞赛埋下了种子,星链的军事化趋势可能引发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

其低轨卫星技术为军事化和武器化提供了新动能,美国可能通过星链部署更多军事载荷,甚至将其作为未来太空武器的基石。

这种趋势,也‬已在俄乌冲突中初露端倪。

而一旦武器化成为现实,现行国际法,如《外层空间条约》和《禁止在太空放置武器条约》,将面临严峻挑战。

这些条约虽旨在维护太空和平,却因缺乏具体执行机制而显得力不从心,也就是说,美国如果真的违反了这些法,谁能够在太空执法‬呢‬?

目前几乎难以做到。

更何况,星链的“军民两用”特性,让其法律地位更加模糊:

它究竟是民用资产,还是军事目标?

这种模糊性,直接体现在《国际人道法》的适用困境上。

根据《附加议定书I》,军事目标需对军事行动有直接贡献,且攻击它能带来明确优势,但星链同时服务于民用和军用,如何界定其性质?

若将其视为军事目标,攻击行为可能受人道法约束。

若视为民用资产,则应受到保护。

这种两难,让星链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

而现有法律相比较星链‬带来的隐患而言,出现了巨大的陈旧性。

比如制定于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就显然无法预料到外层空间的发展,到如此迅速的境地。

换个角度来说,除了中国、俄罗斯这些超级军事大国以外,很多国家可能没有察觉这一危机。

而‬中国和俄罗斯近年来多次尝试推动太空军控法案。

例如,中俄提出的《防止在太空放置武器条约》强调禁止太空武器化,但因未涵盖地基反卫星系统和碎片问题而受限。

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呼吁设立“防止太空军备竞赛”工作组,聚焦法律文书谈判。

这是我国对美国太空动机所存在的隐患进行提前限制,只不过,美国不断回避,以“缺乏核查机制”为由多次阻挠,强调任何军控协议应涵盖所有国家。

所以根据现有的局势,星链目前数千颗卫星所组成的卫星棋局,主导者究竟是谁?

是他们的老板马斯克,这位以梦想家自居的科技先驱,还是更背后的大家伙:美国军方。

要知道,美国从几十年前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太空主导权的国家。

从表面看,马斯克的愿景充满吸引力。

他曾公开表示,星链是为了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铺路。

但‬SpaceX与美国军方的深度合作,以及“星链”在战场上的表现,都让人难以忽视另一种可能性:

这或许是一场技术与权力的交融。

也就是说,马斯克提供了平台,而美国则为它注入了更广阔的意义。

星链‬未来的发展影响一定是全球性的。

星链‬可能重塑国际安全的格局,也可能为未来的太空博弈增添变数。

在俄乌战争‬以前‬,星链‬似乎就是个通讯系统,但随着战争打响,星链‬的‬其他功能暴露,面对星链的挑战,国际社会并非束手无策。

一、是通过技术反制打破垄断,如发展抗干扰能力和空间态势感知系统。

二、是设置新型军控议程,如英国推动的《减少空间威胁》决议,将太空交通管理纳入讨论。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联合国等机制完善太空法律。

只不过,这些努力面临重重阻碍,各国利益的分歧,都让合作之路充满荆棘。

马斯克对太空的追逐,或许与美国的霸权、野心无关,他最初的初心,一定是向往蓝天,但当技术的前进步伐超越法律与伦理的框架,马斯克的太空梦想还能否保有最初的纯净?

星链或许是人类探索太空的象征,但也可能是大国角力的新焦点。

它的未来,可能指向一个互联的世界,也可能通向一个分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