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122)

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昔在少壮,未尝检

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①之放旷。怪厚薄何从而生,哀乐何由而至。自顷辀张,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凋残。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时复相与,举觞对膝,破涕为笑,排终身之积惨,求数刻之暂欢。譬由疾痰弥年,而欲以一丸销之,其可得乎?夫才生于世,世实须才。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怅恨耳,然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也。

(节选自刘琨《答卢谌书》)

材料二:

刘琨,字越石,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永嘉元年,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时并土饥荒,余户不满二万,寇贼继横,道路断塞。琨募得千余人,转斗至晋阳。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琨翦除荆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狱。寇盗互来掩袭,恒以城门为战场,百姓负盾以耕,属箭而耨。琨抚循劳徕,甚得物情。

初,单于猗迤②以救司马腾之功,琨表其弟猗卢为代郡公。属上党太守袭醇降于刘聪③,琨亲率精兵出御之。聪遣子粲乘虚袭晋阳,太原太守高乔以郡降聪,琨父母并遇害。琨引猗卢并力攻粲,大败之,死者十五六。琨乘胜追之,更不能克。猗卢以为聪未可灭,遗琨牛羊车马而去,留其将戍晋阳。琨志在复仇,而屈于力弱,泣血尸立,抚慰伤痍,移居阳邑城。

史臣曰:刘琨弱龄,本无异操,及金行④中毁,乾维⑤失统,六戎横噬,交肆长蛇之毒,于是素丝改色,跅弛易情,遇时屯而感激,因世乱以驱驰,陈力危邦,犯疾风而表劲,励其贞操,契寒松而立节,能自致三铉⑥,成名一时。古人有言曰:“世乱识忠良。”盖斯之谓矣。

(节选自《晋书·刘琨传》)

材料三:

若夫刘琨者,怀忠愤以志匡中国,而亦何为尔邪?琨进索虏,将以讨刘渊也。拒一夷而进一夷事卒不成徒延拓拔猗卢于陉北不亦颠乎!夫琨不能驱市人以敌大寇也,诚难;然君子之自靖以忠于所事,亦为其所可为而已矣。智索力穷,则归命朝廷,如辛弃疾斯亦可矣,未有急一时而忘无穷之祸者也。盖琨亦功名之士耳,志在功名而不闻君子之道,则功不遂、名不贞,而为后世僇,自贻之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二)

【注】①阮生,阮籍,字嗣宗。②猗迤,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迤。③刘聪,刘渊的第四子,匈奴族。④金行,指晋朝统治。⑤乾维,指国家纲纪。⑥三铉,指三公之位。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拒一夷A而B进一夷C事D卒不成E徒延F拓拔猗卢G于陉北H不亦颠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与,相处、交往,和《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B.之,助词,和后文“然君子之自靖以忠于所事”中的“之”用法相同。

C.物,人,和《谏太宗十思疏》“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物”意思相同。

D.贻,遗留、留下,和《师说》“作《师说》以贻之”中的“贻”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答卢谌书》中,刘琨提到自己年少时仰慕老庄的齐物思想和欣赏阮籍的放旷,后经历变故,改变了看法。

B.刘琨任并州刺史时,面对并州饥荒、盗贼横行、道路堵塞等困境,他招募士兵,辗转斗争到达晋阳并开展治理。

C.刘粲偷袭晋阳,刘琨和猗卢一起打败了刘粲,只损失了自己十五六个部下,乘胜追击却未能取胜,猗卢留下物资后离去。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刘琨这一人物:材料一为书信自陈,材料二侧重叙述其乱世所为,材料三则是王夫之对其行为的评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能不怅恨耳,然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也。

(2)因世乱以驱驰,陈力危邦,犯疾风而表劲,励其贞操。

1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刘琨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蜀道

[明]李贤①

峭壁嵯峨万仞高,乌江声急浪花飘。

悬崖栈阁穿云上,挂树猿猱带雨号。

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

平生浪说登云路,今日身亲到碧霄。

【注】①李贤,明代名臣。景泰三年,李贤受朝廷委派由西安赴四川“考察庶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山高谷深,本诗首联就直接描写了这一特色。而李白则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侧面烘托道路崎岖和难以通行。

B.离开西安地界,李贤一行翻秦岭过巴山就进入了蜀道,本诗颔联就用夸张的修辞记录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

C.同样是写蜀道的高,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为虚写,想象丰富,生动形象。而本诗尾联的“身亲到碧霄”也用了同样的方法。

D.李贤写蜀道着重于高和险,突出艰难。而李白写蜀道,不拘泥于高、险,还写了蜀道的历史、地理和神话传说。

16. 四川、重庆两地在三国时代隶属蜀国,境内四面高山,围住四川盆地而成天府之国。盆地北部仅有栈道(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险象环生。李白和李贤都写诗咏叹,试比较一下两首诗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运用虚实对比,虚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凄凉情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词人描写钱塘街市与人家繁华富丽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3分)CEH(每处1分,共3分,多涂不给分。)

11.(3分)B 【解析】B项,“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中的“之”表领属,译为“的”;“然君子之自靖以忠于所事”中的“之”是取独用法,两者用法不同。A项,“相与”在“相与枕藉乎舟中”中意思是“互相、一起”,是副词;本文中“相与”是“相处、交往”的意思,是动词,两者意思和用法都不同。D项, “作《师说》以贻之”中“贻”是“赠送”的意思,本文中“贻”是“遗留、留下”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

12.(3分)C 【解析】“只损失了自己十五六个部下”错误。原文是“死者十五六”,意思是“刘粲的军队死者占十分之五六”。

13.(1)心中不能不感到惆怅遗憾啊,经历这些后,我才明白老子、庄子的学说是虚幻荒诞的,阮籍的言论是虚妄之谈。

(得分点:怅恨,惆怅遗憾;虚诞,虚妄荒诞;妄作,虚妄之谈。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 顺应社会动荡的形势而奔走效力,在危难的国家中施展才力,冒着疾风而彰显出刚劲,磨砺自己坚贞的操守。

(得分点:驱驰,奔走效力;陈力危邦,状语后置;犯,冒着。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①材料二对刘琨持赞赏、褒扬的态度。作者认为刘琨年轻时虽无特别操行,但在乱世中能改变自己,为危邦效力,将其视为乱世中的忠良,给予了高度肯定(2分)。②材料三对刘琨的评价带有批评和贬抑。王夫之认为刘琨只是“功名之士”,志在功名而不懂君子之道,急一时之需而忘了无穷之祸,最终导致功不遂、名不贞,对其行为和动机都进行了批判(3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我在年轻的时候,从不曾检点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远代,我仰慕老子、庄子主张万物齐一的学说,在近世,我欣赏阮籍的放达旷逸。我奇怪世间人情的厚薄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人的悲哀和快乐又是从何而来。近来局势动荡不安,我被困于叛逆战乱之中,国家覆灭,家庭破碎,亲戚朋友也凋零殆尽。我拄着手杖,边行走边吟诗,各种忧愁便一同涌上心头,独自静坐时,悲哀与愤怒两种情绪便同时聚集。有时与友人相聚,举杯相对,促膝而谈,破涕为笑,排遣一生累积的惨痛,求得片刻短暂的欢乐。这就如同多年身患重病,却要用一丸药来消除它,这怎么可能办得到呢?人才生在世上,世间确实需要人才。只是在和你分别的日子,心中不能不感到惆怅遗憾啊,经历这些后,我才明白老子、庄子的学说是虚幻荒诞的,阮籍的言论是虚妄之谈。

材料二:

刘琨,字越石,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永嘉元年,刘琨担任并州刺史,并被加封为振威将军。当时并州地区发生饥荒,剩下的住户不满两万,贼寇强盗接连横行,道路阻断不通。刘琨招募到一千多人,辗转战斗来到晋阳。府衙寺院焚毁已尽,横尸遍地,幸存者由于疾病饥饿而不再有人的样子。刘琨率人清除荆棘,收葬尸骨,建造府第,修缮市场牢狱。贼寇轮番前来侵袭,他们经常以城门作为战场,百姓们带着盾牌耕田,背着弓箭耨地。刘琨慰劳安抚返回家园和前来投奔的民众,很是得到人民的拥护爱戴。

当初,单于猗迤因为有救援司马腾的功劳,刘琨上表请求封猗迤的弟弟猗卢为代郡公。恰逢上党太守袭醇投降刘聪,刘琨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出城抵御。刘聪派儿子刘粲乘虚袭击晋阳,太原太守高乔率郡城向刘聪投降,刘琨的父母都遇害。刘琨联合猗卢,合力攻打刘粲,刘粲大败,刘粲的军队死者占十分之五六。刘琨乘胜追击,但一时也不能消灭他。猗卢认为刘聪势力还不能消灭,便送给刘琨牛羊车马后离去,留下他的部将戍守晋阳。刘琨立志为父母报仇,但苦于力量单薄,只好悲哭泣血祭祀死者,抚慰伤病,移居于阳邑城。

史官评论说:刘琨年轻时,原本没有特别的操守,等到晋朝中途衰败,国家纲纪失去统领,众多少数民族肆意侵吞,交互施展如长蛇般的狠毒,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像白色的丝绢改变了颜色,行为放纵的人也改变了性情,遇到时世艰难而感奋激发,顺应社会动荡的形势而奔走效力,在危难的国家中施展才力,冒着疾风而彰显出刚劲,磨砺自己坚贞的操守,像寒松一样契合坚贞的气节,能够使自己登上三公之位,在当时声名远扬。古人说:“世道混乱时才能识别出忠良之人。”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材料三:

像刘琨这样的人,心怀忠贞悲愤有匡扶天下之志,为什么这样做呢?刘琨进用鲜卑人拓拔猗卢,意欲借助其力量征讨刘渊。然而为了阻挡一伙夷狄却又引入另一伙夷狄,事情最终没能办成,却白白地将拓跋猗卢部族引入陉岭以北地区,这不也太颠倒错乱了吗!刘琨不能驱使市井之人来抵御强大的寇虏,处境当然是困难的;但是君子应当安定自身而忠于职守,只要尽自己的力量做到可做之事即可。等到智谋与力量都穷尽了,则可回朝廷复命,如同辛弃疾的做法一样也是可以的,没有因急于一时便能忘记无穷之祸的道理。大概刘琨也只是个追求功名的人而已,他志在功名而不曾闻君子之道,所以功业不成、难保忠贞的声名,从而为后世所耻笑,这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本诗尾联的‘身亲到碧霄’也用了同样的方法”说法错误。李白是想象,是虚写。李贤是亲身经历,是实写。李白25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而李贤是实地考察,边走边写,是写实。

16. 同:都感叹蜀道高险难行。(2分)异:①李贤写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②李白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李白《蜀道难》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人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为友人忧虑,并含蓄地表达了惜别之意。(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2)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