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板电磁弹射平台的综合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可实现最高的甲板利用效率。在起飞舰载机时,不需要像滑跃平台远点起飞一样需要近乎动用三分之二的甲板区域。更重要的是,在集中拦阻降落时,可以把整个前端甲板当做临时停机区,用来临时停放和自然冷却刚刚拦阻降落的舰载机。刚刚着舰成功,机体尤其是发动机还处于半高温状态的舰载机,是不允许立即下降到机库之内的,必须在甲板上自然通风冷却,然后要么再次起飞,要么下降到机库之内。如果是战争状态下,基本上全程不需要下降到机库,只需在甲板上再次调度。对大平板来说,斜角甲板之外,永久停机区可以停放10架左右的主力舰载机;而前甲板全部停满可以临时停放20架以上,这样总计可以紧急回收30架,再加上下沉到机库的数量,
由此可以完成对全部已放飞舰载机的高效率回收。而对滑跃平台来说,前甲板的最前端是弧形的滑跃头,无法作为临时停机区;只有前甲板的中后部可以临时停放6架左右,再加上永久停机区,最多也就是能停放14到16架;对比大平板的临时停机总量基本上50%都不到。而某型航母日常能操作多少架舰载机,根本上不在于机库和甲板的总面积,而在于最大回收状态下的临时停机数量。这也是16舰和17舰很少携带16架以上主力舰载机出远海的根本原因。因此纯平前甲板的临时停满数量是有战略意义的。其次,平板电磁弹射平台可以先弹射固定翼预警机,再陆续弹射主力舰载机。所有舰载机弹射前都可以满油满弹状态,并且不需要太在乎起飞时甲板风的风向和风速,这都是大平板电磁弹射平台的巨大优势。
因为相对于现有的两大滑跃平台综合优势明显,于是一直有将16舰和17舰修改成平板弹射的说法。尤其是17舰,不久前被发现已回到了原来的建造单位进行维护;于是就有人说17舰要快速升级成平板电磁弹射型。那么到底有没有这种可能呢?首先,单纯从17舰的基本参数上分析,立即修改成平板电磁弹射的难度还是不小的。17舰的全长只有304米到305米之间,对比18舰总长接近320米的尺寸,两者差距不小。而且17舰的船头因为是上翘滑跃的造型,如果从水线的最前端对比滑跃头的最前端,其向前的延伸幅度,是明显大于纯平弹射的18舰的甲板船头部分对比其水线的向前延伸的。换句话说,不论是16舰还是17舰,两者的设计都是一个模子,如果最终要取消上翘的滑跃头改成纯平的造型。那么其,
船头部分,不但要降低高度,而且还要最终减少向前的延伸;也就是说全船的甲板总长度,是需要缩短相当长度的。16舰和17舰如果改成纯平,那么全舰的甲板总长度就不是304米以上了,而极有可能缩短到300米甚至是300米以下。而现有17舰的短距离滑跃起飞线长度是105米。如果船头部分再彻底改平以后,其可以安装前弹射器的实际距离只有100米左右,这对比18舰的2台前弹射器的做功长度在110米左右,是明显不够长的。18舰本身的前船身就有不够长的缺点,这当然是蒸汽弹射中途升级成电磁弹射带来的直接影响。最终通过前弹射偏流板硬往后延伸,最终和前主升降机出现了相互交叉的问题。如果在17舰的改造升级中采用和18舰同样型号的电磁弹射器,则带来的前甲板长度不够的问题则更为严重。
如果一定要在17舰上上马电磁弹射器,要么需要对前甲板彻底大改,要么就必须采用更短的电磁弹射器型号。而更短的电磁弹射器型号的弹射能力会缩水,这恐怕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只能对前船身进行彻底的大改,这种大改不但牵扯到整个前飞行甲板,而且对甲板之下的结构也影响很大。因此其修改工程量绝对小不了。另外除了前甲板需要增加2台电磁弹射器的工程之外,斜角甲板要不要也增加1台电磁弹射器?最终像18舰一样都是3弹射。而斜角甲板增加电磁弹射器更涉及全甲板的强度问题,需要修改的内部结构更多。而17的甲板综合宽度只有60多米,对比18舰73米以上的全甲板主体净宽度差异巨大,有没有必要上马3弹射的模式也是一个疑问。第三,就是升级改装的时机问题。18舰虽然已经下水,
但是到最终服役仍然有一个时间差,因此当今的16舰和17舰仍然处于高强度的值班状态。即使18舰很快服役,那么仅仅3艘航空大舰仍然明显不够用,除非弹射平台达到了4到6个以上,那么现有的2艘滑跃平台才有按部就班的进行中期大改的稳定环境,当前显然不是对17舰进行中期大改的最佳时间段。于是17舰回厂整修的时间并不长,不久就出厂值班了。这种回厂只算是小幅度整修,连中修都算不上更不用说什么大改。最后考虑到仅仅4万吨级,总长不超过260米的戴高乐级也可以有2弹射的设置。因此300米级的2艘滑跃平台也有最终修改成纯平弹射的可能性;就看大改对比新建,哪个更划算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