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中国罕见公开了一次中美海上冲突的兵棋推演细节:在一场高度仿真的南海对抗模拟中,美军突然发射10枚AGM-158C(LRASM)远程反舰导弹,成功击中中国海军055型万吨驱逐舰。这一结果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但背后展现的并非中国海军的“弱点”,而是其直面挑战、主动求真的战略智慧。

一、推演背景:极致苛刻的“最坏情况”设定
此次推演由中方科研团队主导,模拟场景设定为南海东北部海域。中国航母编队驻扎东沙群岛附近,美军航母战斗群则位于菲律宾九段线外,双方爆发突然冲突。美军利用AGM-158C导弹的隐身性、超低空突防和智能化航路规划能力,从多平台发射10枚导弹,最终突破中方防御网,击中055驱逐舰。
值得注意的是,推演条件被刻意设置为极端不利:
1. 美军导弹参数采用“理想化数据”,如射程提升至900公里、抗干扰能力拉满,远超实际部署水平;
2. 中方防御系统被限制,例如雷达未及时启动、电子干扰效果削弱,导致拦截窗口期大幅缩短;
3. 战场主动权完全交给美军,模拟中方舰队在毫无预警下遭遇突袭。
这种“料敌从宽、判己从严”的原则,正是中国军方通过推演暴露短板、优化战术的核心逻辑。

二、技术对抗:隐身导弹与多层防御的博弈
AGM-158C导弹被视为美军“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王牌武器。其隐身涂层、热成像追踪和自主路径规划能力,可穿透传统防空网。然而,中国并非无应对之策:
- 探测与干扰:055驱逐舰搭载的346B型相控阵雷达可识别LRASM的波段,配合电子战系统实施软杀伤;
- 硬杀伤网络: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红旗-10近程拦截弹、1130近防炮构成四层防御体系,理论上可拦截95%以上目标;
- 无人装备协同:在另一场模拟中,055型驱逐舰通过32架无人机和14艘无人艇构建“低成本杀伤网”,成功抵御32枚战斧和LRASM导弹的饱和攻击,展示了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潜力。

此次推演中“被击中”的结果,恰恰验证了中方对美军技术优势的清醒认知,并推动其加速发展反制手段,如提升雷达探测精度、优化拦截算法等。

三、战略思维:从“自欺式胜利”到“求真式改进”
与美军兵推中频繁“修改参数以维持胜率”不同,中国选择主动公开“失败案例”,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文化:
1. 美军的“数据美化”:例如在台海推演中,美军假设中方不使用东风导弹、不打击关岛基地,人为降低难度以维持“胜利叙事”;
2. 中方的“极限压力测试”:通过模拟最坏情况,倒逼作战体系升级。例如在055被击沉的推演后,科研团队迅速提出优化电子干扰策略、增加无人前哨预警等方案。
这种务实态度,正是中国海军近年快速崛起的底层逻辑。正如《指挥控制与仿真》杂志所强调:“居安思危,方能图安”。

四、未来启示:智能化与分布式作战的崛起
推演结果揭示了现代海战的三大趋势:
1. 隐身武器与反隐身技术的竞赛将成为胜负关键;
2. 低成本无人装备可能改变战场规则。中方无人机/艇的拦截成本仅为美方导弹的50%,通过数量优势可消耗敌方高价值弹药;
3. 信息融合与协同指挥决定体系效能。055型驱逐舰的综合作战系统,已能统筹无人机、预警机、潜艇等多平台,形成全域杀伤链。

结语:自信源于直面短板
此次推演的公开发布,是中国军事透明化与战略自信的体现。它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回避问题,而是通过“自我加压”锻造更强战力。正如南海岛礁从防御前哨升级为综合基地一样,中国海军正以低调务实的姿态,书写未来海战的新规则。

“真正的强大,从不畏惧暴露弱点”——这或许是对中国此次兵棋推演最好的注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