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那些累到腰酸的家务活,凭啥总让一个人扛?

最近一篇《看着简单,实则累人又费时的7大家务》火了,评论区全是“腰已经开始酸了”的共鸣。换四件套时被套方向搞错的崩溃、刷

最近一篇《看着简单,实则累人又费时的7大家务》火了,评论区全是“腰已经开始酸了”的共鸣。换四件套时被套方向搞错的崩溃、刷鞋时蹲得腿麻的无奈、为晚餐吃啥纠结半小时的内耗……这些被外人轻描淡写为“扫扫地、做做饭”的家务,为何总让操持的人累到直不起腰?那些“随便吃啥”“你看着办”的家庭成员,真的懂家务的分量吗?

被低估的家务:不是“小事”,是“系统工程”

很多人以为家务是“零碎活”,但权威研究早就揭示其复杂性。家务劳动分为日常与非日常两类:日常家务如做饭、洗衣、打扫,需要在固定时间完成,灵活性低;非日常家务如维修、处理闲置物品,虽不频繁但耗时耗力。以“换四件套”为例,看似拆洗套新这么简单,实则包含拆卸旧品、分类清洗、套新被罩(常因方向错误返工)、整理床品等步骤,普通家庭完成至少需要20分钟——这还没算冬天搬厚重棉被时的体力消耗。

更关键的是,家务的“隐性成本”常被忽视。有职场妈妈算过账:每天6点45分起床准备早餐,7点半送孩子上学后买菜,晚上7点回家做饭、辅导作业、拖地洗衣,直到11点半才能躺下,家务占了近5小时,占全天时间的20%。另一组数据更直观:我国女性平均每天做家务2小时6分钟,是男性的2.5倍;农村女性家务时长甚至超过3小时。这些时间不是“随便做做”,而是从工作、休息、自我提升中“挤”出来的。

家务累人,累在“重复+内耗+无反馈”

家务的累,首先是身体的累。

美国一项跨越45年的时间分配研究显示,1965年美国女性每周花在清扫、做饭、洗衣上的时间平均25.7小时,相当于每天3.7小时——即便用了洗衣机、洗碗机,这些劳动仍需大量体力投入。

国内情况类似:刷鞋要拆鞋带、刷鞋帮鞋里、处理顽固污渍;收拾厨房要擦墙面油点、清理油烟机缝隙,这些“细活”比表面看到的更费力气。

其次是心理的累。

“今晚吃什么”被网友称为“世界级难题”:要考虑家人口味、营养搭配,还要应对“随便”“都行”的敷衍回应;处理闲置物品时,“扔了可惜,留着占地方”的纠结能持续半小时;家庭购物更像“体力+脑力”双重考验——对比价格、查看配料表、搬重物上楼,哪一步都不轻松。这些“选择成本”和“情绪消耗”,比单纯的体力劳动更磨人。

最扎心的是“无反馈感”。做饭1小时,10分钟吃完;拖地20分钟,孩子跑两圈就脏了;叠好的衣服,家人随手一翻又乱了……这种“付出-成果”的不对等,让家务变成“永远做不完的循环”,成就感被一点点消磨。

家务不是“一个人的战场”,是全家的责任

为什么家务总被默认由一人承担?

传统性别分工是主因。

研究显示,女性参与日常家务的比例远高于男性,即便在“双职工”家庭,妻子仍是做饭、洗衣、打扫的主要负责人。这种分工不仅让女性背负“工作+家务”的双重压力,还影响其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数据显示,职业女性因家务负担过重,用于学习、社交的时间比男性少1小时以上。

但改变正在发生。

越来越多家庭开始意识到:家务是“全家的事”。合理规划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制定家务计划表,按优先级分配任务;利用碎片时间(如等煮饭时整理房间);借助工具(烘干机省晾衣时间、洗碗机省洗碗精力)。更重要的是“分工协作”:丈夫主动刷鞋、孩子整理书桌、老人帮忙择菜,每个成员的参与都能让家务从“累人”变“轻松”。

那些累到腰酸的日子,该被“看见”了

家务的价值,不该被“免费”“应该”模糊。它是维持家庭运转的“隐形经济”——有研究估算,一名全职主妇的家务劳动若按市场价格折算,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它更是家人间的“情感纽带”:一起做饭的烟火气、共同打扫的默契,比“我负责赚钱,你负责家务”的模式更温暖。

当我们开始正视每一次换四件套的腰酸、每一次刷鞋的弯腰、每一次为晚餐纠结的内耗,才能真正理解: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默默扛起这些“小事”。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多搭把手,多一句“我来”,让那些累到腰酸的日子,多一点温暖的分担。毕竟,家是“一起过”的,不是“一个人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