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卫星脱轨,太空极限救援画面曝光

早起看天 2025-04-30 13:02:00

我国战略卫星脱轨,90后00后专家太空极限救援

近日,我国首次公布了,“DRO-A/B卫星发射异常”的内幕。

一众90后和00后为主力的科研专家,经过123天的太空极限救援,成功让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太空救援中,我们的科研专家平均年龄不到34岁;

2024年3月13日20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发射DRO-A/B卫星。

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但上面级(远征一号S)在滑行阶段(约90分钟)后第二次点火失败,导致卫星被抛入远地点仅13.4万公里的“绝望轨道”(预定高度为29.2万公里)。

事故发生后,我们的科研专家迅速成立应急飞控小组,展开对DRO-A/B卫星极限救援。

几位学生也参与到“太空救援”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95后博士研究生孙洋快速算出DRO备份轨道入轨参数;

两位95后研究生李霜琳、蒲京辉开发星上自主导航与时间同步程序,写的两万行代码已在太空运行;

00后博士研究生尹永辰精确复核每次控制参数……

这些人在我们看来都是真正的“天才人物”,而这还只是我们航天队伍的冰山一角。

不到一个小时,应急飞控小组就制定出了三步走的救援方案。

第一步,紧急消旋与能源抢救;

地面测控数据显示,重达581公斤的双星组合体以每秒超过200度的速度疯狂翻滚。

“这相当于每1.8秒‘翻一次跟头’,离心力足以将太阳翼像纸片般撕碎。”

应急小组迅速注入冗余指令,交替启动双星发动机喷气抵消旋转;调整姿态利用受损太阳翼“追光充电”;优化蓄电池充放电策略。

3月14日3时许,双星完全停止翻滚,电力平衡初步恢复。

第二步,轨道重构与燃料优化;

采用“双星不分离,交替推进”模式,共享燃料;利用月球引力弹弓效应,规划4次绕地、3次借力月球的机动路径。

这个阶段最困难,需要大量的创新计算和验证。

第一变轨关重要,卫星需在120小时内完成首次轨道机动,否则将永远失去进入DRO的机会。

首次轨道重构方案,就让救援小组不眠不休的奋斗了40小时。

不要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不可能,我们的航天事业就是在一次次不可能中才走到今天。

2024年3月14日凌晨,张皓、白涛和飞控团队在机房热烈讨论,面对满屏的预设程序,手写公式、敲击代码,开始一场与引力的赛跑。

张皓形容那段时间“肾上腺素狂飙”,根本就睡不着,脑子里除了数据完全没有其他。

大厅里面没有大家常见的救援火热场面,反而是静的的可怕,大家都在盯着各自的任务。

3月18日:首次点火将轨道远地点抬升至24万公里。

3月23日:二次机动将远地点拉升至38万公里,跨越“死亡线”。

4月2日:奔月机动启动,进入低能耗地月转移轨道。

我们这样的描述很简单,但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都是一场生死战斗。

飞控团队经历了5次关键轨道机动,以及无数次“心跳过山车”,最终成功将卫星送人预定轨道。

最终,团队以传统方案1/5的燃料消耗,完成这场跨越约850万公里的绝地反击。

DRO-A/B卫星卫星相当于在地月之间走了11个来回。

第三步:精准入轨与三星组网(3月18日-8月30日)

开发星上程序实现117万公里星间链路自主维护。

7月15日:双星成功进入DRO轨道,远地点达58万公里(远超地月平均距离38.5万公里)。

8月28日:双星分离并互相拍照,确认状态正常。

8月30日:与DRO-L卫星构建全球首个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实现K频段微波星间通信。历历时123天的太空极限救援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实现DRO轨道长期驻留,抢占了深空战略制高点。

有人说,难道不会再发射一颗,为何要如此大费周折?

因为这个卫星是战略卫星,无论是发射成本还是发射时间窗口,都十分珍贵。

DRO-A/B卫星是中国科学院“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专项的核心任务,旨在进入远距离逆行环月轨道(DRO轨道)。

该轨道距离月球表面约6.4万公里,轨道方向与月球绕地球公转方向相反,是地月空间的“战略高地”,具有长期稳定性和低能耗特性,可为深空探测提供关键支持。

这个战略高地越早拿下来,对我们越有利,轨道资源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

看一下官方披露的信息就明白,这颗卫星的意义有多大:

DRO-A/B卫星的成功入轨,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DRO轨道长期驻留,将为国际月球科研站、阿尔忒弥斯计划提供兼容接口,推动国际合作。

你没看错,美国的登月计划“阿尔忒弥斯计划”未来也会用到这颗卫星。

我国率先建成了“地月灯塔”, DRO-A/B卫星将帮助我们顺利实现登月计划。

2024年8月30日,DRO-A、DRO-B两颗卫星和此前已发射成功的DRO-L卫星——三颗卫星两两之间成功构建K频段微波星间测量通信链路,首次验证了地月空间尺度三星互联互通的组网通信。

全球首个基于DRO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成功实现在轨部署。

DRO-A/B卫星的“绝境重生”,不仅是一次技术奇迹,更是中国航天精神的完美诠释。

这一过程不仅挽救了数亿元资产,更为未来地月空间探索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0 阅读:0

早起看天

简介:一个天天做梦的人,希望每天过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