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
林冲风瘫,是在征方腊回京的路上。在这一路,有很多位好汉脱离了梁山队伍:鲁智深圆寂了,武松出家了,李俊装病,燕青则是挑着一担金银细软,“挟资远遁”飘然远去了。和留下来被毒害而死的宋江、李逵、卢俊义等人相比,他们的结局算是好的,哪怕死亡也是“善终”了。

鲁智深的圆寂,多少有点儿超自然的意味,而且不怎么合情理:一听到钱塘江潮信,就想起智真长老的“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刚刚不知道什么是“圆寂”,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要死了;从前不识字(在代州雁门县,“鲁达却不识字”,只能听别人念缉捕他的公告),这时却“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难道几年战场征伐,他还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情去学习文化知识吗?

除了鲁智深之外,其他如武松、李俊、燕青诸人,都比较清醒,意识到梁山集团前途叵测,急着脱离,以图自保。那么,林冲的风瘫,是不是像李俊一样装病,清醒地激流勇退呢?
不是。虽然客观条件具备了,但林冲这个人的性格局限了他,使他没办法做出如此冷静、清醒、理智的选择。

林冲胆小怯懦,可是不够谨慎,因为对潜在危险缺乏足够的意识。高衙内一次两次觊觎林娘子,他都想不到会有后手,还兴致勃勃地买宝刀、搞收藏——“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如果他意识到自己的“乱世”已经迫在眉睫,他还顾得上用一千贯巨款,去买一把用不上的好刀吗?
在沧州城,与他相熟的李小二听到陆谦富安收买管营差拨,将“好歹要结果了他”,他也曾“大怒”,也曾“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也曾“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可是“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他就“心下慢了”。接下来对于管营安排他去看守草料场,他反倒高高兴兴去赴任,丝毫不知警惕。

最为人诟病的,是他对鲁智深的态度。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他却转头就告诉两个公人:“这个值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暴露鲁智深的来历,使他在相国寺无法安身。
要说林冲故意出卖鲁智深,那真是冤枉了他。因为出卖朋友,对自己毫无好处:难道高俅会想着“林冲说出这和尚来来,让我得以按图索骥,追拿和尚”,就给林冲些好处、不派人去追杀他了?

出卖朋友,不是忘恩负义,而是不够谨慎:以林冲的智商,根本想不到这一句多嘴,会给鲁智深带来多么麻烦。他身在困境之中,一无所有,连美丽的妻子都写下了休书,只有这个朋友值得自诩,怎么能忍得住不夸耀一番?
林冲就是这样一个敏感脆弱、不知谨慎的软弱人。他缺乏前瞻性,既不知提防风险,也没有人生规划。在“征方腊损兵折将”之后,虽然有好几位好汉都意识到了危险,但这份冷静理智,岂是林冲能具备的?

就像草料场一场大火,他是被风雪压塌茅屋侥幸得救一样,回京路上的风瘫,也是命运、或者说,是作者,给他安排的侥幸善终。
他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哪里能想出装病、风瘫这么高级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