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红军长征时,有一支部队在川西走错方向,最远走到了英属缅甸境内

红军长征路上,有一支队伍在四川西部迷了路,一不留神就溜达到了西南边陲。他们费了好大劲,终于和大部队汇合了。这时候,团长掏

红军长征路上,有一支队伍在四川西部迷了路,一不留神就溜达到了西南边陲。他们费了好大劲,终于和大部队汇合了。这时候,团长掏出一张纸条,说是当地老百姓给的,但上面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就跟鬼画符似的。于是,他就把纸条交给了政治部主任。

政治部的头儿瞅了一眼后,直接跟团长来了句,把团长惊得半天回不过神来。

红军长征那会儿,有这么一支小队,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结果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

【他们为何迷路,之后经历了什么,最后结果怎样?】

大家都知道,那时候工农红军不只占领了一个地方,除了江西瑞金的中心红色区域,还有另外9个或大或小的红色区域。

这些就是咱们说的几个革命根据地,有鄂豫皖、川陕甘、闽浙赣、黔东湘西、湘鄂赣、赣东北、海陆丰,还有左右江。

咱们聊的这支走丢的军队,是湘鄂赣那片革命地方里的红2军团的一部分。他们的头儿,就是那位用两把菜刀干起革命的大名鼎鼎的贺龙将军。

十大元帅里头,要说经历最传奇的,那肯定是贺龙元帅。

南昌起义没成功后,队伍就各自行动了。一部分跟着朱德和陈毅,在江西、湖南那边打来打去;另一部分跟着叶挺将军去了广东,想再搞一次起义。领导人之中的贺龙呢,他回了湘西,和周逸群一起,组建了工农革命军。

后来,贺龙和周逸群各奔东西,贺龙组建了红军第四军,周逸群则搞起了第六军。到了1930年,这两支队伍合到一块儿,成了红军第2军团。不过,因为他们当时不在一个地方,所以参加长征的时间和走的路线都不一样。

1934年10月时候,中央红军第五次跟敌人对抗的“围剿”行动没成功,没办法只能开始大规模转移。

这时候,贺龙和任弼时带着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那可是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正式拉开了反攻的大幕,把湖南的军阀陈渠珍手下打得晕头转向,连北都找不着。他们成功拖住了国民党的好多兵力,给中央红军帮了大忙。

之后,中央红军打完了湘江那一仗,士兵数量大大减少。紧接着,国民党那边有了空闲,立马就开始调动人马,准备围攻贺龙和任弼时带的那部分红军。

从1935年9月开始,蒋介石动用了超过130个团的军队,去攻打红2军团和红6军团。

在不同时间段,国民党一个团的士兵人数会有所不同。但按照那时的规矩,一个团里大概有一千二百多人。要是有一百三十个团,那加一块儿差不多就是十六万人左右。

那贺龙和任弼时领导的第2、第6军团到底有多少人呢?到了1936年7月,红军的第2军团、第6军团,还有第32军,它们合并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队伍,叫做第二方面军。听起来,这人数肯定不少。

这让人联想到第一路军和第四路军,他们兵将雄壮,鼎盛时人数都超过了10万大关,实实在在能被称为“大军团”。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都是方面军,但情况可真是不一样。贺龙带的队伍,就那么一万多号人,跟一、四方面军的一个师比起来,都显得有点少。

1935年的时候,红32军还没跟贺龙的队伍合到一起。那会儿,红2军团有4400多人,红6军团3300多人,两个军团加起来,人数都不到8000。

红军碰到国民党军队人数上占大便宜的情况,不能跟他们硬刚,只能灵活打游击战。

1935年9月份,红6军团里的第18师被留在了苏区,他们在那儿继续战斗。到了11月19日,红2军团和红6军团的主力部队就从桑植那儿启程了,开始他们的战略大转移。

过了俩月,到了1935年11月19号,贺龙和任弼时带着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从湖南西部的桑植动身,踏上了艰难无比的长征路。

他们一开始在湖南,然后一直往西边走,走到了贵州。在贵州,他们冲破了黔军的阻挡,继续前进到了云南。1936年4月25日晚上,他们成功渡过了金沙江,还爬上了玉龙雪山。接下来,他们经过了四川的甘孜和阿坝,最后在7月份的时候,跟张国焘带领的红4方面军汇合了。

因为敌人疯狂地追赶和拦截,红2、6兵团在和红4方面军汇合前,不得不暂时分开行动。到了5月头上,它们就分成了两个队伍,各自行动。

红6军团作为右边的队伍,他们沿着乡城县和稻城这条路,朝着甘孜的方向前进。后来,在理塘县,他们跟红32军成功碰头了。

红2军团组建的左侧队伍,他们走的是得荣、巴塘还有白玉这些县,一路往甘孜进发。

1935年5月14号,红2军团走的是左路,当他们到达四川巴塘时,碰上了驻守在那儿的川军。

川军那边占了天时地利,还有人心支持,我们这边呢,人累马也乏,对这儿的地形更是一窍不通,当地老百姓也不向着我们。他们是地主,我们是外来的,明摆着不能跟他们硬干。

另外,咱们的目标是养精蓄锐,实施战略大转移,可不是为了和川军拼个你死我活。所以,打头阵的主力队伍就绕着敌人的主要力量走,不跟他们正面碰,直接朝甘孜奔去了。

这时候,川军已经知道了红2军团到了,他们立刻整好队伍,准备跟红2军团拼个高下。

四川的那些军阀们觉得,只要红军不停下来,只是路过,他们就不会跟红军大打出手。但红军第2军团打的是游击战,部队不是一起走,所以走得特别慢。他们的前头部队5月14日就进了巴塘县,可后面的部队6月20日才离开,总共花了38天时间。

这让四川的那些军阀头子搞错了状况,他们琢磨着红军打算在巴塘长期驻扎,搞个自己的地盘。自家门口岂能容得下外人撒野?四川军阀们一合计,直接就跟红军干上了。

现在,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撤走了,后面的队伍就跟川军打了起来。

说实话,咱们部队本来也不想开打,可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后方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结果就被川军给团团围住,前后左右都没法突围。

红2军团的主力在前面等了好久,一直没见后卫部队的身影。贺龙和任弼时心里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琢磨着后卫可能是碰上啥难题了,没办法,只能调转马头,赶紧回巴塘去支援。

不过,川军人数众多,还占了地利的优势,红2军团的主力部队尽管跟敌人打得火热,但结果并没达到原先的预期。

敌人拼死抵抗,我军主要部队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并且一直等不到后卫部队的讯息,无奈之下,只能做出撤退的决定。

后卫队伍人手本就紧张,武器弹药和粮食供应也跟不上,他们被孤立起来,没人支援,自然不敢硬拼。为了减少伤亡,商量了一番后,他们决定趁着黑夜悄悄撤退。

那晚我们选择撤退,时间紧任务急,大家都没想到会这么突然,老百姓都睡了,想找个向导也找不到。再加上那块地方我们根本不认识路,结果就有人跟丢了。

有个团在后卫部队里,撤退的时候搞不清东南西北,误把西南当成西北,一股脑儿地往前猛冲,就想着快点甩掉后面的敌人。因为后面敌人紧追不舍,大家心里都慌得很,谁都没察觉方向走反了。

结果,我一路走一路偏,离原本的目的地是越来越远了,最后稀里糊涂地就到了西南边境那块儿。

他们到底是怎么走的?回想起来,那时候那支红军队伍是沿着四川和西藏接壤的地带,一直往南行进,最后抵达了地形特别崎岖的横断山区域。

这时候,他们压根儿没意识到问题,就算意识到了,手上没地图,也没指南针,再加上人生地不熟,说话也听不懂,所以他们根本找不到正确的路。

南方的地形地貌和北方那肯定是大大不同。要说那么多红军战士都没发现走错道儿,那也不太可能,估计他们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他们就这么一路磕磕绊绊,顺着山谷走到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一到贡山县,红军战士们就瞧见了高高挺立的高黎贡山,还有当地老百姓,穿着些他们从来没见过的衣裳,说着他们一句也听不懂的话。但红军战士们纪律严明,都挺镇定,没给队伍丢脸。

打了这么久硬仗,红军战士手里的家伙什儿都破烂不堪了。他们的衣服破破烂烂,简直就像乞丐服一样。一个个累得不行,脸上全是灰土,队伍也乱糟糟的,大多数人脚上还绑着草鞋。

但就这么一群队员,他们全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自信心爆棚。

进城之前,团长召集大家开了个小会,重申了贺龙总指挥定的五条规矩:“第一条,老百姓没回家,咱部队不能随便进人家门。第二条,有的人家逃跑时门窗没关严,咱们得帮忙看着,别让小偷有机可乘。第三条,村庄里里外外得打扫整洁。第四条,别惊扰到人家的鸡狗。第五条,得多跟老百姓讲讲革命的道理,让他们信任咱们。”

那天晚上,这些累得不行的红军士兵都在街巷和村子外面找了个地儿休息,没去打扰老百姓。

第二天,那些纯朴的山里人推开家门,一下子愣住了。这地方虽然偏僻,但国民党还是把黑锅往红军身上扣,说他们长得吓人,像鬼怪一样,到处放火、杀人、抢劫,还说什么红军吃人,“共产共妻”。

可是,这支红军队伍真的不一样,他们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仁义典范,之前从没见过这样的军队。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是,红军战士们天不亮就起床,把街道和院落打扫得一尘不染。他们不光如此,还主动帮老百姓挑水劈柴,就连对那些在街头流浪的乞丐,也是客客气气的,一点架子都没有。

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跟咱们内地真的挺不一样,部队的头儿们费了好大劲去了解这些情况。他们告诉红军战士们,一定要守规矩,尊重人家那些风俗习惯,争取能和当地的乡亲们处得跟一家人似的。

好人终得好报,那些少数民族的朋友们对这支红军队伍特别友好,给他们送吃的送喝的,甚至把自家的衣服都拿出来,分给需要的战士们穿。

因为没能和大部队会合,所以队伍在稍作休息后,又接着朝南边出发了。

团队里的先锋队伍走在最前头,一路往南走,他们穿过了独龙江,翻过了高黎贡山,最后抵达了一个当地人管叫江心坡的地点。

后来,红军将士继续往南走,经过了好些天,他们碰到了一拨人。这些人手里都拎着枪,可穿的都是普通衣服,不是军装。

团队负责人心里明白,他们碰上的要么是强盗,要么就是本地的武装团体。

不管是民兵还是强盗,咱们现在人马都累得不行,没法跟他们干架。就算打赢了也没啥好处,反而会惹来当地人的围攻,在这儿根本待不下去。

所以,得尽量对他们表现出友好。士兵们听了长官的话,都把枪放到背后,笑着跟他们点头。虽然他们听不懂我们说啥,但也知道我们的意思:我们只是经过,不会停留。

尽管如此,团里的头头们心里还是犯嘀咕,要是这帮人真是土匪,那他们可不会按常理出牌,说不定看到咱们的枪,就直接下狠手了。

还好,这支队伍其实就是由当地人组成的民团。

他们瞧见这队人马没恶意,对大伙儿没威胁,于是就笑着迎接,特别热情地招待。把红军战士往自个儿家里拽,吃的喝的管够,让战士们舒舒服服地歇了两天。

这时候,团队的先锋队伍一直在前面开路,哪怕看到了上面刻着英文的边界石碑,他们也没留意到,竟然不小心走到了缅甸的地界里。

那时候,缅甸是由英国人掌管的,算是他们的海外领地。不过呢,守在边境的那些士兵,大多数都是缅甸本地人。

他们到的地方,是缅甸克钦邦一个藏在山里的小村子。

没多久,缅甸边境上的守卫士兵就瞅见了这支不寻常的队伍,立马紧张起来,端起枪对准了他们,嘴里还嚷嚷着一堆听不懂的话。大意就是:站住别动,再往前我们就动手了!

红军先头部队的领头人一看情况,赶紧把手举起来,意思是他手里没拿枪。他走到缅甸军官跟前,笑着跟人家点头问好,可结果是白费功夫,因为对方一句也没明白。

缅甸那边有个军官,给我们军队的头儿塞了张纸条。但上面写的是英文,咱们谁也看不懂,就跟看外星文似的。没办法,咱们的战士就开始用手势跟他们说,咱们没有恶意,纯粹友好的。

缅甸的军官挺机灵,懂得了我们想说啥,态度立马从提防变成了友好,还主动邀请大家去山脚下的村子里做客。

缅甸的士兵们热情地款待了他们,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安排舒适的住宿,确保他们吃得满意,住得舒心。

在缅甸的这个小山村里待了两天,战士们个个精力充沛,然后就准备撤离了。走的时候,缅甸的士兵和村民们全都跑到村子口来给他们送行,还帮忙指路。那些热心的村民,还硬塞给他们好多干粮呢。

离开缅甸以后,红军战士们很快就搞清楚了该往哪儿走,他们一路朝北进发,最后成功在四川的西康省白玉县和红二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会合了。

追上队伍后,团队负责人把缅甸士兵给的那张英文便条,递给了红二方面军负责政治工作的主任甘泗淇。

甘泗淇是个学问挺深的人,他是从湖南大学出来的。后来,1927年他又跑到莫斯科的中山大学继续深造。英语对他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轻松得很。

他瞅完那张纸条,瞪大眼睛跟团领导说:你们可真能耐,直接窜到缅甸去了啊。

到现在这时候,团队领导们才明白过来,他们阴差阳错地经历了一场“跨国冒险”,给长征添上了一段别样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