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六十年代,你是贫农,邻居是大队支书或地主成份,该怎样相处?

回顾以前的过往岁月,不由地想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一些往事,想起了上辈人曾经经历过的事。在六十年代的大环境中,如果你是贫

回顾以前的过往岁月,不由地想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一些往事,想起了上辈人曾经经历过的事。在六十年代的大环境中,如果你是贫农,你家邻居是大队支书该怎么相处?你家邻居是地主成份又该如何相处呢?这个的问题在现在看来是一种平常而简单的事。对于当时而言不是这样的,其中有许多的说法值得思考,一种思想是分清立场,划清界限,这是那个年代多数人的思想,另一种思想是团结支书与地主成份一起共同来建设社会,这是少数人的思维。

面对这两种思想的出现,其实是对应着社会两派人的思想,前者是新式群众思维,后者旧式传统思想。这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新式群众思维带有激进性质的思想,旧式传统思想带有保守与怀旧的思想。它们之间有分歧也有弥合,贫农与大队支书相处会融洽与愉快,贫农与地主成份当然有一定的分歧,毕竟各自的立场不同。这个问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与背景,不能听信某些人所说得任何时候人人都可以和谐相处,其实真正现实不是这样的,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理。

尤其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将成份与立场看得十分重要,任何无立场与原则的说法或行为都会被视为背离社会的做法。从中可以看出,贫农与大队支书相处是有讲究的,平等、和善、友好相处是常态,贫农与邻居地主成份相处就不同了,常常可能是恶语相对。例如,有部电视剧中就是反映了当年这种情况,两户人家同住一个大院子,一家是贫苦出身,一家是有钱人出身,两家邻居日常生活都不怎么来往,各过各的生活。由此让我们明白了六十年代当时的社会形态,人是分出身与立场,各人有各人的立场原则。

从以上的具体讲述中,让现在的人们明白我们过去经历过的往事,当时的不同成分可以压倒人,不同的立场可以显示个人的身份,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都在各自的圈子里生活着,不同成份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贫农家孩子后来上推荐大学,地主成份家的孩子不能上学有的甚至连老婆都娶不上。这就是当时的情景,回顾过去的往事,再看今天的情景,虽说人与人之间立场与身份淡化了,没有地主与贫农之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却变淡了,平时的行事总是以金钱与利益挂钩的,让人感叹时代之变已经超乎人们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