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你知道吗?诗词中更流行不是“花妖”,而是“花神”,醉美的花神

由于流行歌手刀郎的成功,人们都知道了“花妖”这个形象。据说灵感来自《聊斋志异》中的“花妖”一篇,而“花妖”这篇小说,在《

由于流行歌手刀郎的成功,人们都知道了“花妖”这个形象。据说灵感来自《聊斋志异》中的“花妖”一篇,而“花妖”这篇小说,在《聊斋志异》中名气并不是很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妖”文化的历史并不悠久。反而是“花神”文化,流传更为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所以给自己民族取名“中华”。所以,人们对“花”的崇拜,只能上升为“花神”,因为“妖”比“神”的档次低了太多。

花妖

“花神”,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百花之神。据《淮南子》所言,花神是统领群花,司天和以长百卉的天神。

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诗词,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写“花神”的,而写“花妖”的,则寥寥无几。而且,与“花神”相关的诗词,写得特别“唯美”,非常值得一读。

1. 暗想花神、巧作江南信,鲜染胭脂细剪裁,柳永

一般来说,“词”作为一种“诗余”,比“诗”要口语化一些;就像“曲”作为一种“词余”,就比“词”更加口语化一样。中国文学史上,“咏梅”诗词实在太多。这首大词人柳永的《瑞鹧鸪》是“咏梅词”中写得非常优美的,但实际上也是相当口语化的:

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暗想花神、巧作江南信,

鲜染胭脂细剪裁。

寿阳妆罢无端饮,凌晨酒入香腮。

恨听烟坞深中,谁恁吹羌管逐风来。

绛雪纷纷落翠苔。

暗想花神、巧作江南信

“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开篇就以“口语化”开始,宋人特别喜欢“杏花”,因此,柳三变也以“杏花”来比拟“梅花”。寒梅是上天赐予的“奇艳”,其美令人惊叹。腊月前,梅花竟如繁盛的杏花般提前开放,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

“暗想花神、巧作江南信,鲜染胭脂细剪裁”,这一定是“花神”有意为之,将梅花作为报春的“江南信”。梅花花瓣如胭脂染就,又似精心剪裁的工艺品。

“寿阳妆罢无端饮,凌晨酒入香腮”,“寿阳妆”指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梅花落额上成妆),此处以美人喻梅。“无端饮”写梅花如微醉的美人,凌晨时分花瓣泛红,似酒晕染香腮,妩媚动人。

一句,“暗想花神、巧作江南信,鲜染胭脂细剪裁”,给“梅花”赋予了神话色彩,意思是“梅花”之美,乃是天神的助力。而一句,“寿阳妆罢无端饮,凌晨酒入香腮”,既用典,又拟人,将“梅花”之美形象化。

2.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向子諲

宋人写“花儿”,很愿意让“花儿”染上神话色彩。这首宋代词人向子諲的《减字木兰花》,一连引用了两个神话,在视觉上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赞扬“瑞香”之美,非常值得我们一读: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著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花朵红艳、枝叶青翠,色彩交织,仿佛花枝斜倚,层层叠叠。不知是何处的花神降临,献上如此祥瑞美景。

有意思的是,“献瑞”的“瑞”字,一是说祥瑞,二是切合“瑞香”之“瑞”,妙极、妙极!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天孙”,指织女。花瓣如华美的衣裳,光彩夺目。这些花朵仿佛是裁剪了织女的云锦而成,简直是精美绝伦。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它的花朵充满了天然芬芳与高雅气质,但是娇弱,难以经受风吹日晒。

一句,“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赞叹“瑞香”之祥瑞,是上天“花神”送福到人间的,贵不可言!

3. 想伴花神,骑鹤上扬州,刘镇

中华传统上浓重的“春文化”及“花文化”,使得每当“花谢”、“春归”的时候,人们往往举行浓重的仪式,来祭奠“花谢”和“春归”。比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就是人们面对“落花”的一种典型仪式。而人们祭奠“春归”的形式就更多了,比如,“饮酒作别”,还有“写诗填词”来作别,称为“饯春”诗词。这首宋代词人刘镇的《江城子·三月晦日西湖饯春》,就是一首“饯春词”:

送春曾到百花洲。夕阳收。暮云留。

想伴花神,骑鹤上扬州。

回首湖山情味淡,重把酒,更登楼。

相思南浦古津头。未拿舟。已惊鸥。

柳外归鸦,点点是离愁。

空倚阳关三叠曲,歌不尽,水东流。

想伴花神,骑鹤上扬州

“送春曾到百花洲。夕阳收。暮云留”,我曾经到百花洲去送春,这时候,夕阳西沉,唯余暮云滞留。

“想伴花神,骑鹤上扬州”,我幻想自己能够与春神同游,骑鹤飞往象征了繁华与春色的扬州,那里据说“春光”永驻。

“回首湖山情味淡,重把酒,更登楼”,如今回首湖山,春意已褪,心境索然。于是,我借酒遣怀,登高望远,却难掩惆怅。

一句,“想伴花神,骑鹤上扬州”,扬州是名花之地,琼花、芍药是赫赫有名,“隋炀帝三下扬州”,就是为了一赏琼花的芳容。

你就说,“想伴花神,骑鹤上扬州”,美不美?

4. 试问花神,留得春多少,卢炳

中国人敬神而不信神,不相信天神真的法力无边。一不遂意就会质问天神,甚至是拆了天神的灵位。这首宋代词人卢炳的《蝶恋花·和彭孚先韵》,是一首“惜春”词。词人一“惜春”,就质问“花神”,为什么不能把“春”留住:

满架冰蕤开遍了。

试问花神,留得春多少。

清胜荀香娇韵好。

谢庭风月应难到。

酒酿新醅名不老。

醉倒花前,真个无烦恼。

满座清欢供一笑。

春酲拼却明窗晓。

试问花神,留得春多少

“满架冰蕤开遍了。试问花神,留得春多少”,“冰蕤”,指洁白如玉的花朵,“蕤”意为花蕊或花枝繁盛的样子。这里的花儿是白色花,再结合这是一首“惜春”词,可以推断是“荼蘼花”。

满架洁白如玉的荼蘼花都盛开了。我就想问问“花神”,纵然是这么盛大洁白的荼蘼花,又能把“春”留住几日呢?

毫无疑问,荼蘼过后是楝花,楝花过后,“春”就结束了。所以,就算荼蘼开得再盛大,再洁白,“春”也没几天了。

毫无疑问,“花神”是留不住“春天”的,况且词人也已经责问过“花神”了。既然如此,何不享受当下呢?“清胜荀香娇韵好。谢庭风月应难到”,说起荼蘼,它的清香胜过荀令之香,娇媚风韵更佳。它的清雅绝俗,连谢家庭院的风月美景也难以比拟。

所以,“酒酿新醅名不老。醉倒花前,真个无烦恼”,词人自酿美酒,以“不老”为名。就算是醉卧花间,全然忘却尘世烦恼,真个闲适洒脱啊!

5. 化作花神下人世,如把粉团搦就,白玉蟾

这首宋代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的《贺新郎 其二十二 赋白芍药号为玉盘盂》,抓住了“白芍药”清新脱俗的特点。整首词,就写这一个特点,反复咏唱,每出新意,让人一点都不厌烦:

静看春容瘦。

未清明、荼蘼避席,蔷薇出昼。

花里流莺骂桃李,似与东风管句。

怕虚度、兰亭时候。

我也别来天上夕,向年时、感叹湖山旧。

旧日事,君知否。

玉皇驾出清都晓。

就御前、三千神女,指麾八九。

化作花神下人世,如把粉团搦就。

又一似、玉盘在手。

莫是蕊珠亲付属,教小心、劝我杯儿酒。

也只得,为陪笑。

化作花神下人世,如把粉团搦就

“未清明、荼蘼避席,蔷薇出昼”,“出昼”,离开的意思。还没有到清明时节,荼蘼花自然是避开这个席位的,而蔷薇花也因为自愧不如而离开了。

“花里流莺骂桃李,似与东风管句”,而桃花李花,整日徜徉在花丛中的流莺都骂它们太艳太俗。

一句话,荼蘼比不了白芍药的清新脱俗,所以,不敢出席,留在最后;而蔷薇则自愧不如而离开。桃李花更是艳俗得连流莺都大骂,实在上不了台面。

“化作花神下人世,如把粉团搦就”,玉皇大帝率三千神女出游,其中八九位神女化作花神降临人间,将白芍药比作神仙捏就的粉团。

这句赞扬白芍药的清新脱俗,是“花神”之功,是造化之功!

6. 花神不敢轻分拆,天下应无第二花,胡仲弓

“琼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花朵特别大,远大于一般的花儿。这首宋代诗人胡仲弓的《琼花》,就着眼于“琼花”庞大的花瓣上做文章,强调了“琼花”庞大花瓣的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特点:

洁白全无一点瑕,玉皇敕赐上皇家。

花神不敢轻分拆,天下应无第二花。

花神不敢轻分拆,天下应无第二花

“洁白全无一点瑕”,这句,以"洁白"突出其纯净无杂的色彩特质,用"全无一点瑕"强调其完美无缺的质地。“玉皇敕赐上皇家”,玉皇大帝将其赐予皇家,既说明此花的珍贵稀有,也暗示其具有天赐神授的非凡来历。

“花神不敢轻分拆”,连掌管百花的花神都不敢轻易将其拆分,因为它就像“天衣”,本来就没有缝隙,就算巧妙如“花神”,也无法将它拆分出来。所以,“琼花”就开放成了庞大花瓣。

“天下应无第二花”,像这么大的花瓣,那么纯洁无暇的花瓣,天下应该再也没有第二种花儿可以媲美。

一句,“花神不敢轻分拆,天下应无第二花”,表面上的意思是,“琼花”的天衣无缝,纵然是神奇的“花神”,也无法分拆它们。而且,这样无法让“花神”分拆的花儿,天下恐怕再也没有第二种。

但实际上是说,“琼花”之美,天下再也没有第二种花儿能和它媲美!

7. 花神巧学传宫样,不属针工属化工,黄庚

这首宋末元初诗人黄庚的《玉绣球花》,就特别有意思。这里的“花神”,她也不是法力无边,而是敏而好学,她巧学了宫中的样式,又通过自然造化,才造就了“玉绣球花”这种独一无二的花儿:

花神巧学传宫样,不属针工属化工。

疑是琼瑶初琢就,一团香雪滚春风。

花神巧学传宫样,不属针工属化工

“花神巧学传宫样,不属针工属化工”,“化工”,大自然的造化。“花神”巧妙的学习了宫中的样式,又通过自然造化,而不是人工刺绣,从而造就了这种神奇的“玉绣球花”。

到底“玉绣球花”是个什么样子呢?

“疑是琼瑶初琢就,一团香雪滚春风”,它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刚刚琢磨而成;又像是一团香雪,在春风中滚来滚去。

一句,“花神巧学传宫样,不属针工属化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神”,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也需要向人间学习精巧的技能。有关“八仙”的故事,就记载了“张果老向鲁班学艺”的故事。

8. 舞蝶谩翻翻,花神睡未足,王弘诲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花神”,不一定是一个笼统意义上的“百花之神”,她有可能就是某种具体的花神。比如,这首明代诗人王弘诲的《题画 其四 海棠》中的“花神”,就是指海棠花神:

着雨靓浓妆,含风散清馥。

舞蝶谩翻翻,花神睡未足。

舞蝶谩翻翻,花神睡未足

“着雨靓浓妆”,雨后海棠色泽鲜润,如同盛妆美人。一个"浓"字既写花色之艳,又暗含"浓睡不消残酒"的慵懒情态,与末句"睡未足"形成呼应。

“含风散清馥”,它又以含蓄的主动性,仿佛有意在风中散发幽香。"清馥"区别于浓香,突出海棠雅致的气质。

“舞蝶谩翻翻,花神睡未足”,“谩”,徒然之意。蝴蝶啊,你的飞舞必定徒劳无功,因海棠"花神睡未足"而不予理会,它还未开放呢。

一句,“花神睡未足”,让人想起大文豪苏轼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但它又超越了苏东坡的那句,因为“花睡去”中还是花儿,而“花神睡未足”,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因为美丽的女神,那真是太诱人了。

除此之外,“花神睡未足”,又引申自《太真外传》中杨贵妃"海棠睡未足"的典故,直指“海棠花”,就像醉酒的杨贵妃一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