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前沿阵地,医生承载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其一言一行皆备受瞩目。然而,近期中日友好医院的一则通报,将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飞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这背后隐匿着怎样的隐情?又促使人们对医德与私德展开何种思索?
自4月18日起,一封举报信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肖飞的妻子在信中向中日友好医院纪委检举,称肖飞与医院胸外科某护士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某规培住院医师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还控诉他在手术期间抛下病人不管。
中日友好医院在收到举报材料后,迅速展开调查,并对肖飞采取停职措施。4月27日晚,医院发布通报,经核查,举报的个人作风问题基本属实,遂决定给予肖飞开除党籍的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关系。
(二)医生回应:承认私德问题,否认医疗过错面对医院的处理决定,肖飞表示持有异议。他承认与某护士长、某规培住院医师存在违背道德的私生活问题,但坚决否认网络上其他的不实指控。
对于手术期间扔下病人这一严重指控,肖飞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称在2024年7月5日手术准备阶段,与手术室护士发生了激烈争吵,致使自己头晕手抖,无法正常开展手术。在确保病人安全且有他人看护的情况下,他前去与领导协商更换护士,并返回病房测量血压、服药、平复情绪,之后和朱姓医生返回手术室完成了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也康复出院。他多次向医院纪委反映情况,认为纪委的处罚过重,强调自己并未对医疗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三)医院声明:坚守医疗质量与作风建设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卫健委直属医院,始终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医疗任务。在此事件中,医院明确表示始终将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置于首位,高度重视党风党纪和医德医风建设。未来,医院将持续强化行业作风管理,对任何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绝不姑息迁就,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
从行业数据来看,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医疗纠纷中12.7%涉及医务人员道德争议 。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调研显示,83.6%的公众认为医生私德应与职业行为分开评判 。但当医生私德出现问题时,往往容易引发公众对其职业行为的质疑。
比如在肖飞事件里,患者家属最关注的并非其私生活,而是“将麻醉患者弃置手术台40分钟”的指控,这严重触碰了《医师法》第26条“医师不得拒绝急救处置或擅自中止诊疗”的底线 。同时,现行医疗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漏洞,某权威期刊研究发现,技术考核优秀的医生中,13.5%存在医德瑕疵,现行晋升机制仍以SCI论文数量为核心指标。并且,国家卫健委最新通报显示,2024年医疗行业纪律处分人数同比上升22%,然而公众满意度仅微增1.3% 。这些数据无不反映出医疗行业在医德建设、人才培育与道德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实,在医疗行业中,不乏坚守职业道德的动人实例。鄞州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锡恩,为患者李老伯诊治近17年。李老伯先后患淋巴瘤、食道癌,情绪低落,王锡恩不仅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还建议其通过音乐放松心情,助其病情得到控制,让李老伯重燃生活希望,践行了“善待病人”的从医理念。
姜山镇南林村卫生室医生胡女君,作为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和家庭医生,常利用休息时间为慢性病患者、行动不便老人“跑诊”。78岁的钱老伯是精神疾病患者,因车祸卧床,还患有多种疾病,就医困难,胡女君每月定期上门量血压、测血糖,查看褥疮,村民们都将她视作贴心人 。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普外科中心副主任周少飞,作为知名胃肠外科专家,工作繁重,全年无休。2022年元旦和春节跨年夜,他都在急诊手术台上度过,为结肠癌破裂休克患者、消化道穿孔患者等争分夺秒手术,把生的希望留给患者 。
肖飞被开除事件,为整个医疗行业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它警醒着每一位医疗工作者,私德与医德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私德有亏,不仅损害自身形象,更会辜负患者的信任;医德不彰,则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医院在强化业务培训的同时,更应着重加强品德教育与监督管理。而对于社会大众而言,这一事件也促使我们更加密切地关注医疗行业的规范与发展。希望在未来,每一位走进医院的患者都能安心就医,每一位医生都能切实履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誓言,让医院真正回归到纯粹的救死扶伤之地,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