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几十年,几乎不参加聚会,也很少参与活动。
只要有时间,他宁愿待在家中,沉浸在读书、弹琴、画画和品茶的世界中。
其他人忙于社交活动,而他则远离喧嚣,将自己打造成了与众不同的存在。
在接受杨澜采访时,陈道明坦率地表示:
“社交活动真是一种折磨,一群人喝得醉醺醺,一个人说了四五遍同一句话,一张名片递给你七八次,我真的是受不了,非常厌烦。”
在他看来,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离开他人的距离越远,离近自身的距离越近”。
01
1971年,陈道明正在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偶然被天津人艺录取。
一些前辈劝告他,你太过内向,看起来很呆板。作为年轻人,多学学别人的样子吧。
然而,沉静内敛的陈道明,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剧组中,他经常躲在角落看书,在没有戏份的时候,也常独自行动。
很多人觉得他高傲与孤僻,认为他在娱乐圈的名利舞台上没有前途。
但在1983年,陈道明凭借他独特的气质,得到了导演张军钊的青睐。
那年,张导拍摄电影《一个和八个》,需要找一个正直、孤傲而冷漠的角色。
偶然一天,他看到陈道明在操场上打篮球。
一眼望去,他确定陈道明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
陈道明之前只是演过几年的龙套角色,但凭借这个机缘,他的演艺事业迎来了转机。
相比那些只会跟随别人脚步的人,他们因为没有个性而被淹没在人群之中。
人生就像俄罗斯方块,你要是合群了,就会消失。
如果迫使自己戴上与他人相同的面具,最终连自己也认不出自己了。
就像这一组漫画。
你渴望融入人群,但却发现自己与他人不一样。
他们心怀黑暗,而你的心却是红色的。
于是,你忍痛抛弃自己的“特点”,变得和别人一样。
最终,站在人群中的你,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自己。
星云大师曾说过: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很多人喜欢按照别人的方式塑造自己。
为了融入人群,他们宁愿失去个性,隐藏自己。
最终,朋友越来越多,圈子越来越大,但自己的样子却越来越模糊。
离人群过近,往往会迷失自我。
02
心理学家阿希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线段实验。
他画了abc三条长度不同的线段,又画了一条和b一样长的x线段。
问参与实验的10人中的被试者,x和哪条线段一样长?
起初,助手们故意保持沉默,被试者自信地回答:b。
但刚说完,9名助手异口同声地说:x和a一样长。
被试者心生疑虑,反复盯着线段看了又看,最后支支吾吾地说:x和a一样长。
被试者为什么会说出自己明知是错误的答案呢?
阿希总结说:这源于从众心理。
当我们独立思考时,很容易分清对错。
但一旦有别人进行干扰,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判断。
陈道明也曾经历过迷茫的时期。
那时,他凭借出演《康熙王朝》再次走红,频繁接触娱乐圈的明星和名人。
他发现很多人从演艺转型为导演,于是他也蛮不假思索地尝试了导演的工作。
但很快,他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导演的角色,对自己的决定后悔不已。
从那以后,每当有人劝他当导演,他都毫不犹豫地回绝,说:“那不是我的擅长领域。”
他反思过,如果那段时间接触的人少一些,他或许不会对自己失去清晰的认识。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他和记者们达成了“规则”。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保持距离”,座位之间必须保持一米的距离。
有些人觉得他不近人情,但陈道明解释道:人际距离越近,思考的空间就越小。
心理学上曾有一个概念叫做“群体迷思”。
这意味着,一旦进入群体,我们往往会变得不理智。
离人群越近,他人的影响就会进入我们的内心。
只有摆脱这种束缚,我们才能清晰地思考,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03
作家黑塞曾说过:
“即便在人群中感到快乐,我一旦知道事情真相,就再也不能选择和别人走一样的路。”
在小说《荒原狼》中,黑塞讲述了一个在人群中迷失自我的故事。
作家哈里热爱独处,但却因为不合群而受尽了苦难。
有一段时间,他下定决心“转变自己”,开始频繁出入酒吧和剧院。
他结识了许多不同的朋友,过上了热闹非凡的生活。
然而,正是这种繁华的环境,使他的人生偏离了正轨。
他不再阅读写作,放弃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也没有时间研究艺术哲学,甚至没有空闲去思考命运。
最终,哈里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乏味,他的精神状态一度崩溃。
很多时候,人群就像一片迷雾笼罩的森林。
只有走出来,我们才能看清自己渴望走的那条路。
1990年,陈道明因出演《围城》而再次走红。
随着名利而来的是如雪花般的片约和商业邀约。
然而,陈道明却一一拒绝,只说“我想在静谧的独处中安静地生活”。
可以想象,热潮很快过去,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受到了冷落。
然而在这几年里,陈道明过得非常惬意。
他学会了弹奏钢琴,读了许多古典文学,每天都练习书法,提升了个人修养和境界。
他在北京的家里,堆满了书籍。
而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坐在书堆中,拿出纸和笔,在书中的情节的启发下画一些仅供自己品味的插图。
他说:心平气和,一切都会平静,只有在寂寞中,我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感觉。
越是通透的人,越是明白生活归根结底是属于自己的。
平庸的人会用热闹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聪明的人则会用独处来成就自己。
就像与众不同的王小波、格格不入的钱钟书,以及瓦尔登湖的归隐者梭罗……
虽然他们都被人看做是“怪咖”,但他们都活出了让自己满意的生活。
曾经,我们向往人多热闹的场合,但当我们走得更远时,我们才明白,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伴侣。
与其盲目地追随他人,不如减速,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
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在独自一人的时光中,过上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
04
周国平曾说过独处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不安和焦虑,渴望逃离,生怕被人遗弃。
第二个境界是能够享受孤独,可以静下心来做事和思考。
而最高的境界是在独处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陈道明正是一个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有人这样形容他:就像一棵宁静的古柏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但又低调稳定,极为谦和。
而用陈道明的话来说,他并不与众不同,只是“从不向人群靠近的人”。
无论是谁,当你与人群的距离拉近一点,与自我的距离就会拉远一点。
不要将与自己无关的人纳入生活,也不要让外界扰乱你的内心。
人生的真谛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生活。
喜欢作品的请关注收藏转发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