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德国在东线打败了俄军,迫使其后撤400公里。在南线,战争导火索塞尔维亚也被德国、奥匈征服。保加利亚见风使舵,加入同盟国阵营,德国与土耳其之间的路被打通。德国报纸铺天盖地的报道军队在东线和南线的辉煌战绩,与此同时,关于西线的战事则几乎不被提及。德国陆军最高指挥部在战争日志中记录西线战事时,只用一句“西线一切照旧”就草草了事。
一战局势
在西线,战壕防御体系的出现让所有战斗都无法改变战线的形状和走向。进攻的一方要比防守一方付出成倍的伤亡,仍无法向前推进,双方在更多的时候都是躲在战壕中相持。由于战线静止不动,似乎战事已经停止。或者说这不像是烽火连天的战争,更像是武装下的“和平”。1929年,德国一战老兵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以自己在西线的作战经历为背景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书名为《西线无战事》。
1914年7月,由于巴尔干问题的持续升温,各国相继进行战争总动员。在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月里,各国的民众都表现出了对战争的狂热支持。自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已经有一个世纪没有爆发过大规模长期战争,仅有的几场战争要么远在千里之外,对欧洲民众影响不大,如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内战、南非布尔战争等等。要么是被赋予了浪漫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比如1848年大革命、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战争。
远离欧洲的战争让民众对战争的恐惧十分陌生,而被美化了的战争则让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十分向往。他们迫切的希望投身一场他们自认为伟大的战争,英勇、迅速的击败敌人,然后带着胜利的荣耀回到家乡。等到垂垂老矣时,他依然可以向儿孙们讲述战争时期的热血往事。就像是祖辈们曾经向自己讲述的那样,给人以无限遐想。然而真到了战场上,当他们穿着整齐、昂首挺胸的发起冲锋时,等待他们的不是热血和浪漫,而是无尽的折磨与阴暗。
冲锋的法军
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由机枪、战壕和铁丝网组成的防御体系已显现出强大的杀伤力。在这场战争中,以往被寄予厚望突破敌军阵线的骑兵完全失去了作用。进攻的日军被俄军的机枪收割,成片成片的倒在战壕前面。当时观战的欧洲各国武官都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但都没有重视。因为最终的胜方是日本,俄军的防御体系没有纵深,被日军用巨炮轰平,然后步兵跟进,结束了战斗。相比于机枪和战壕,大炮的作用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欧洲人就这样在一战前错失了最后一次认清未来战争的机会,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战壕并不是新鲜事物,古代军队在扎营和围攻的时候都会挖战壕。在冷兵器时代,战壕仅仅是作为阻挡敌军跨越的障碍,作用类似于护城河。在野战时,双方都不会费时费力的挖掘战壕,因为敌军的骑兵部队很容易从侧后迂回,战壕也会阻碍已方部队的行动。在机枪出现之前的火器时代,由于无法持续输出密集火力,防守一方无法依托战壕抵御进攻,更为有效的方式是修建坚固的要塞。但进攻方可以使用巨炮将要塞轰平,就像日俄战争那样。
1861年,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发明了加特林机枪,最初的射速每分钟200发,到1882年提升到了恐怖的每分钟1200发,世界各国纷纷引进装备。但加特林机枪体型太过笨重,需要安装在一个两轮车架上,与其称之为机枪,倒不如称为机炮更合适。操作也较为繁琐,需要4个人同时操作。尽管火力凶猛,却不适合野战机动。1884年,英国人海勒姆·马克沁发明出了更为轻便的马克沁机枪,射速每分钟600发,机枪火力才开始呼啸战场。
操纵机枪的德国士兵
相比于机枪,铁丝网的发明要平淡许多。1867年,一位美国牧羊童约瑟夫·格利登为了防止羊群跑到附近的田里偷吃庄稼,突发奇想,发明了铁丝网。铁丝网的结构十分简单,制作也非常方便,就是把细铁丝剪成5厘米长的小段折弯,细铁丝的末端剪成尖刺,然后缠在两根长铁丝中间,拧制而成。铁丝网被发明以后很快就被应用于战争,由于空隙较大且柔韧性较好,即使是大规模的炮击也无法将其摧毁,只能炸出部分缺口。当步兵冲锋时,为了跨越铁丝网不得不保持站立姿态,行动也变得缓慢。蹲在战壕里的机枪手趁此时机,将大批敌人撂倒。
穿越铁丝网的英军士兵
1914年9月,德军败于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1871年普法战争时的速战速决已经没了指望。在东线,俄军大举入侵,攻入东普鲁士,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泥潭。为了解东线危局,德国被迫在西线采取守势,抽调兵力支援东线。于是德军开始挖掘战壕,并在战壕前面立起带刺的铁丝网。结果收到了奇效,以弱势兵力成功阻击了英法军队的攻势。
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即使是“进攻主义”的狂热支持者,法军也不得不拿起铁锹挖掘战壕。由于战壕防御体系的出色发挥,双方只能在那些没有挖掘战壕的地方发起进攻。为了防止被敌方突破,双方不约而同的延长战壕。10月中旬,双方的战壕同时挖到了海边,史称“奔向大海”行动。至此直到战争结束,无论是德军发起凡尔登战役还是英法发起的索姆河战役,这条战线都未有过大的变动。
奔向大海
在四年的相持中,德国人是最善于运用战壕防御的。德国修建的战壕不仅结构牢固,布局也十分巧妙,整个防御体系共有三道防线,每道防线至少包含两条主要的战壕,每条战壕都带有向前突出或向后突出的槽坑,形似锯齿。即使敌军突入战壕,已方也能在拐角处进行阻击。炮弹落入战壕后,破碎的弹片受阻于弯曲的战壕,杀伤力也大打折扣。各战壕之间有交通壕连接,一旦敌人发起炮击,大部分士兵通过交通壕退到第二道或第三道防线,只留下少数士兵躲在掩体内观察敌情。一旦炮击结束,敌方步兵开始冲锋,士兵就要返回第一道防线准备作战。
战壕防御体系
用混凝土加固的机枪巢分布在阵地两侧,由两挺机枪组成交叉火力所造成的杀伤效果要好于正对敌人扫射。而且从侧翼射击可以减轻正面阻击的压力,当敌人想分兵攻取两侧的机枪阵地时,兵力就分散了,正面的阻击部队就可以发起反击,把敌人赶回去。打了大半天,往往就是打了个寂寞。除了满地的尸体和伤兵,战线纹丝不动。认清形势后,西线双方都很少发起大规模攻势,都一门心思的修整战壕。
由于进攻的停止,战壕中的士兵享受到了难得的和平。他们打牌、看书、写信,抓战壕中的老鼠或到附近的河里游泳,以打发无聊的时间。甚至于有些士兵主动冒险爬出战壕在铁丝网间匍匐前行,只为了追求冒险刺激。但这只是战争的一面,大规模攻势虽然减少,战争的残酷却丝毫未减,试探性的进攻或夜间突袭一直没停,狙击枪和迫击炮随时会要了你的性命。在《西线无战事》中,主角保罗就是死在了对方狙击枪下,当时他试图捕捉一只蝴蝶,不小心探出了脑袋。
因为不能走出战壕,尸体和伤兵被丢弃在两军战壕之间的铁丝网地带,也就是所谓的无人区。尸体腐烂散发的恶臭与伤兵无助的呻吟无时无刻都在折磨着战壕中的士兵。在人类战争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士兵在如此靠近死尸堆的地方相互对峙这么长时间。
战死的士兵
除了腐烂的尸体,战壕肮脏的积水也时刻摧残着士兵的健康。不止是雨天会带来积水,地下水也源源不断的渗出来,尤其是靠近海边的低地地区,只要往地上铲两三下,就能见到地下水。为了躲避积水,双方会为了占据为数不多的高地而苦苦争斗。糟糕的环境让大部分士兵患上了各种疾病,但所有的疾病都抵不过遥遥无期的战争所带来的绝望。
1914年11月以后,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就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我们不输掉这场战争,那我们就赢了。”德国已经承认了胜利无望,但不想耻辱的投降,必须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为了争取到这种可能,德军必须在战场上迫使对手愿意和谈,而坚固的战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英法显然不会让德国得逞,但又无法击破德军的防线。双方就这样相持着,丝毫看不到结束战争的可能。
战争一日不结束,士兵们就必须继续蹲在战壕里受尽折磨。在可预见的未来,除了死亡,士兵们没有别的方式摆脱战争,这是一种比战败更为怕的“和平”。1917年春季,一心要收复失地的法军也快扛不住了,发生了大规模兵变。士兵们拒绝执行作战命令,他们挥动着红旗,唱着《国际歌》,进行反战示威。兵变持续了一个多月,几乎让法国退出了战争。法军总司令尼维尔被迫辞职,继任的贝当枪决了几十名带头的士兵,改善前线士兵的物质条件,安排作战部队到后方充分休整,才勉强挽回局势。第二年,德国军队也发生了兵变,再也无人能控制局势。最终德国退出了战争,一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