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看刘备到底是伪君子还是真英雄?

流年潇潇 2023-12-05 16:54:58

刘备字玄德谥号昭烈,一个烈字足以体现他个性。

看不爽督邮鞭他的是刘备,但同样是这样的刘备能与百姓平起平坐,这种平等自谦的态度甚至能感化来刺杀他的刺客。

现在说起刘备主要印象都是他隐忍,但刘备隐忍可不是唯唯诺诺畏畏缩缩,三国名士许汜见刘备和刘表,聊天间抱怨陈登对他无礼。

性子刚烈的刘备一听就按捺不住,也不管是在刘表面前直接就给了许汜历史上著名的破口大骂:“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色,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

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陈登是曾经和刘备在徐州时一起共事过,但那也早已是往事了,何况现在在刘表的屋檐下也没必要一定要为多年前的同事得罪刘表的客人,但刘备这性格就是按捺不住啊,而这段话让三国时没啥实绩的许汜顿时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千年后另一个同样个性刚烈的辛弃疾就这事留下了又流传一千年的诗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影视剧中刘备

易中天老师有次讲到刘备为儿子取名的事,因为一个叫“封”,一个叫“禅”,就说“刘备的野心有多大,从这点就可以看出”。

我觉得他作为一个网红学者,如果把这句话当作是刘备晚年的想法,尚可;若讲成是取名时就具有的野心,那就很可笑了。牵强附会的东西可不能成为严肃的学问。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

一是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原名寇封,“封”是寇家亲生父母取名,与刘备没关系;

二是刘禅出生于刘备败投荆州刘表偏安新野之时,那时的刘备正寄人篱下势穷力弱,怎么可能有“封禅”的狂妄之想?

三是刘禅其实是一个庶子,他出生取名时应该与继承父亲爵位没有很必然的关系,只是因为刘备的正妻们没有生儿子,刘禅后来才有幸按嫡子的身份继承大位。

刘邦的长子刘肥因为是庶子,就没有继承刘邦的大位,而是由年纪小的嫡子刘盈继承。

刘备虽向来有英雄之志,但他的内心原本是忠于东汉王室的,他当初的志向是恢复汉室权威,而不是取而代之。后来他称王称帝,都是时势变化推动的结果。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与正史《三国志》很不相同的原因,连累刘备一直饱受争议,被人说成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上大众化讨论的盛行,人们对刘备这个起自于平民中的人物的肯定占了上风,说这样的刘备即使是一个伪君子,但他能伪装一辈子,那还不是一个真英雄是什么?

(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是汉景帝之后,他的祖父、父亲都曾为州郡之官,因为父亲早逝,他成了孤儿,家道中落,只好和母亲靠织履贩席为生。这是史书上的记载。

但细细考察,刘备家中应该还不至于非常贫困,他的情况和陶渊明家差不多,都是官僚世家,文面上在讲贫困,实则颇为殷实。

刘备15岁就赴洛阳拜当世名士卢植、郑玄为师,与贵族子弟公孙瓒是同学,这种精英教育可不是一个贫困之家能负担得起的。突出塑造某些历史人物发迹于苦难之中,是编者们常用的写作手法,不一定真实。

刘备不爱读书,好骑马,善结交,身边很早就聚拢起了一群义气相投的朋友,“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由此发生,当时连那些商贩也想在这群人身上进行投资,以寻求得到保护。这些人力物力条件稍具备以后,自然触发了刘备一伙人起兵举事,以在乱世之中闯得一条出路。

正是因为刘备早年就离家求学、谋生、聚义、举事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立自强、任侠重义的性格,这还真不是靠《三国演义》吹出来的,事家上刘备的经历比演义中讲的更惊叹,更精彩。

“张翼德怒鞭督邮”大家都知道,然而这么暴怒任性的事,其实是刘备干的。省里派出的专员下到县里视察工作,县公安局长刘备上门求见,专员摆架子不见,刘备一怒就闯进去把专员痛鞭了一顿,把局长官印往专员脖子上一挂,弃官而逃了!

这样爽辣的事居然是刘备干的,你说关、张那两个硬杠货怎能不佩服这样一个狂野大哥?关羽后来“挂印封金”离开曹操,怕是跟大哥学的吧?

刘备不仅是对关、张讲义气,对其他很多人也是这样,遐迩闻名。

有个仇家派刺客去暗杀刘备,刺客见了刘备的面,那是一个大写的服字啊,掏心掏肺对江湖刘大哥诉完倾慕之心就走了。

曹操兴兵要杀徐州陶谦,刘备东拉西凑了几千人,就敢赶去救陶谦,抵抗曹操的大军。北海孔融危急,写了一纸书信,托太史慈去请素不相识的刘备相救,刘备慨然带上关、张就去解了孔融之危。

刘备干这些事真是奋不顾身,把做人大义置于个人的安危与利益之上,这为他赢得了极好的世名,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特别是受到了像曹操、袁绍和在荆州的刘表、徐庶、诸葛亮、庞统等那些重要人物的注意。

当刘备屡遭惨败依靠曹操的时候,曹操就能从乱世诸侯之外看出刘备的过人之处,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话。

我相信这不仅是因为曹操的雄略慧眼,也是因为刘备身上的英雄气质超然不凡,所谓英雄识英雄是也。后来曹操征荆州时,当阳十多万百姓追随刘备而逃,刘备不忍抛弃他们先逃,结果导致自己家破人亡,这样的刘备,确实没让曹操看错人。

刘备为了兄弟关羽,拼掉江山与老命也要与东吴决战,如果世上真的有兄弟会,那刘备就是兄弟会的祖师爷,而不是关羽。关羽刚而傲士,刘备作为大哥还经常屈就他的傲气,属实不易。

仇虽然最后没报成,但这份兄弟的情义每个人都体会得到。什么?你说为兄弟报仇是正常的?你再看看另一边,夏侯渊这老兄弟被阵斩了,曹老板是什么反应:你这都能输?你饭桶你白地将军!什么?妙才的仇?算了算了,溜了溜了。

这还是曹操实力对比刘备九比一的情况下,相差如此悬殊,兄弟感情再深,你也抵不过曹老板心里的小算盘。

什么是义?古人曾说“生,有所不取;死,有所不避”,这句话用在刘备身上恰如其分,刘备的义还表现在“即使为了生存之需,也有所不取”上,比如他的“三拒”:陶谦死后拒领徐州,刘表死后拒绝诸葛亮建议立刻攻占荆州,进入蜀川后拒绝张松法正庞统建议袭杀刘璋,等等。

刘备打仗虽然不行,但秉持大义的境界超过了诸葛亮庞统,这也应该是诸葛亮庞统这样的都敬服刘备的原因吧。刘备在许多方面其实也是年轻的诸葛亮的人生导师,影响了诸葛亮以后治理蜀地的大政理念,俩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刘备的重情重义,还表现在始终善待那些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追随着他的人的身上,比如他年轻时就认识简雍,困于广陵海西时资助过他的糜竺,在徐州时帮助过他的孙乾,在荆州时救过他的伊籍,在西川时帮助过他的法正等人。

影视关羽

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有人挺身而出相助刘备,并一直甘愿追随,听任指派,他们的忠诚尽力不亚于诸葛关张赵黄,从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到刘备的为人,让见者信服。

在义薄云天这事上,刘备可以说是认真的。

人们形容项羽、陈后主、李煜等人是“爱江山更爱美人”,那形容刘备就是“爱江山更爱兄弟”。

刘备能从涿郡开始雄起,就是因为有关、张左肱右股的支持。

可惜的是,刘备怀着打江山的野心跋山涉水进入蜀川,单独留下关羽在荆州,这一步是不是违背了当初结为兄弟要同生共死永不分离的对天盟誓?等他称汉中王后,便失去了关羽。

他称帝后,又失去了张飞,这大概就是老天对刘备违背盟誓的惩罚吧。老天见证了他们结为兄弟,只允许他们三人为兄弟,不能为君臣,一旦违誓,老天便施予惩罚,“背义忘恩,天人共戮”的盟誓应验。

没了关、张,刘备完全失去了理性,倾国之力发动伐吴之战,然后溃败,逝于鱼腹,这大概也是老天在驱使他走向灭亡,去续赴兄弟之约吧。

(二)因见己身复生,亦不觉潸然泪下

刘备有两个被人嘲笑的特点,一是爱哭,二是打败仗。爱哭应该是演义小说中刻画的,不一定是真的。但对于刘备那样一个皇室后裔来说,在现实中经常仓皇逃命又走投无路等惨况下,他忍不住哭也很正常。

刘备本不是一个外向健谈的人,极度悲伤时也只好通过哭来发泄一下心中的悲苦。他并非像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总是老成持重谦恭多礼,近乎伪君子。

据《先主传》记载,从鞭打督邮弃官而逃后算起,刘备关键之败逃有:

①当高唐县令时城为贼破,逃奔公孙瓒;

②吕布偷袭下邳时,困守于海西;

③吕布又攻刘备,只好逃奔曹操;

④又被高顺打败,再弃妻子而逃;

⑤被曹操打败而逃,关羽被擒;

⑥被曹仁打败,逃奔袁绍;

⑦脱离袁绍偷偷逃走;

⑧曹操攻刘备,刘备投奔荆州刘表;

⑨刘表死后刘琮降曹,刘备又“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⑩曹操征荆州,大败而逃……

等等。

直到诸葛亮使吴,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占拥荆州之后,刘备50岁时才真正有了比较稳定的根据地,并由此将势力扩大到巴蜀地区。

当然,说刘备只会打败仗,也是不正确的,一个只会打败仗的人怎么可能在乱世之中崛起?刘备24岁就开始讨伐黄巾“贼寇”,屡立战功,后来还解了陶谦、孔融之危等。甚至包括在演义中所讲的,诸葛亮指挥的第一仗“火烧博望坡”,其实也是刘备打的,应该叫“火烧博望屯”才对,把夏侯惇等大将打败,那时诸葛亮还没在刘备帐下得到重用呢。

只是在对付比较厉害的人物如曹操、吕布等时,刘备往往就差了那么一点硬实力,这就和陈寿评价的那样,“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有多大能力,只能干出多大的事业,这也是蜀国不及魏国的原因。刘备三顾茅庐初见诸葛亮时也说自己“智术浅短”。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世上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常胜将军。刘备虽然打硬仗不行,但是他的屡败屡战,就衬托出了他身上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从不气馁,没有因为屡败而失去初心。

或退一步说,如果刘备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那么他在安喜尉或高唐尉、平原相等随便一个位置上,也能够过上温饱少忧的生活了,用不着不停地弃官奔逃,自找苦吃。

刘备很多时候的奔逃不是让别人给打败的,而是他自己主动舍弃的,放弃了那么多的安乐窝,用别人的总结就是“五易其主”,这比“三姓家奴”吕布的改投次数还多。

刘备这是为了什么?大家不用想就明白了,看看他在荆州刘表那儿刚享受一段舒服的日子,就为身上长出了赘肉叹愧不已。他的确是一个怀具英雄之志的人。

在百折不挠这事上,刘备也是认真的。

陈寿讲刘备百折不挠的原因,是因为他不甘心屈居曹操之下,“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大概也是因为当初受到曹操的当面激发吧。

既然曹操认为这世上只有你我两人算得上英雄,那我刘备此生又怎么可能低你一头呢?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要是知道刘备的顽强对抗是自己激发出来的,曹操怕是会后悔当初多饮了几口青梅酒,就失言抬举了刘备这个人吧?

写在最后流年个人小看法

三国乱世无君子,诸侯皇族尚且飘荡沉浮,生死不过一瞬。

可能早上还在笙歌燕舞,晚上就惨遭断头分尸。

何曾想下层百姓,中国以农业为基,民以食为天,乱战时兵匪横行,烧杀抢掠,辛苦种田一年不一定有收成,而有收成的田或存粮反倒可能成为杀身之祸,更何况未有收成的时候又以什么为食?

易子而食,抛树根吃树皮,甚至在冬天的时候走投无路,挖尸体而食的事情也是常事。

君子,没有食物,没有衣物,只有抢或被抢,只有杀或被杀,没有环境,何谈君子?

在那样一个时代生存,唯有以杀止杀,以暴制暴,哪里有什么仁慈和善良,寻常人无非一具尸体,活着就是唯一的体面。

而英雄是为造福天下或一方,但战乱自身时常常有杀身之危险,自身难保,唯有占据一方,苟延残喘。 这世道能最终沦为乱世,又有谁配称为真英雄哪? 若真以天下为己任之真英雄,防患于未然,居危而思安,有护天下之能,又怎可能有乱世而生? 说到底,所有人都不过是在乱世中拼命挣扎的蜉蝣,或名震一方,或偏居一偶,但不过都如花火,转瞬即逝,徒留后人回味罢了....

码字不易喜欢看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流年在此谢谢大家了。

0 阅读:53

流年潇潇

简介:流年易逝潇潇无迹,专注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