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局一个碗

流年潇潇 2023-11-17 09:12:26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是布衣出身,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

不言而喻,这个规律告诉,中国历史上称过帝的中央王朝皇帝300多个(~385个),除了刘邦和朱元璋是平头百姓,出身寒苦家庭,剩下的不是皇亲贵族就是士绅大亨,甚至咱们老朱的开局难度要大于刘邦(下一篇咱们讲汉高祖的发家史)言归正传废话不多讲。

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剧照

前因

红巾军起义: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红巾军起义爆发。

公元1352年,朱元璋加入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

没有材料显示朱重八是含着玉玺出生早早就立志推翻元朝统治的,如果可以,他可能更倾向于过一种“二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似的生活。

朱元璋决定反元,与他儿时的玩伴,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汤和分不开。一天,当时在皇觉寺出家的朱元璋收到了汤和的一封信,内容是叫他加入红巾军,一起谋富贵。

朱元璋读过信后心扑通扑通地跳动起来,加入红巾军对朝廷来说就是谋反,是杀头的大罪。

但朱元璋回过神来一想,自己已经二十四五岁了,还是个没出息的小沙弥,每天干的都是扫地、做饭、洗衣服、刷尿罐的脏活累活,还经常吃别人的剩菜剩饭,何时是个头儿呢?

投了红巾军,虽然有杀头的危险,但总不至于受这份气了,运气好了还能大富大贵。

正当朱元璋犹豫时,一个师兄走来偷偷和他说,信的内容已经被别人知道了,而且正准备去官府告发你呢!

朱元璋害怕急了,逃走?还得到处要饭。去官府讲清楚?有朋友的信,难逃干系。不如顺势投了红巾军,赌上一赌。于是,朱元璋就加入了红巾军,开启了他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生之路。

注:其实朱元璋加入叛军还有一个关键:朱元璋在加入叛军之前找了一个叫周德兴的人(成为红巾军小头目后他其实在朱元璋面前经常露面 )。

他建议朱元璋算一卦 ,算卦的结果是 :“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防 ”,意思是逃跑、待在这里都不吉利,去造反还可能没事儿来源于《 明朝那些事儿》

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元朝统治日益黑暗、腐败,此外,各地还相继爆发蝗灾、旱灾,许多人活不下去,不得不揭竿而起。

红巾军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就在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前一年,白莲教教徒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首先率众起义,他们用“弥勒下生”“明王出世”来拉拢信徒,很快就组建起一支起义军来。

起义军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因此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拥护。因此百姓纷纷加入进来,红巾军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在安徽、河南一带活跃。

红巾军

第二年,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富豪郭子兴也率众响应,率起义军攻下濠州,并自称元帅。

朱元璋的朋友汤和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较早,已经做上了千户,所以才会想起穷朋友朱元璋来,想拉他入伙。

从朱元璋的视角来讲,他一直都处于社会底层的受压迫者。

他的父亲曾给地主家做佃农,朱元璋从小也给地主家放牛,家境贫寒,经常连饭都吃不饱。

后来闹饥荒、闹瘟疫,他的父亲、母亲、大哥相继去世,他为了求生路才在皇觉寺出家做了沙弥,只为混口饭吃而已。

后来皇觉寺也没吃的了,他被赶出去化缘,其实就是要饭。

他要了三年饭,从安徽要到河南,又从河南要到安徽,回到皇觉寺。

期间他受了不少苦,但也增长了很多见识。白莲教和红巾军起义的事,正是他在要饭期间知道的。可以说,朱元璋最终决定加入红巾军,也是有些心理准备的,朱元璋内心认为,红巾军有成功推翻元朝的可能。

经过自己的努力郭子兴直接收朱重八为义子改名朱元璋还把义女马氏嫁给了他。(后来的马皇后)

剧照马皇后

现在有地盘了,战略决策又一次提上了日程,往下怎么发展呢?

周边环境似乎并不友好,西有徐寿辉,东南是张士诚,东边和南边还在元朝统治下,只有北面是友军刘福通,但是他面临着更强大的压力,那就是元朝正规军主力。

这一时候,一个叫朱升的人为朱元璋提供一个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策略也为朱元璋所采纳。

高升剧照右一

高,实在是高!筑墙则可固守,积粮则可备荒,缓称王则可以避免被元政府追着打,简单归纳就是“猥琐发育,别浪”。

朱元璋从这个建议里获益匪浅,当韩林儿的大宋国、徐寿辉的天完国和张士诚的大周国先后被元政府军按在地上蹂躏的时候,朱元璋由于只是受命于韩林儿,其本身倒没有成为被针对的重点,因此也得以在夹缝中生存壮大。

朱元璋趁势继续在长江以南扩张势力,招纳人才,到至正二十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然和张士诚、陈友谅在江淮一带鼎足而立了,也许,天下就掌握在这三个人手里,就看谁能笑到最后了。

僵局是陈友谅打破的。这是一位经历和朱元璋极其相似的枭雄,都是从底层摸爬滚打,在九死一生中跻身高位,区别无非是朱元璋是农家子而陈友谅是渔家子而已。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胁迫天完国皇帝徐寿辉进攻朱元璋,朱元璋也列陈友谅为头号强敌,更惨的是陈友谅同张士诚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针对朱元璋,这就比较棘手了。

尽管此时同陈友谅、张士诚相比朱元璋处于劣势,但朱元璋秉承着“人生短暂,不服就干”的精神,积极备战。

朱元璋晚年道出了对陈、张二人的评价,“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在这个判断基础上,朱元璋先在龙湾大破陈友谅的水军,陈友谅败阵之后,张士诚也就势收手,三方第一次冲突以朱元璋大胜而告终。

朱元璋知道陈友谅是不会服气的,毕竟其主力还在,而且很强。渔夫天子同和尚主公谁也不服谁,自至正二十年起连续三年双方在长江下游互相攻伐,也都互有胜负,但都算不上大规模。

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加剧问题,终于陈友谅蓄力差不多了,该放个大招儿了。

于是趁朱元璋北援刘福通的时候出兵,号称六十万大军,乘巨舟顺长江而下,直趋应天。

朱元璋与之在鄱阳湖大战,不知朱元璋是否有幸先读过《三国演义》,但他的得胜确实与孙刘联军如出一辙,都是借火攻破连环阵,这下陈友谅傻眼了。

鄱阳湖一战,陈友谅的多年经营毁之一炬,自己也身中流矢而亡。残部退守武昌之后,也在第二年被朱元璋攻陷,大汉政权覆亡。能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唯一竞争对手不在了,天下谁属已经很明朗了。

后果

至正二十四年春,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盯准了张士诚,从淮东、泰州一直打到徐州、宿州,朱元璋一路高歌猛进,在湖州、杭州都失陷后,张士诚仍坚守平江(苏州)孤城,直到第二年城破被俘,张士诚自缢,此前明玉珍也已病故,自此再没有人可以威胁朱元璋的霸业了。

在反元义军进行淘汰赛的时候,元朝方面也没闲着,他们在内斗。是的,你没看错,在燎原的情况下还不忘争权夺势,如此还不灭亡才见了鬼。

在朱元璋建立宗庙、祭祀、分封诸臣之后,开始北伐。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25万北伐,一路克复中原;南面汤和等取福建,浙东,自此基本占有全国。

顺路提一句,朱元璋的北伐是封建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到北统一的中国。

从至正十二年开始,经过十五年的南征北讨,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史称洪武大帝,明王朝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由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

历朝历代的名人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多如牛毛,流年仅想遴选两条以飧读者:

①毛主席曾经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军事才能评价如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②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尤其是赵翼的这个评价,流年深以为然。朱重八,一个集帝王、豪杰与盗贼三位一体的奇男子也。

0 阅读:22

流年潇潇

简介:流年易逝潇潇无迹,专注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