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四十一军进军青海途中在秦川被困覆灭经过

说起孙殿英,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嚣张跋扈的那一面。他这辈子过得那叫一个曲折离奇,跟现在网络小说里的主角有得一拼。一开

说起孙殿英,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嚣张跋扈的那一面。

他这辈子过得那叫一个曲折离奇,跟现在网络小说里的主角有得一拼。一开始是个土匪头子,后来赌上了瘾,还混上了军长的位子。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他居然投降了日本鬼子,当起了汉奸。但神奇的是,他又突然觉悟,开始抗日。结果最后,他还成了俘虏。除此之外,他还干过挖慈禧墓的勾当……

刘伯承元帅给出了挺实在的评价:“抗战刚开始那会儿,你们也算出了把力,但往后的一段时间,表现确实不太行。”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孙殿英那充满波折的一生。

41军在前往青海的路上,走到秦川时遭遇困境,最终全军覆没的过程是这样的:当时,41军正朝着青海的方向挺进,没想到在秦川这个地方遭遇了重大阻碍。他们被困在了那里,形势十分严峻。尽管军队努力突围,但无奈敌我力量悬殊,加上环境恶劣,最终没能成功。就这样,41军在秦川经历了覆灭的命运,整支队伍几乎损失殆尽。这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从赌钱的人变成军队的头儿以前,他是个沉迷于赌博的家伙,整天就想着怎么在赌桌上赢钱,生活过得浑浑噩噩,没啥正事儿。但不知从啥时候开始,他变了。不再去赌钱,而是开始琢磨怎么出人头地。后来,他居然加入了军队,一步步从底层干起。刚开始,他啥都不懂,但人家有股子狠劲儿,又肯学,慢慢地就崭露头角了。他在战场上不要命地冲,立下不少战功,官职也一升再升。就这样,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本事,从一个小小的士兵,一路爬到了军长的位置。谁也没想到,那个曾经的赌徒,竟然能有这样的出息。

孙殿英,本名孙奎元,号殿英,自己还管自己叫“孙老板”,老家在河南省永城县。他小时候出过天花,脸上留下了不少麻子,所以大家都叫他“孙大麻子”,这个外号也跟着他一辈子了。

孙殿英的传奇,那可是从当土匪头头儿,一路摸爬滚打变成了大军阀,每一步都走得跌宕起伏。他这辈子,起初也就是个带着一票兄弟抢地盘的土匪老大,但后来,他走的这条路,可真是不一般。

孙殿英年轻的时候,那日子过得真是有点离谱和不羁。大伙儿都爱叫他“白花”,这家伙在赌桌上那可是把好手,掷骰子、玩牌九,样样精通。而且,他记性特别好,算起账来也快得惊人。

他赌博的手艺可不含糊,不论是扔骰子、玩麻将还是摆弄纸牌,样样都玩得转,精通得很。

那时候的社会环境里,他凭这些本事在那些不正经混日子的年轻人中出了大名,没多久,就拉拢了一帮人跟着他,成了一股挺有分量的势力。

孙殿英可不是个老在赌桌上混的人。他一开始是在豫西那边搞点小土匪活动,后来这队伍就越闹越大,成了股不小的势力。他的那些兵马不光在河南转悠,还跑到安徽、山东那些地方去闯荡。

一开始,他加入了直鲁联军,在张宗昌手下效力,因为打仗勇猛,很快就在队伍里升为了师长。

北伐那会儿,直鲁联军吃了大败仗,可孙殿英的队伍却奇迹般地毫发未损。他瞅准了这个空子,把好多没主儿的散兵都收拢到一块儿,这样一来,他的地盘和人马可就壮大了不少。

孙殿英的胃口大得很,还没满足呢。没过多久,他又转头去抱了蒋介石的大腿。

他因为很会讨人喜欢、拉关系,而且他手下的士兵大都是来自直隶、山东、河南这些地方,以勇猛出名,打起仗来很厉害,所以蒋介石觉得他是个打仗在行的好将领,就让他当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一军的军长。

孙殿英是四十一军的头儿,他亲自担任军长,于世铭则是副军长。一开始,这支队伍就只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些小队伍。到了1933年,孙殿英在古北口跟日本人干架时,收缴了不少汤玉麟“奉军”的骑兵和大炮。后来到了包头,他使劲儿扩充人马,啥人都收,像土匪啊、失业的年轻人啊,都进了他的队伍,就这么壮大了起来。

孙殿英挺有手段,他让韩麟符当上了军部政治处处长,还把军队壮大成了一个步兵军和一个骑兵军。步兵军呢,被分成了三个师,骑兵军底下则有好几个旅。他还特别看重杨猴小(就是杨耀案),提拔他做了师长,在宁夏战役里头,杨猴小还带着队伍打头阵。

在准备攻打宁夏之前,孙殿英的军队人数涨到了快五万,不过他们对外说自己有十万人马。

1933年夏天,蒋介石搞定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后,觉得孙殿英的四十一军在北平边上晃悠是个隐患,于是就把他打发到青海柴达木去当屯垦督办,还让他带着部队往西边走。

这个决定其实是蒋介石的一步好棋,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要是孙殿英接受了那个职位,那他肯定会跟马家的“西军”杠上;要是他赖在后套不走,那肯定得跟阎锡山的“晋绥军”起冲突。

不管孙殿英怎么选,蒋介石都有办法借刀杀人,把这支四五万人的大军给解决了。

最后,阎锡山靠着一手高超的政治技巧,顺利地把四十一军从后套给调走了。

1934年春天,孙殿英动手打了宁夏。这一出手,他不但没跟晋绥军杠上,反而让阎锡山在那场争斗里捡了个便宜,真是聪明地白捡了好处。

1933年秋天那会儿,孙殿英带着他的四十一军,在后套的临河县聚在了一块儿,他自己呢,就住在临河县城里。

他把手下士兵分散安排,步兵被摆在公路两边。韩麟符守在陕坝镇,而杨猴小则在狼山脚下把守。

不过,孙殿英的队伍从北平往西边开拔没多久,阎锡山就早有准备,让王靖国率领的第十九军在五原和百川堡扎了营,这样一来,孙殿英的部队就被团团围住了。

孙殿英对攻打宁夏信心满满,觉得拿下它不在话下,这信心来源于四点:

一是蒋介石正忙着跟红军和十九路军周旋,没空管北边的事儿;二是马鸿逵在宁夏当老大坐得不稳当;三是青海的军队离得太远,想帮宁夏也力不从心;四是马鸿逵手下的大多都是直鲁豫那边来的人,不太可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但实际上,那种预测有点想当然了,没考虑到马鸿逵的真实本事。

马鸿逵特地给孙殿英写了封信,跟他说最好还是收收心,别被别人给耍了。

四十一军一直在四处征战,从没固定在一个地方扎根。孙殿英心里盘算着打下宁夏,再占住青海,想在西北那块地儿搞出自己的势力范围,好带着手下兄弟们过上舒坦日子。

中下级军官们都急着上战场,部队里规矩很严。为了不打扰老百姓,他们就用草搭了临时营地住下。阎锡山为了激励大家攻打宁夏,不光提供了粮食和弹药,还给士兵们发了皮大衣,这样一来,孙军的士气可就高涨起来了。

孙军内部管理很严格,谭副军长在陕坝把到处抢东西的韩祥符、刘致祥的队伍叫到一起,暗地里让刘月亭的队伍把他们给围起来,然后统一管起来。

陕坝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振奋人心的标语,处处彰显着胜利的坚定信念。

孙殿英觉得宁夏那地方水多,打起仗来可能会变成“水战”,挺棘手的,所以就决定等到1934年新年过了再动手。他自己呢,跟卢丰年的一一九师留在临河看着家,前线的事儿就交给刘月亭和于世铭去指挥了。

孙殿英太依靠杨猴小和他手下的绥远军了,对宁夏那边的事儿知道得太少。

他的管理方式乱糟糟的,于世铭和刘月亭两个人都被安排去管前线,结果是谁也不听谁的,配合起来特别费劲。

四十一军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快速拿下宁夏城。

马鸿运早就料到了孙殿英会打来,所以提前就做了防备。蒋介石让马鸿逵去守城,还说他那四十一军说不定会被共产党给拉拢走。这样一来,马鸿逵就当上了左翼军的总头头,与此同时,青海那边的部队也开始往宁夏这边派兵支援。

杨猴小的马队飞快往前冲,路上碰到了“西军”的不断阻拦,差点儿在姚福堡那里吃了大败仗。尽管马队很快攻下了李岗堡,可四十一军的步兵走得慢悠悠的,一直拖到了月底,才好不容易赶到宁夏城边上。

士兵们没能配合好,这让攻城进度变得特别慢,跟“西军”在城门口耗了五十多天。

杨猴小的骑兵队伍确实曾一度把宁夏和甘肃之间的主要道路给拦腰截断了,让增援部队过不来。但步兵那边不给力,这让他们的战果大打折扣。攻城战拖得太久,四十一军的士兵们慢慢就没了斗志,反观守城的马鸿逵部队,倒是越打越有信心了。

在宁夏的战斗中,第四十一军遭遇了重大挫败。

孙殿英二月二十三号那天,亲自带着卢丰年的一一九师去攻打宁夏城,打算豁出去了。他刚走后套没多久,“晋绥军”就在上江那边布好了防线。

春分时候,黄河水变得清澈,马步芳的骑兵和杨猴小那边打得火热,战况十分激烈。宁夏这个地方,他们攻了好久都没攻下来。后来想撤退,结果又被傅作义和王靖国的军队给拦住了,孙某人这下可真是走投无路了。

孙殿英性子急,心里头不痛快,因为手下将领不听刘月亭的调度,他动不动就冲着于世铭他们一顿数落。

晚上攻打城池,好多士兵都受了伤甚至丢了命,进攻的军队不想再有更多牺牲。而守城的“西军”斗志昂扬,他们的高级将领都亲自上了城墙指挥。宁夏守军里的头号人物韩进禄,在城墙上战斗中牺牲了。这样一来,孙殿英攻城的办法也被打乱了。

李纯华是于世铭骑兵旅的旅长,他没能挡住马步芳,心里头怕孙殿英怪罪下来。所以,在3月13号那天,他就向“西军”投了降。过了五天,丁绰逸也跟着举了白旗。

3月19号那天,蒋介石派来了飞机帮忙,孙殿英就选了八百个猛男去攻城。可士兵们心里都不稳,结果又被打了回来。

孙殿英发觉局面已经没法扭转,就决定往北撤退。他先跑到上江,想跟“晋绥军”商量让他们放行,结果却被王国按照阎锡山的指令给扣住了,然后就被送到了包头。

四十一军在撤退时,杨猴小带着他的骑兵第四师在后面断后。

青海的骑兵在追赶时,不小心落进了人家早就设好的埋伏里。杨猴小机灵得很,他干掉了一个团的敌人,给步兵争取到了逃跑的时间。

退到黄集桥后,刘月亭和于世铭指挥的队伍还剩下三万多人。

黄渠桥开会时,杨猴小出了个主意,说走鄂托克前旗那条路去陕北,或者干脆加入红军。不过,刘月亭他们几个没同意,琢磨着要不还是带着队伍投靠“晋绥军”阎锡山那边算了。

那时候,陕北和陇东那边防备不咋样,再加上韩麟符走了,四十一军就没了能好好出谋划策的人。

1933年3月29日那天,孙殿英带着他的四十一军从石嘴山赶紧跑了,那场面真是挺惨的,可以说是场大逃跑。他们没办法,只好把郑家油房军械库里头的弹药全都丢下,等于是没办法地送给了“西军”。

在从石嘴山前往上江的路上,腾格里沙漠那片荒芜之地,随处可见士兵们丢下的枪支,构成了一幅悲惨的战争遗迹画面。

在这次撤退行动中,杨猴小展现出了超强的不屈斗志,他死活都不肯向“晋绥军”低头认输。

李团头儿领着于世铭和一群热河来的、原本是土匪的弟兄们,拼死突破了晋绥军在上江设的关卡。他们一股脑儿地冲过大生壕,跨过了乌拉河,途经三道桥、蛮会、小召子滩、南牛惧,还有乌兰脑包,最后总算是逃到了后山,算是安全了。

这时候,没了杨猴小骑兵保护的四十一军战士们,被马步芳的骑兵追得只能赶紧撤出石嘴山。他们走得急,干粮都没带,只好硬着头皮,又冷又饿地穿过腾格里沙漠。到了上江,好多小兵头头儿饿得不行,都把手枪给卖了,就为了换几个饼子填填肚子。

被“晋绥军”抓住的那些年轻力壮的士兵,都被安排进了部队里,至于那些上了年纪或者身体不好的士兵,就只能被放走,自己想办法找路回家了。

这些打了败仗的士兵,为了糊口,只能忍痛把皮大衣低价卖给周边的村民。这事儿传开后,在后套地区就流行起了一句歇后语:“四十一军的皮袄大甩卖,实在是没法子了。”

这场打败仗,明显看出孙殿英打法不对头,同时也把战争的狠心和士兵们的苦楚都摆了出来。四十一军被打散,就像是给孙殿英攻打宁夏失败狠狠敲了一记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