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五送穷与接财神
文/墨 扬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历史悠久而传统沿袭不断,地域广袤而民族形态众多,敬天法祖而注重经验积累。最突出的表现在举国共庆的春节里,至今仍然保存了众多古俗,包蕴了复杂的文化空间,数千年来深刻影响和控制着民族心理,保存和遵循古人制度、礼乐、仪俗、规则。这其中,正月初五“破五”,送穷、接财神,就是强势影响力之一。

正月初五,在明朝尚未作为重要的时间点,根据明人文集与地方志,一般没有说到初五,只在福建有初五“得宝”之说。“闽中俗不除粪土,至初五日,辇至野地,取石而返,云‘得宝’”。
清朝中期以后,初五逐渐得到重视。在北京初五之内不得以生米做饭,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妇女才可以往来祝贺。初五称为“破五”。正月初五在清代还是送穷日。

其实,送穷的习俗起源很早,早在唐朝以前就有。送穷的时间,在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当时送穷是普遍的节俗,如姚合《晦日送穷》诗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著《送穷文》中,更是诙谐有趣:给你车船,给你干粮,今天是好日子,请用一碗饭,请饮一杯酒,带着你的亲朋好友,随你上路,去寻找新的地方。

韩愈
清代北方送穷习俗还很流行,不过时间变化了,山西解州“正月五日,缚纸妇人,寅夜出之街衢,曰‘送穷’”。在山西翼城将穷视为鬼,人们“破五”早上起来,取少许炉灰放在筐里,剪五个纸人,送至门外,焚香、放花炮,称为“掐五鬼”。这天,必以刀切面,煮而食之,名为“切五鬼”。妇女竟日不做针线活儿,担心刺了五鬼眼。这里的穷妇人是被当作穷鬼来禳除。新年时节人们以送穷的方式期待贫困的远离。
初五在南方是财神日。清代苏州初五祭祀路头神,说初五是财神五路的诞日。初五这天人们争先早起,敲起金锣,燃响鞭炮,摆上牺牲供品,迎接路头神。谁先接神,谁就得到利市。

蔡云《吴歈》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路头神来源于古代行神,将行神奉作财神大约是清朝江南人的创造。
江南城市商业发达,商品货物的往来流通无不倚重交通,物畅其流,也就财运亨通,所以传统的道路之神,也就变化为主管财运的财神。在苏州无论贫富贵贱初五都要祭祀财神。这天市井开市贸易。
而在上海,初五接财神,有人挑担上街卖鲜鲤鱼,称为“送元宝鱼”,晚上喧闹喝酒,名曰“财神酒”。

总之,初五这天,在南北方从城市到古村落,虽然有着不同的习俗表现,但无论是送穷,还是祭祀财神,都表达着人们乞求生活富裕的愿望。(此文参考:民俗专家萧放的明清民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