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第266任教皇方济各(Pope Francis)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Jorge Mario Bergoglio)出生于 1936年12月17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意大利裔移民家庭) 2025年4月21日,享年88岁(因双侧肺炎并发症)。 他语言能力很强,会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德语等多种语言。

他高中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工业技术学校,取得化学技术员资格,曾短暂从事食品实验室工作。1958年放弃化学工程道路,加入耶稣会,在智利学习人文学科,后于阿根廷圣若瑟大学获哲学学位(1963年)。1970年在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完成神学培训,1986年获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神学博士学位。
他1969年晋铎为神父,后任耶稣会阿根廷省会长(1973-1979年),致力于大公对话与贫困群体关怀。1992年被任命为布宜诺斯艾利斯辅理主教,1998年升任总主教,2001年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擢升为枢机主教。2013年3月13日成为第266任教皇,创下多项纪录——首位拉丁美洲教宗、首位耶稣会教宗、1200年来首位非欧洲出身教宗。

教皇方济各在任期间,积极推动梵蒂冈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但双方因历史遗留问题、主权争议及宗教治理模式的分歧,形成了复杂的“恩怨情仇”。以下是双方关系的核心脉络与关键事件分析:
一、主教任命权之争
根据天主教法典,全球主教的任命权应归属教皇。梵蒂冈视此为维系教会统一性和神学正统的核心原则。
中国坚持“宗教中国化”,主张自行任命主教,认为宗教事务属于内政范畴,不容外部干预。
2018年协议:中梵首次签署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协议,允许双方协商任命程序,但内容保密。该协议被视为历史性突破,旨在弥合“地下教会”与官方教会的对立。
续签与执行:协议在2020年、2022年两度续签,并于2024年第三次续签四年。尽管梵蒂冈对中方单方面任命(如2023年沈斌任上海主教)表示“忧虑”,最终仍接受现实,显示方济各的务实态度。
内部争议:教会保守派批评协议削弱教皇权威,美国政界亦指责梵蒂冈向中国宗教压迫妥协。
二、方济各的对华策略与态度
方济各多次公开赞扬中国文化,称中国为“伟大的参照”,强调“畏惧永远不是良策”,主张对话而非对抗。
他曾在飞越中国领空时向中方发问候电,并在蒙古国演讲时祝福中国人民,推动中梵非正式互动。
方济各多次表达访华意愿,甚至通过蒙古国等第三国尝试牵线,但因台湾问题和中梵协议执行争议,始终未能成行。
2024年东南亚之行返程时,他再次强调对中国的“钦佩”,并称中国是“承诺和希望”。

三、中国的策略与回应
中国将宗教视为社会治理工具,通过控制主教任命权防止境外势力渗透,同时灵活推进与梵蒂冈的对话,例如允许梵蒂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可能性。
中方在协议中争取宗教事务自主权,同时降低了梵蒂冈对台的影响力。尽管梵蒂冈未与台湾“断交”,但近年与台互动越来越少。
中梵交往可追溯至唐代景教,但明清“礼仪之争”导致关系断裂。民国时期短暂建交后,1949年新中国切断了与梵蒂冈联系。
梵蒂冈是欧洲唯一与台湾保持“邦交”的国家,成为中梵建交的核心障碍。方济各虽淡化与台关系,但一直未正式断交,因此,中方一直未同意其访华的请求,这也成为方济各一生的遗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