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解析极片未嵌锂区域与设计Overhang偏差

Overhang指的是负极相对于正极的覆盖区域,即负极比正极多出的部分。其是为了防止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

Overhang指的是负极相对于正极的覆盖区域,即负极比正极多出的部分。其是为了防止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移时,正极边缘因未被负极覆盖而导致锂沉积不均匀,引发析锂等问题而设计。

但是我们会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遇到锂电池的Overhang区域一端实际比设计偏大,那么有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

图1 负极标红区域为负极比正极的OVerhang区域

1.工艺不足

涂布工艺偏差:在负极极片涂布过程中,若涂布面密度不均匀(如边缘涂布过厚)或干燥条件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极片实际尺寸超出设计范围,从而增加Overhang区域。

工艺参数设置不当:在卷绕工艺中,张力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极片拉伸或收缩不均匀;或涂布工艺中速度、压力等参数设置错误,间接导致极片实际尺寸超出设计范围。

极片切割误差:切割设备的精度不足或刀具磨损可能导致负极极片切割尺寸偏大,超出设计值。卷绕或叠片工艺中,若极片边缘对齐误差较大,也可能导致负极片实际覆盖面积增大。

2.电芯组装过程中的对齐偏差

在电芯组装(卷绕或叠片)时,若组装设备的定位精度不足,或操作过程中产生偏移,会导致负极极片在长度或宽度方向上超出正极的预期范围。

3.材料膨胀未充分补偿

负极材料(如石墨)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膨胀。若设计时未充分考虑材料的膨胀系数,实际使用中负极膨胀可能导致Overhang区域被动扩大,比如:硅基负极材料比石墨膨胀更大,可能需要更大的Overhang设计来容纳膨胀,否则在循环过程中膨胀受限会导致结构破坏,进而影响电池性能和安全。

Overhang偏大会引起的危害:

1.能量密度降低

过大的Overhang区域会占用电池内部空间,导致活性材料占比减少,负极材料的实际用量远超正极需求,多余的负极材料无法被有效利用,反而增加电芯重量和体积,质量能量密度(Wh/kg)和体积能量密度(Wh/L)同步下降。

2.容量损失与效率下降

充电时,锂离子可能扩散至未被正极覆盖的负极区域并残留于此,无法完全脱出,导致首次充放电效率(库伦效率)降低和容量衰减,后续的正常充放电流程也无法使overhang区域的锂离子脱嵌。

3.析锂风险增加

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嵌入负极,由于浓度差会有部分锂离子转移到overhang区域,放电时边缘区域的锂离子扩散路径过长,锂离子无法回到正极中导致锂离子仍留在overhang区域。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锂离子堆积越来越多,后续会形成锂枝晶,刺穿隔膜引发短路风险。

4.机械应力集中

如果负极是体积变化过大的材料时,在充放电过程中负极的膨胀,可能因过大的Overhang区域受力不均导致极片弯曲或分层,加速电池老化。

Overhang偏小会引起的危害

1.正极边缘析锂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脱出。若 Overhang 过小,负极覆盖不足时,正极边缘未被负极覆盖的区域会成为“盲区”:锂离子迁移至这些区域时,无法被负极接收,只能在正极表面堆积。导致锂离子在正极表面析出(析锂),显著增加短路和热失控风险。

2.局部电流密度过高

如果overhang太小,负极覆盖正极的面积不足,导致在充放电时,有限的负极区域需要承载更多的电流。这可能是因为有效反应面积减少,同样的总电流分布在更小的区域,导致密度升高。(电流密度的定义:单位面积内通过的电流(J=I/A=I/A,J为电流密度,I为总电流,A为有效反应面积)。当 Overhang 偏小时,负极实际覆盖正极的面积(A)减小。若电池工作时总电流(I)不变,电流密度(J)会因面积缩小而显著升高。就好像水管横截面积缩小,相同水流速度下,局部水压会急剧升高。

3.内阻增大与极化加剧

高电流密度会引发显著的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路径受限,可能导致界面阻抗增加,加剧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现象,影响倍率性能。极化效应使电流更倾向于分布在阻抗较低的区域(如负极覆盖较好的中心区域),进一步放大边缘与中心的不均匀性。(浓差极化:锂离子在电极界面处快速消耗,扩散速率跟不上反应需求,导致界面浓度梯度增大。电化学极化:电荷转移受阻,需更高电压驱动反应,加剧能量损耗。

因此OVerhang的设计不宜偏大或者过小,否则都会对电池性能造成一定影响。并且要考虑材料的膨胀去设计Overhang,同时工艺上也要确保Overhang的尺寸和准确性。

文章来源:与锂时光

注:本站转载的文章大部分收集于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以及对其内容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