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包括电视在内的诸多家电产品核心销售渠道仍然是线下市场,但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线上渠道销量占比明显是越来越高,也是各大主流品牌目前的核心发力渠道,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传统的家电品牌布局互联网品牌的原因所在。
那么2025年第一季度线上电视市场各品牌表现如何呢?来自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电视线上品牌格局用四个字来说就是“格局突变”。
小米“掉至”第八第一季度线上电视市场小米市场份额暴跌10.26%,市场占有率仅为5.65%,排名“掉至”第八。
小米电视遭遇显著滑坡更多源于品牌战略调整:小米电视主动剥离低端产品线,将红米等子品牌定位为性价比市场主力军,自身则集中资源发力高端领域。

图源:小米电视
这一转型直接反映在价格体系重构上——本季度小米线上销售均价同比暴涨82.31%,均价4323元,创下品牌历史新高,在前十品牌均价则高居第二。
尽管短期市场占有率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均价的大幅跃升印证了小米"壮士断腕"式的品牌升级决心,其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价值突围的路径已清晰可见。
第一名暴涨9.95%第一季度线上电视市场红米市场份额暴涨9.95%,市场占有率高达20.07%,击溃一众对手,排名高居第一,成为本季度最大赢家。
红米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品牌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控与商业模式的创新突破。

图源:REDMI红米手机
从价格维度分析,红米2115元的线上销售均价仅微涨5.57%,精准卡位2000-2500元黄金价格带。该区间覆盖主流消费群体的核心需求:消费者既能以中端价位获得75英寸巨幕、120Hz MEMC动态补偿、四核处理器等旗舰级配置,又可避免高端产品的品牌溢价负担。
通过"越级配置+亲民定价"策略,红米成功收割了消费升级浪潮中的最大红利池。
更深层次的竞争优势源于红米与母品牌小米之间生态体系的构建。红米突破性地打通了与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的系统壁垒,使电视成为AIoT生态的核心中枢。

图源:小米电视
红米用户可通过电视直接操控全屋智能设备,同步调用手机端影音资源,这种跨终端无缝衔接体验,将硬件销售转化为生态入口建设。据第三方监测,红米电视用户的小米生态产品平均持有量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红米"硬件让利、生态盈利"的商业模式正在颠覆传统彩电行业。
通过控制硬件利润在5%以内的"红线定价",红米快速扩大用户基数;而依托小米集团成熟的互联网服务体系,通过内容订阅、广告投放、智能家居设备销售等多元化收益渠道实现持续盈利。对比传统品牌依赖硬件差价的发展路径,红米开创的生态型增长模式展现出更强韧的抗周期能力。

图源:小米电视
值得关注的是,红米的爆发式增长已引发连锁反应。多家头部品牌开始调整产品策略,通过子品牌主攻2000元档、布局IoT互联功能。这场由红米主导的行业变革,正在重塑中国彩电市场的价值坐标系。
"品牌家族"厚积薄发海信集团以25.37%的线上市占率稳居行业前三,通过双品牌实现全价格带覆盖。
主品牌海信聚焦4499元高端市场,均价同比暴涨31.4%,凭借ULED X显示技术、85英寸以上超大屏建立技术壁垒;子品牌Vidda固守2219元中端阵地,以"游戏电视+社交屏"策略在2000-2500元档斩获27%细分份额。

图源:海信电视
海信与Vidda双品牌完美形成了"高端树标杆、中端保销量"的协同效应。
TCL集团以19.89%份额位列前五,TCL以10.27%的份额位居第四,而雷鸟以9.62%的市占比排名第五。
主品牌TCL依托华星光电产业链优势,以98英寸巨幕电视冲击万元市场,75英寸以上产品销量占比持续上升,均价达到了4254元,同比上升13.04%。

图源:TCL电视
子品牌雷鸟以2417元均价(涨幅2.22%)深耕2000-3000元档,凭借灵控桌面系统、0.8秒极速内容加载等技术,成为该价位段的"隐形冠军"。
TCL主副品牌价较大,"技术升维与规模扩张"双轨并行策略效果显著。
海信与TCL两大集团不约而同选择"主品牌树高度,子品牌冲销量"的竞争范式,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生存智慧:主品牌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价格天花板,既规避价格战损耗品牌价值,又为子品牌创造市场下沉空间;子品牌则依托母体供应链优势,在特定价格段实施"压强战术"。
这种战略分工使传统品牌既能抵御小米、红米等互联网品牌的性价比冲击,又可规避高端市场与索尼、三星的正面交锋,从而迎来"品牌家族"的厚积薄发。
腰部品牌分化加剧腰部品牌方面,创维以8.73%市占率稳居第六,在均价上涨16.45%至3609元背景下实现0.35%微增,印证其"中高端差异化生存"策略。
目前创维聚焦3000-4000元价格带,以"大尺寸巨幕+MiniLED背光"组合拳避开价格战,依托线下渠道精准触达品质用户;旗下酷开以5.85%市占率列第七,同比微降0.71%,但均价暴涨26.91%至1392元,通过"配置升级+价格上探"在低端市场寻求突破。

图源:创维电视
长虹、康佳两大腰部品牌则陷入"量价双杀"困局:长虹市占率跌至3.1%,勉强守位前十,均价下滑13.4%至2167元;康佳以4.09%份额撑住第九,但均价降至1539元,而控股股东华侨城拟退出的资本动荡传闻,折射传统品牌在技术迭代与生态竞争中的被动处境。
此外,以“智慧屏”之名存在于电视行业的华为遗憾未能进入前十,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华为智慧屏将核心精力集中在“高端旗舰”市场,更注重产品利润的获取而非市场份额,这种"重利润轻规模"的战略选择,既规避了与其余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价格厮杀,又通过智慧屏与手机、全屋智能的生态协同,构建起高端家庭场景的"技术护城河"。

图源:Sony?
简单来说,腰部品牌呈现出的格局为:行业马太效应加剧,腰部品牌分化已成定局。
侃哥叨叨2025年第一季度的线上电视市场格局剧变,本质上折射出消费电子产业底层逻辑的深刻变革。红米以20.07%的市占率登顶,不仅标志着互联网品牌首次问鼎行业冠军,更揭示了"硬件入口+生态增值"模式对传统制造业的颠覆性冲击。
小米其主动剥离低端产品线的战略决断,本质上是将"规模优先"转向"价值深耕"的艰难转身,是互联网品牌突破"性价比"标签的破局尝试。这种以短期市占率换长期品牌势能的赌注,或将重构行业对高端化路径的认知。
海信、TCL等传统巨头的双品牌矩阵,则展现了制造业巨擘的转型智慧。通过主品牌锚定技术高度、子品牌收割市场份额的"双轨策略",将"技术升维+规模守成"的战术组合全面贯彻;而华为智慧屏坚守高端利润区,康佳、长虹深陷价格泥潭时,行业分化已成不可逆趋势。
未来战局将聚焦三大核心战场:显示技术的代际突破、智能生态的场景渗透、用户运营的价值深挖。那些仍执着于尺寸价格比的企业,或将如同功能机时代的霸主般黯然退场;而真正掌握AIoT生态话语权的品牌,则可能跨越硬件边界,开启家庭智能终端的全新时代。这场由线上市场点燃的变革之火,终将燎原整个消费电子产业。

数据来源:奥维云网
素材来源
1-奥维云网家电数据-第一季度彩电品类分析
2-新浪财经:《关键节点遇“内讧”,康佳的未来再生变故?》
3-雷科技:《华为搞智慧屏新品牌,目的是更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