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更多地关乎勇气而非知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无法替代你运用你的判断力的勇气。
——《为什么长大》
chat-GPT、DeepSeek等各种AI大爆发的年代,这句话更有分量。
AI掌握我们即使用一辈子来学习都未必能了解到的知识,但即使它如此强大,依旧是人发明出来的。再换个说法,每个人都能够用这样的AI软件,但你依旧是你,我依旧是我,我们并没有因为使用一样强大的工具而变得一样,或者因此进步。
所以你所贪念的,从别人身上永远都实现不了的。

今天是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问了DeepSeek为什么很多父母自己不爱读书却逼着孩子读书,它告诉我可能存在4种可解读的因素。
1️⃣观念差异:功利化教育的延续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获得知识的渠道都是读书,那个时代的书籍又是一种稀缺品,所以他们对书籍特别看重。读书上学就是那个年代改命的重要途径。所以他们更多把读书当作是跨越阶层的手段,而不是不断深造的形式,所以他们在完成了“读书-就业”这样的结果时,他们就不再去主动学习。所以我现在的90后及以后的人出来社会以后就很少读书了。
对于自己没有的行为习惯,但要为下一代的教育结果负责,所以父母会用以前的那种“读书就是学习,就是好就业的手段”的理解方式来要求下一代。即使没有深入了解到读书的价值,他们也继续机械式地重复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
2️⃣补偿机制的驱动
补偿机制在现在内卷的教育环境太常见了。很多家长给孩子安排补习、各种兴趣班,并不是出于孩子的成长需求,而是家长自身焦虑情绪无法缓解。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普通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高,越用力过度。
但他们又非常矛盾。这边要求孩子好好读书,那边却是一边刷着短视频盯着娃做作业。他们只是在用“证明自己是对的”这样的权威角色让孩子去服从自己制定的规则,而不是认真学习一些对的方式、方法来指导孩子。
3️⃣认知偏差
90后以前的那个年代,读书就是上学,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所以现在很多父母还是沿用那样的观念来理解读书和教育的关系。很多父母在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追责学校,就依赖校外培训,他们很少反思孩子在家庭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对学习的影响。所以他们在指责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经常会说:“我努力赚钱,好好供你上学,给你钱在外面补习,为什么你就不好好学习,不好好争口气。”他们就是把孩子学习的这个责任完全撇到跟自己无关。
因为没有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归因到自己养育方式上,所以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自己的行为,并不会影响到孩子。所以他们经常手机不离手,却要求孩子要克制、要控制,要远离电子产品,要远离这种短平快的碎片信息。
4️⃣社会竞争导致的焦虑
教育内卷的环境,很多父母把读书变成了“时间竞赛”,认为花更多的时间,就能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更好的成绩就代表拥有更好的能力。把读书功利化,而不是能力培养的途径,把真正的读书阅读当作是考试素材的积累,而不是心灵的滋养,让教育越来越偏离实际意义。
教育内卷的同时,家长工作也内卷,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更别说形成一种“以身作则”的行为榜样。一边抱怨,却又一边希望孩子在不完美的环境里成为那个完美的学习者。这是大部分家长的幻想。
破局之道
✅重构认知✅
读书可以理解为阅读,也可以理解为上学,更可以理解为能力提升。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要对读书去功利性。对读书的理解做了扩展,我们就可以对读书行为进行重构,即使在看电影,我们也能跟孩子探讨电影教予自己的意义;我们玩游戏也可以跟孩子探讨游戏对社交的作用;在看书,我们也能扩展孩子的阅读范围,从阅读书籍的类型来开拓孩子的视野。
✅创造学习环境✅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读故事,到孩子识字以后,父母可以创造家庭阅读时间这样的家庭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少点说教,多点以一个“无知”的角色进行内容探讨,不评价不否认,让阅读和学习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
✅承认局限性✅
普通家长,如果父母工作忙或者是对于读书不感兴趣,可以坦诚告知。在家庭中,每个角色都有每个角色的功用,父母是工作赚钱养家的,同时也是孩子的抚养人,所以在角色中可以明确告知孩子。孩子是上学的年纪,他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而读书就是其中一个途径,即使孩子反馈不喜欢读书也不要否认和指责。读书是为了学习,学习并不只有读书这一个途径,在可试错范围内,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尝试自己的成长方式。就像陈独秀在两个孩子搞“大锅饭”时允许孩子尝试,但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孩子在试错中得到成长。
✅社会活动的支持✅
读书不局限于学校,更不局限于家庭。现在很多书店有举办读书会的活动,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参加这类活动。另外,上述已经提出过,读书不限于读书,所以家长也可以一定周期带孩子出去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时也让孩子提前做好攻略,对当地的一些文化习俗做好功课,让学习在行走中实现。我也很推荐家长可以带孩子爬山,既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锻炼心智。读书学习,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面对各种困难和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
汇总思考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是很难要求别人学习的。
父母不爱读书却逼着孩子读书,说得好听是为孩子未来做准备,说得不好听的就是父母认知局限导致过度“望子成龙”。
人类进化就是一代比一代强,但这种进化在人类的身上,很容易发展成控制而非期待。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当孩子的第一教育人。教育者一定是陪伴者,所以父母放下姿态,站在孩子的身旁,一起探索,一起成长,那样的“读书”才能事半功倍,相见益彰,父母成为更好的父母,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日,一起读书,非读书日,一起成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