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列火车朝着北方疾驰,像是命运悄然伸出的手,轻轻一推,就改变了陈薇的人生走向。
那时,23岁的陈薇刚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获得了保送清华大学深造的难得机会。
她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期待,带着憧憬踏上了这趟满是未知与希望的旅程。
在去泰山旅游的路上,陈薇和麻一铭不期而遇。麻一铭在青岛的酒厂工作,比陈薇大12岁,两人的生活背景简直天差地别。
可命运就是这么奇妙,一根无形的红线把他们牵到了一起。在火车上,两人聊得特别投缘。
陈薇的聪明活泼,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麻一铭,在他眼里,陈薇就像一束特别亮的光;而麻一铭的朴实热情,也深深打动了年轻的陈薇。
不过,这段缘分刚开始就遭到了亲友们的反对。陈薇的父母担心女儿的前程,怎么都不认可这段跨越年龄和学历差距的感情。
但麻一铭没有退缩,他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他果断辞去了在青岛安稳的工作,奔赴北京,就为了能陪着陈薇完成学业。
在清华园里,陈薇一头扎进学业里,努力吸收知识。麻一铭则默默在背后守护,成了她最坚实的依靠。
1991年,陈薇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南方一家很有名的生物公司向她发出邀请,给出的待遇特别优厚,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很是诱人。
可一次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实习,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被那里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前沿的科研项目深深吸引,毅然决定投身军事科研事业,穿上了那身代表使命的军装。
麻一铭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妻子的决定,他坚信陈薇的才华应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闪耀。
婚后,麻一铭主动把家里所有家务都揽了过来。他觉得让陈薇花时间精力做家务,是对她科研才能的浪费。
在这漫长的31年里,陈薇几乎没做过家务,得以一门心思扑在科研工作上,最终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2003年,非典疫情突然来袭,迅速在全国蔓延。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承担起研制抗非典病毒疫苗的重任。
那段日子特别艰难,她和团队成员日夜在负压实验室里忙碌。为了节省时间,他们甚至用上了成人尿不湿。
在关键的48小时里,团队不眠不休,连续奋战,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后来为了确保实验安全,陈薇不得不和家人分开100多天。
那时,她年仅4岁半的儿子,只能通过电视屏幕和妈妈“见面”。
小家伙一看到电视里妈妈的身影,就兴奋地扑向屏幕,想要亲亲妈妈,这温馨又让人心疼的画面,成了这个家庭最珍贵的回忆。
战胜非典后,2004年,陈薇又盯上了致死率极高的埃博拉病毒。
经过长达十年的专心研究,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时,她的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抗埃博拉新基因疫苗。
这个成果给疫区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也让中国在生物安全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降临,陈薇又一次挺身而出,带着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
她和团队迅速建立起核酸检测能力,同时争分夺秒地开展新冠疫苗研发工作。
最终,她带领团队研发的疫苗成为国内首个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2019年11月,53岁的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她多年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
2020年9月,因为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突出贡献,她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从清华园里怀揣梦想的学子,到站在科研巅峰的“人民英雄”,陈薇用三十多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奋斗之歌。
她的成功也深深影响了家人,在父母的熏陶下,儿子也投身到生物研究领域。
陈薇一直觉得,科研这条路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能为国家和人民的健康出力,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这漫长的人生路上,麻一铭始终默默支持着陈薇。
从清华园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从非典疫情到新冠疫情,这位曾经的酒厂工人,31年如一日地付出,守护着妻子的科研梦想。
他们的故事,完美诠释了真爱的样子。真正的爱情,和身份地位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相互理解、信任,还有成就对方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