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仅半个月的特朗普,仿佛一台不知疲倦的“政策永动机”,各种惊世骇俗的政令层出不穷,就连美媒都呼吁他“歇一歇”,记者的笔头子已经赶不上他的推特了。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我们细数特朗普的主要政令,几乎处于四处碰壁的状态,所以特朗普又开始他的“政治三板斧”——恫吓、甩锅、加关税!

我们先看一下特朗普想做的那些事:试图通过行政令强行“买断”,进而解雇联邦官员、压缩政府规模的计划,被法官紧急叫停;号称要废除“出生公民权”的提案,连共和党同僚都直言“缺乏宪法依据”;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威胁,反被国际社会嘲讽为“逃避监督的懦夫行径”,人权理事会也表示,他的政令无效,因为他无法退出“一个本来就不在其中的组织”;至于扬言“24小时解决俄乌冲突”的豪言,如今也沦为全球外交圈的笑柄。
此外,他的关税大棒遭遇了强硬反击,中国这个硬骨头也就算了,加拿大、墨西哥居然也挺直了腰板要怼回去,最后特朗普不得不找个台阶、暂缓加税。
当国内议程屡屡受挫的时候,人们开始对他的“新政”表示出了强烈的怀疑态度,特朗普继续一个“政治泄压阀”,将这些压力发泄出去,所以我们看到了极为熟悉的一幕:华盛顿的“中国议题制造机”全速启动了。
从芬太尼问题到所谓“产能过剩”,从炒作“中国黑客威胁”到渲染“供应链风险”,特朗普政府正试图将中国塑造成一切政策失败的“背锅侠”。这种转移矛盾的策略,像极了陷入游戏逆风局的玩家,疯狂点击“举报对手”按钮——毕竟,指责中国永远是美国政坛最安全的“政治正确”。
就在特朗普对墨西哥、加拿大暂缓加征关税,却唯独对中国保留10%关税的当口,两组数据狠狠撕下了“关税万能论”的遮羞布:美国2024年商品贸易逆差飙升至破纪录的1.21万亿美元,比2017年关税战开打前暴涨50%;而中国外贸总额却逆势突破43万亿元,连续第八年稳坐全球货物贸易头把交椅。

这组对比堪称当代经济学的“黑色幽默”。特朗普团队八年如一日地鼓吹“关税能让制造业回流、逆差归零”,结果却是美国消费者为加征关税多掏了800亿美元腰包,20多万个就业岗位灰飞烟灭,而贸易逆差反而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对美直接出口虽受关税影响下降20%,但总体出口规模不降反升,电动汽车、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出口分别增长13.1%、32.8%、45.2%,自主品牌出口占比突破21.8%,连焖烧杯都能玩出“养生黑科技”。
这两组数据揭示的不仅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失败,更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深层逻辑。特朗普幻想通过关税逼退中国制造,现实却是中国车企打得美国同行出口额暴跌108亿美元;美国想用“实体清单”锁死科技升级,中国反手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6G等领域专利申请量霸榜;甚至在被视为美国传统优势的军工领域,歼-20生产线全速运转与F-35频发故障形成鲜明对比,更别提中国造船业接单量在14个主要船型中全球称王。
这种攻守转换在微观层面同样显著。当美国企业为规避关税忙着把生产线从中国搬到东南亚时,中国制造业已掀起“智造革命”:浙江企业给保温杯装上智能温控,青岛船厂给LNG运输船植入绿色动力系统,连料理机都内置AI菜单,这些“新质生产力”的爆发,让“低端制造外流”变成了“高端产能扩张”。
特朗普团队显然没读懂这份成绩单背后的时代信号。当他们还在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威胁论”的剧本对付中国时,中国早已跳出“接单-出口”的旧循环,在“一带一路”沿线拿下50%外贸占比,用数字贸易、绿色船舶、跨境电商构建新规则体系。反倒是美国自己陷入“高消费-低储蓄-强美元”的死循环:一边是民众疯狂海淘日用品、减肥药和电子产品,推高进口额至4.1万亿美元;另一边是美元走强压制出口,工业机械和汽车零部件出口持续萎缩。
这种结构性矛盾注定让关税沦为“政治安慰剂”。正如美国前贸易代表首席经济学家埃德·格雷瑟的吐槽:“特朗普的关税实验早就证明,贸易逆差是财政赤字和国民储蓄率的衍生品,拿关税当手术刀,还不如用勺子挖运河”——这套“七伤拳”打到最后,恐怕先倒下的会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本身。
特朗普应该重温一下2018年彼得森研究所的警告:对华贸易战每赚1美元关税,就要付出7美元经济代价。如今这个公式正在升级——每挥舞一次关税大棒,就加速一分全球产业链“去美国化”。
中国海关宣布“智慧口岸”覆盖57个试点、跨境电商链接220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商务部却在为12月进口激增找借口:“都怪美国的进口商赶在加税前囤货!”

这场较量早已超越简单的贸易数字博弈。它关乎两种发展模式的竞争:一边是沉迷于“关税万能教条”、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的零和思维;另一边是坚持开放创新、用市场化改革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务实道路。两项数据的交锋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用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靠恐吓式外交更赢不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