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安吉 」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诗经》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藏着古人的穿衣哲学:好衣裳未必绣金缀银,得人间真情才是真福气。就像春日里披件粗布衫与喜爱的人踏春,衣襟兜住的日光比金玉更暖人。
老话常说 “平常心”,这 “安且吉” 便如山间松涛,不急着争高,稳稳立在方寸土上,反而撑住半片云影。
安吉,不求做云端君子,只愿懂 “半满” 智慧:吃饭不贪多,说话留三分,日子过得 “安” 些,福气自会像春草般漫过门槛。
② 「 凯风 」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诗经》
凯风为温暖的风,在诗经这篇有感恩母亲的含义。你看《诗经》里 “凯风自南” 的风不是横冲直撞的,倒像母亲哄睡时的掌心,轻轻抚过棘树新生的枝桠。
古人把南风称作 “凯风”,是知道草木抽条需要缓劲儿,就像育苗不能总掀开土看根,得让阳光雨水慢慢渗进去。
道德经讲 “万物作焉而弗辞”,南风默默催开百花,却从不言说。与孩子相处也是,少些 “为你好” 的紧逼,多给些 “慢慢来” 的空间。你看田间麦穗越饱满越低头,如 “凯风” 般有暖人之力,却无压枝之重。

③「 景山 」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诗经》
景山,初看素净,细品却见山河。《诗经》里 “景山与京” 的 “景” 不是刺眼的强光,倒像落在山尖一缕金丝,让平凡丘陵有了轮廓。
古人登 “景山” 不为征服,只为站在高处看云聚云散,明白自己不过是天地间一粒苔米。
佛家说 “芥子纳须弥”,再小的石子也能照见山的性情,就像过日子,不必总盯着远方的高峰,把眼前的土坷垃踩实了,脚下的路自然能延伸到云边。
景山,不盼他成为万人仰望的山,只愿他像山涧清泉:知高低却不矜夸,遇沟壑便绕行,最终也能汇成自己的江湖。
④ 「 淇竹 」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诗经》
《诗经》里 “绿竹青青” 的淇水之竹,不是园林里修剪整齐的盆景,是河滩上随水势斜生的野竹,根须缠着泥沙,竹节里藏着蝉鸣。
古人爱竹,爱它 “未出土时已有节” 的自在,不等人来定形,自己先在风里站成了风骨。
道家讲 “虚其心,实其腹”,竹中空却能承重,就像人该留些 “空处” 给天地:别把日子填得太满,像竹节那样留道缝,月光才能漏进来。
与孩子相处也是,不必日日施肥,给片沃土、半瓢清水,他自会顺着光的方向,把日子长成疏疏朗朗的诗行。

⑤ 「 琇莹」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诗经》
《诗经》里 “充耳琇莹” 的美玉不是供人膜拜的摆件,是君子耳边随步轻晃的佩饰,行走时叮咚有声,却不盖过自己的心跳。
古人戴玉,是让这清凉之物贴着皮肉,时刻提醒 “温润胜刚强”,就像溪石被水流磨去棱角,反而能映出更清的天。
老话常说 “平淡是福”,再美的玉也要落在粗布衣裳上才见真意。愿手有雕琢之力,心存打磨之耐,把日子过成 “琇莹” 般的微光,不刺眼,却能长久暖心。
⑥ 「 巧玉 」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诗经》
“巧笑之瑳” 的 “巧” 不是刻意扮出来的,是女子眼角眉梢自然流出的灵动感,像桃花开在春风里,连颤动都合着韵律。
“佩玉之傩” 的玉也不是端着架子的礼器,是随步态轻摇的配饰,走得稳当,才见 “傩” 的从容。
古人讲 “大巧若拙”,真正的巧劲儿藏在 “不较劲” 里。就像捏泥人,手劲太猛会捏碎,松松拢着反而能塑出神态。
育儿如雕玉,别总教他 “争第一”,先教会他 “站得正”。盼有 “巧” 的灵秀,更有 “玉” 的沉敛,把日子过成 “半开竹窗待月来” 的从容。

文章名字只从寓意上整理 ,仅供娱乐参考!
图 公众号:古韵正典 (原创图文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