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医院各种检查的真相,大家记住两个数:“辐射致癌,不得不防!”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很多人以为,身体不舒服就去医院查一查——CT也做、核磁也排、X光也不落下,心里才踏实。可你知道吗?

有时候,查得越多,风险越大。特别是带有放射线的检查,看起来没啥,背后却藏着“慢性杀手”。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检查里的“隐形真相”。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不是所有检查都能“查出病”,有些检查本身就可能“查出病”。

“辐射”这俩字,不是吓唬人,而是真有说法的。

你可能听过“做个CT没事儿,辐射量和晒太阳差不多”。这话听着安心,但真相远不止这么简单。我们拿CT来说,一次胸部CT的辐射量大概在7毫希沃特,是普通X光胸片的70倍以上。

而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评估,长期暴露在高剂量电离辐射下,是明确的致癌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检查不是不能做,但得有的放矢,别动不动就把自己当“实习靶子”。

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病人,也差点“查出病”

我有一位病人,50多岁的男性,单位体检时查出肺部有个小结节。医生建议复查,他一紧张,跑了三家医院,做了三次CT,外加一次增强CT。

短短两个月内接受了4次大剂量放射检查,总辐射剂量接近30毫希沃特。

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这相当于普通人一年自然接受辐射的10倍以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普通人每年接受的辐射量不应超过1毫希沃特。

结果呢?结节没变,医生说继续观察。他反倒焦虑得睡不着觉。我看了他的检查记录,第一句话就是:“你查得太勤了,不是病都能查出来的,但你这辐射,是实打实吃进身体里了。”

“两个数”,你一定得记住

这两个数是:1毫希沃特和100毫希沃特。前者是普通人每年辐射的安全标准,后者是被认为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累计值。

很多人一年做两次CT,三次X光,再加上牙片、骨密度检查、PET-CT,一年下来稀里糊涂就超标了。而你问他:“你这些检查都必要吗?”十有八九会说:“医生让我做的呗。”

可真相是,有些检查只是“为了保险”,有些是出于防御性医疗,甚至还有些是为了“流程走完”——这不是夸张,是行业里心照不宣的共识。

“你说不能查,那我不查了行不?”也不行

很多人看到这里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谈“辐射”色变,连X光片都不敢拍。这也不是办法。合理的检查,是发现早期癌症和重大疾病的“护身符”,关键在于:查得对,查得值。

比如乳腺癌的筛查,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一次钼靶检查(辐射剂量约为0.4毫希沃特),这就属于收益远大于风险。再比如结肠癌筛查,做一次低剂量CT能提早发现早期癌变,挽救生命。

所以医生的工作并非一味“叫你查”,也不是一味“劝你别查”,而是帮你分清“该不该查”和“什么时候查”。

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类人:家长和孕妇

带孩子看病的家长,经常因为一个小感冒就要求医生“拍个片看看肺”。其实孩子的身体对辐射更敏感,儿童组织发育快、细胞分裂活跃,电离辐射的致癌风险更高。美国放射学会就建议:儿童影像检查要遵循“能不拍就不拍,能拍一次不拍两次”的原则。

更别说孕妇了。尤其是在怀孕前3个月,胎儿组织刚刚形成,任何额外的辐射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放射检查要极其慎重,必须有明确医学指征,且与妇产科医生充分沟通。

“查多了没病也可能查出病”?这不是危言耸听

有一个词叫做“伪阳性”,意思是检查结果显示有问题,但其实没病。比如肺部CT查出个小结节,99%是良性的纤维灶、钙化灶,但你看到报告上写着“可疑”二字,心里立马翻江倒海,甚至不惜花钱做穿刺、甚至手术。

这类“过度医疗”在影像科并不少见。研究显示,在无症状人群中筛查结节,误报率可以高达30%以上。

而这些“假警报”,不仅让人心力交瘁,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治疗风险。“查而不治”尚可,“查而误治”才是真正的悲剧。

一位同行的亲身经历:他妈妈被“查出肿瘤”之后……

我的一位影像科同事,他母亲做体检时查出胰腺“低密度阴影”,医师建议住院进一步检查。老人家本来没一点症状,却被吓得茶饭不思,后来做了增强CT、磁共振、内镜、穿刺,前后花了两万多,折腾了一个月。

结果呢?是个囊肿,良性的,连手术都不需要。

这件事让他感慨:“我们太容易把‘检查’当成了‘安心’,其实真正安心的,是有医生帮你‘甄别检查’。”

说到底,检查不是保险,是工具

就像刀子能切菜也能伤人,医学检查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能救命;滥用,则可能“自掘坟墓”。

我常对病人说:“你不是花钱买结果,而是花钱买决策。”这背后,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也需要你自己的理性选择。

别指望做一个检查就能“全身无忧”,也别一听“辐射”就谈虎色变。关键是找到那个“度”——该查的查,不该查的别凑热闹。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说的那两个数:1和100。

记住它们,不是为了把自己吓住,而是为了长点“医疗智慧”。

在这个检查泛滥的年代,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做了几次CT,而是你能不能在“查与不查”之间,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电离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及防护建议[EB/OL]. https://www.chinacdc.cn/

[2]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成人放射检查辐射剂量与风险评估共识[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 56(3): 185-191.

[3]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居民肿瘤筛查指南(2023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