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江西景德镇13个最美中国传统村落,自古山水秀丽人文璀璨

江西,景德镇。景德镇,自古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

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自古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巅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一起来看江西景德镇前2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13个最美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景德镇市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

严台村,古称严溪,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江村乡,属浮梁县辖区,紧邻安徽祁门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村,因富春桥和茶叶闻名于世。

该村起源于东汉光武年间,到现在有1100多年的历史。严台村依偎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里,东是谷底西为谷口,清澈的严溪自北向南过村门,抵山甩首向西流去。

现有两条路可进村门:一为经富春桥顺溪铺就的青石板古道,这座石桥修建于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青石铺设而成,是重点文物之一,一为经跨溪而筑水泥桥直抵村门。

走在严台村里,不经意间,就有很多斑驳的历史跳入眼帘。严台,古木参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简洁、朴实、素雅,别有一番风味。行走在青石板铺陈的街巷,老式店铺、古民居鳞次栉比,依然可见当年繁华景象。

2 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

沧溪古村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勒功乡沧溪村,是宋代以来赣皖交界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

沧溪村始于东汉末年,始祖朱秀称迁公,因建功卓越,故称浮梁开国男,退隐于此处,距今已有1700余年。村庄坐北朝南,房屋依地形而建,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一条清澈溪流,蜿蜒绕村而过,故名沧溪。始于东汉末年,始祖朱秀称迁公,因建功卓越,故称浮梁开国男,退隐于此处,距今已有1700余年。

村庄坐北朝南,房屋依地形而建,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一条清澈溪流,蜿蜒绕村而过,故名沧溪。在村中,随处可见数量颇多的古民居、古建筑、古街道。南宋时期,朱氏十三世祖朱宏与婺源朱熹交往密切,于是将一系列徽派建筑构造引入,从此形成了仿徽派又具浮梁特点的建筑风格。明末清初,村内6家茶号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富商,更是留下许多装饰华丽的精美建筑。

3 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村

旧城村位于景德镇浮梁县浮梁镇,是一座历史名城,旅游资源丰富,现列为景德镇市的旅游点之一。

这里有七层宋建红塔,雄伟壮观;有宋元年间所建宝积寺,名僧佛印受戒于此;有清代建造的县衙门。县城原有八大门现尚存古址遗迹,村内历代人文鼎盛,风景秀丽,曾有“十里杏花”村和“小秦淮”之美名。

4 瑶里镇高岭村

高岭村隶属浮梁县瑶里镇,位于最德镇东北部。地处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距离景德镇市区东部40公里处,坐落于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和高岭古瓷矿遗址保护区内,是由高岭外村、高岭里村和高岭河东个部分构成。

高岭村四周群峰环抱,古村就坐落在绿色葱笼的山谷之中,高岭古道穿村而过,高岭河东位于瑶河东岸,风景宜人。形成山水蒙绕的地理环境。高山流水,远山近屋,显示出古村无比的宁静和清澈。这里青山葱翠,林木茂密环绕,卫生环境优越,是最适合人居的优美环境。

这里还有着采矿遗址——高岭国家矿山公园和高岭村的古街——东埠古街。高岭古矿从宋代开始开采,至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开采最盛,持续至20世纪60年代。高岭古矿保存有大量的高岭土矿残体、古尾矿堆、古采坑、古采硐、古洗选池、运矿古道、古码头、古亭、古桥和古文献、古瓷器等遗迹,形成了反映当时采、选、运、销一条龙,体系完整的古矿址、古商埠、古村落三位一体的综合景观。

东埠是明清之际高岭土、釉果等景德镇制瓷原料的集散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东埠古街”,是浮梁四大古街之一,由古街、古桥、古码头等组成,是明清时期装运高岭土之地,因运输繁忙而成街。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和青石板上独轮车辗出的凹痕,是古代东埠码头装运高岭土繁忙景象的真实记录。

5 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绕南村

绕南村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东北,距瑶里古镇2公里,村庄四面环山,瑶河穿村而过,是一个风景秀丽,具有深厚陶瓷历史文化的古村落。

古村坐落于芭蕉山、靠绮山之谷间,山上古木茂盛,翠竹摇拽。清澈见底的瑶河穿村而过,波光粼粼。徽派的民居依水而建,错落有致,文化休闲廊桥巧架于秀水之上,古老的青石板路慢慢的向各家各户延伸,似乎在诉说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绕南是景德镇较早的陶瓷生产地之一,至今仍保存着多处宋、元、明等时期的瓷窑、矿洞、水碓等瓷业遗址。这些历史遗址对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唐代末年,詹氏迁此居住。他们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烧窑制陶。到了宋代,詹氏人口过百户,"家家窑火,户户陶埏",陶业更加兴旺。

6 景德镇市浮梁县峙滩乡英溪村

英溪村位于浮梁县北,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始建于唐朝末期,是著名才子明代嘉庆年间“探花”金达的故里,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保存着众多的徽派古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巷道在这里和谐组合,有的古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典雅。

7 景德镇市浮梁县西湖乡磻溪村

磻溪村是浮梁众多古村落中的一座,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磻溪远离闹市,地处皖赣边界的丘陵地带,位于黄山余脉的青龙山下,距县城八十多公里。

这里群山环抱,溪涧纵横,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茶叶生长的得天独厚之所。 磻溪的土壤以红壤为主,还有部分黄棕壤,有机质含量高达14.7%,全氮0.516%。优越的自然条件很适应茶叶的生长。《大中华江西省地理志》载:“磻村葛坪山、青龙山,高逾四千尺,产仙芽茶,味香色浓,外人乐购之。”

磻溪茶人励精图治,敢为人先,开通了茶叶的运输和经销通道,使磻溪茶叶贸易源源不断,从清朝道光年到民国初的80年间,正如其宗谱的谱序所叙:“浮梁茶市之盛,首推磻溪。”磻溪村在历史上号称“一千烟”,到了清光绪年间,狭窄的街道已林立着24家茶号,茶市非常繁华。

8 景德镇市乐平市洎阳街道北门村

乐平北门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的老北街,又叫北门古街,尤其闻名遐迩。

原称北门街,580米的巷道,4米的宽幅,没有大开大合的霸气,却是精致小巧的婉约玲珑。长条青色麻石路面是时光的原色,街道形态弯曲自然,舒缓延展门市街口错落有致。

这里,商铺鳞次栉比的老北街,十分典型鲜明的商业建筑特征,沿街店铺、民居、庙堂、古井、茶肆、作坊等共同组成了老北街的街区样貌,聚老北街而居,形成了老北街独特的地域特色。

据介绍,自南朝陈鄱阳王萧恢(476年—526年)在老北门村万家池建玉脂泽庄园,园内呈里坊格局,规划有序,园外四周立木排栅为城,从而奠定乐平洎阳北门村之基础。

9 景德镇市乐平市名口镇名口村

景德镇市乐平市名口镇名口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为名口古镇镇区所在地,该村是唐代末年(公元904年)许氏族人从河南许昌迁来此处建村的千年古村。

整个村落有七条南北向巷道通往河边的七座古码头,码头台阶在60--80级不等,今日之名口老街,其商业街道布局原型尚在,其商店老铺旧貌犹存,其废弃码头遗迹仍有,并且有的古建筑、古民宅、古家塾且保存较好。

尤其是两座老祠堂,其中一座高阳祠,以许氏大总祠著称,是明洪武帝爱将许瑗大将军建造,占地达1000平方米,用材硕大,石砖木并用,设计巧妙,造型精美,气势雄伟。特别精心洗凿的4根巨大石质圆柱和10根绿色大理石方柱,叹为观止。

10 景德镇市乐平市双田镇横路村

景德镇市乐平市双田镇横路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唐代后期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叶氏自安徽歙县梅林迁来此地定居建村,迄今为止,建村历史达1140年。明景泰年间,人丁兴旺,村处本地中堡、新大睦村上方,故称上堡。至清代康熙时,因处乐平至浮梁、婺源即“饶徽通”大路旁,易名横路。

横路是乐平著名的古村落之一,村中里坊道路纵横交织,明清建筑遗存颇多,古民居、街铺、祠堂、戏台、石桥有数十处,其中以叶氏总祠,一房、四房、九房分祠祠堂戏台及一座万年台保存较好。原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渐晋轩”读书楼与“饶娥庙”,惜于清咸丰时焚于战乱。

11 景德镇市乐平市涌山镇涌山村

景德镇市乐平市涌山镇涌山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的涌山老街古风浓郁,值得一看。

老街这里,如今遗存的八涧桥、新大桥、昭穆堂、州判官府邸、江南第一私塾、万年台(戏台)等众多历史文化建筑点缀在古街和河道沿岸上,依然焕发着昔日辉煌。受古饶州、信州、徽州等多元文化在涌山碰撞交融的影响,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饶派建筑风格,也为涌山这个历史文化名村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涌山老街中段南侧,是昭穆堂祠堂门楼, 正面圆门为训贤门。穿门而入,可见一个别致高雅的小戏台,是乐平唯一一座明代古戏台遗存,也是“中国古戏台之乡”乐平现存建造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戏台。天井四周和戏台上到处是雕梁画栋,人物花鸟栩栩如生。中堂上方中央方片上醒目的挂着“昭穆堂”三个大字的匾额。

12 景德镇市乐平市塔前镇下徐村

景德镇市乐平市塔前镇下徐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宋初(公元960年后)东汉名士徐孺子第十四世孙徐进自南昌迁来此地定居建村,迄今为止,下徐建村历史至少达1000年。

青石板路,古风浓郁。村民将清泉引入从每家门前流过,形成了“清水环屋流”的景象。村中保留有不少明清古建筑,雕梁画栋,美仑美奂。其中有明初木架构建筑名为“世科”的功德牌坊,清中期复建的“仁寿楼”( 宋高宗赐建,纪念文进士武状元徐衡、匾额尚存)。

另在村前磻溪河上游支流上,有座一乾隆年间(1795年)建造的“报春桥”,桥长40米,宽6米,三孔拱形石桥,单孔跨度7米,桥碑题“乾隆六十年十月六日”,书“报春桥”。该桥为旧时乐平通往浮梁的古驿道必经之处。

13 景德镇市乐平市塔前镇上徐村

景德镇市乐平市塔前镇上徐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0年),部分徐氏居民从下徐村迁出至此建新村,上徐建村历史近八百年。上徐村有一座饮泉桥,桥长40米,宽6米,三孔石桥,单孔跨度7米。该桥正中嵌一方扇形石碑,题“乾隆壬辰(1752年)冬月上浣”,书“饮泉桥”。桥之一侧是座神峰山,山中有数处树包石,石包树奇景。

当地流传着石达开与藏宝洞的故事。传说石达开曾将金银财宝秘藏上徐村对面山下一处岩洞,并下令将执行任务的所有清兵封于洞中。百余年来,当地百姓称此山为“宝马金山”,称此洞为“万人岩洞”。

古村记编辑

更多古村古镇搜“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