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奉为“后天之本”,承担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重任,其与身体气血生化、生命活力休戚相关。而实际上,脾胃健康与否,很多时候从我们的嘴巴就能看出端倪。张开嘴,照照镜子,舌苔的厚薄、颜色,嘴唇的湿润度等,直接反映了身体内部脾胃的运化水湿能力。嘴角频繁生疮、口气重、口干、口苦或口甜、舌苔又腻又黄,这些小小信号都在暗示着我们的脾胃是否正遭受压力。

为什么嘴巴的这些表现与脾胃关系密切?道理很简单。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腐熟,是人体的“粮仓”。当脾胃功能正常,脏腑气机调畅,消化吸收无碍,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及时与充足的营养供给,这时嘴唇色泽红润、舌体胖瘦适中、苔色淡白。若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者过度劳累,导致脾胃气虚、胃热、湿阻等状况,就会通过口腔表现出来,比如唇色苍白、唇干裂、口气加重、牙龈肿痛,或是舌苔过厚、舌体齿痕明显等。
以胃炎、胃痛、胃溃疡为代表的消化系统疾病,现在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深受困扰。长期饮食不规律、嗜辣嗜酒、暴饮暴食或压力过大,都会削弱脾胃的运化能力,让胃黏膜受损,胃酸分泌紊乱,出现胃痛、恶心、反酸、腹胀等一系列不适。很多患者光顾着吃止痛药、抑酸药,疏于对脾胃本身的调理,一旦停药容易复发。这是因为,健脾养胃才是恢复根本。

对于大多数脾胃虚弱或胃病倾向的人,调理的第一步,是从生活和饮食入手。首先,规律饮食乃基本要求。做饭时尽量定时定量,避免隔夜进餐,过饥过饱都会给脾胃造成不小的负担。脾胃虚寒者应避免生冷食物,多吃些温热、易消化的粥类、面食、炖烂的蔬菜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胃阴不足、胃热型表现为口苦、口渴、舌红少苔的,则要适当增加清淡的水果蔬菜,忌辛辣油腻。坚决远离烟酒,少饮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其次,适度运动有利于唤醒脾胃的活力。饭后慢步走、八段锦与简易太极,皆适合脾胃功能薄弱、消化不良之人。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提高身体代谢能力,对于经常胃胀、便秘或食欲不振的人,作用尤其明显。

中医调理角度,选择合适的药膳和茶饮也能帮助脾胃复苏。比如山药、薏苡仁、小米、党参、红枣、茯苓这些常见的食材,既能健脾益气又温和滋养,每天熬一锅小米山药粥,或用党参、麦冬、红枣煲水饮用,对慢性胃病患者很有帮助。若遇口干口苦、胃灼热等胃阴不足表现,可以加点石斛、沙参煲汤,滋阴清胃。需注意的是,药膳调理贵于持之以恒,万不可急于求成。
情志调节同样重要。精神压力过重,情绪屡屡起伏,皆会致使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运作。试试通过冥想、瑜伽或与朋友谈心来排解焦虑。保持愉悦心情,有助于气机流畅,脾胃自能运转如常。

想要胃好,除了应对症治疗外,更要注重根源性的调养。嘴巴是脾胃的“晴雨表”,不妨常常自查,一旦发现口腔变化异样,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顺应饮食节律,重视身心同调,脾胃调好了,胃炎、胃痛、胃溃疡等常见胃病才会真正远离你,健康的大门也就悄然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