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部工业版图上,宝鸡的产业相当独特,以“钛”为核,掀起一场新材料革命。2025年,这座曾以青铜器闻名于世的古城,手握总投资2230.1亿元的419个重点项目,朝着“全球钛业之都”的目标全速进发。当年度569.18亿元的投资洪流注入“中国钛谷”,一场改写产业格局的升级战已然打响。

作为全国钛材产量占比65%、军工航天高端钛材供应超80%的产业重镇,宝鸡2025年将启动钛工业“三大攻坚行动”:投资50亿元的钛合金精密铸造产业园年内投产,可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等尖端产品国产替代;总投资38亿元的3D打印钛粉生产线落地,瞄准医疗植入物千亿蓝海;更引入AI质检系统,将钛材缺陷检出率提升至99.99%。随着18个续建项目与25个新建项目同步推进,钛及新材料产业集群预计突破680亿元规模,同比激增25.6%,相当于每天创造1.86亿元产值。

宝鸡钛业的崛起绝非偶然。深居内陆却手握“三张王牌”:秦岭稀有金属矿带提供资源保障,西工大钛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驻扎输送技术血液,更拥有全国唯一钛产业专利导航数据库。2025年,这些优势将转化为“硬核”突破——投资12亿元建设钛基固态电池中试基地,抢滩新能源赛道;与C919供应链企业共建大飞机用钛合金联合实验室,产品溢价率提升30%;更引入氢能还原法绿色炼钛技术,实现吨钛能耗下降40%。
产城共振:一座工业城的重生密码在宝鸡街头,钛产业已深度重塑城市基因:钛谷大厦聚集237家科创企业,钛材交易中心年撮合交易额超200亿元,就连职业技术学院的“钛匠班”毕业生起薪突破8000元。2025年规划的钛工业文旅综合体,更将把“金属之美”融入市民生活。这座曾受制于传统制造业转型阵痛的城市,正通过“钛-装备-服务”三链融合,开辟出人均工业增加值增长9.2%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当全球钛材需求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宝鸡的野望不止于做“中国的钛谷”。随着“一带一路”钛材跨境供应链平台启动,中亚油气管道用钛订单已排至2026年。但在光伏钛框、氢储运装备等新战场,这座工业重镇能否持续保持技术代差优势?当“钛”笔绘就的蓝图照进现实,这座千年古城能否书写出中国新材料产业最闪耀的篇章?

作为宝鸡人、陕西人,你对此感到自豪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