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南明时代最悲壮的历史注脚-李定国势力的覆灭

副标题:明朝三百年变迁史10-两蹶名王之后,李定国为何没有能最终力挽狂澜?(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

副标题:明朝三百年变迁史10-两蹶名王之后,李定国为何没有能最终力挽狂澜?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295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9 分钟)

系列内上一辑,省愚评述,李定国有过两蹶名王的创举,所以是民族英雄,但是在评论区不经意间看到这样的论述:

嘴硬

省愚这些年在互联网堆砌的文字多达百万字,遇到的鸭脑壳挺多的,其实点进去一看IP地址,大概也就明白这种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现状。毫不掩饰地讲,李定国的民族英雄属性与清朝晚年那些叛徒们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样是王朝末路,最终的选择践行最初的梦想,这是不争的事实。

南明历史,讳莫如深

接着上一辑的故事讲,李定国两蹶名王之后,威名远震,但是最终却没有能在永历朝力挽狂澜,这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经历呢?今天,就让鄙人用简单的两千余字讲述南明时期最悲壮的历史注脚-李定国势力覆灭的历程。

·南明内讧

看待历史的一幕幕就如同看待眼下的一切。为何提及此言?因为华夏大地这段悠久的历史,每每在困难中展露出一丝希望后,接下来的一定是内讧。而两蹶名王之后,南明也走上了这条老路。

公元1654年,是为永历八年,咱们上一辑讲述过,此时的孙可望对于李定国的嫉妒心已经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了。李定国随机顺势与郑成功联系,相约会师广东新会,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图取广州,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当时,李定国的想法是,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

讲述历史过往故事的时候,总不能忘记添加一些物象

郑成功的势力派林察、周瑞等人督军西进,却在冥冥之中阴差阳错,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在通讯不畅通的冷兵器时代,约定就等于是圣旨,一旦失约,整个历史的走向都因此而改变。

失约导致未能准时会师,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加之瘟疫流行,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历史,总是会在比较中留下一些遗憾的,但如若他们真能会师,谁又能猜到最终会师什么样的结局呢。

公元1656年,是为永历十年,李定国受封为晋王。这一次受封,最受刺激的人是谁?自然是当初地位在李定国之上的孙可望。一年后,或许您已经猜到了,孙可望对李定国倒戈相向。然而由于孙可望不得人心,许多将领皆投向李定国阵营,孙可望大败,败退回贵州。

同年,孙可望投降清朝,关于孙可望的故事,以后给大家单独讲述。庆幸的是,李定国击败了孙可望的部众后仍坚持抗清,誓言要保卫永历政权。

但是,孙可望打不赢李定国,敌不过孙可望可以贩卖自己所掌握的情报,他将西南军事情报出卖给满清,故清军次年三路大军共计五万人大举进攻云贵。孙可望的这一次叛逃带来的影响远超叛逃本身,李定国对刘文秀等同僚也开始不再放心,军事部署失当。故,因此二十万明军屡遭失败。

·磨盘山血战

公元1658年,吴三桂攻入云南。

吴三桂这个人,后面需要好好讲述他的故事,这一个一生似乎被多个人格左右举动的人,至少在1658年这一年,坚信自己属于满清的既得利益者。言及此,想起一句老话,曰:“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很多时候,听到这句话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属于“我们”,没曾想到,一般情况下,听到这句话的人,都只是“代价”。吴三桂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代价”属性。

当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如今早已经无法查阅那一日的昆明是否寒冷,但仅知道的是,永历帝率领文武百官离开昆明,被迫放弃坚守多年的要塞。十天过后的1659年农历正月初三日,清军未遇抵抗即占领昆明。

战争到最后,只能剩下最初的梦想,艰难支撑着

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退出昆明,并指挥明军主力在磨盘山血战中狠狠打击了吴三桂带领来追的清军,但是由于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投敌,向吴三桂泄露了李定国伏击清军的计划,未能达到一举歼灭全部清军的目的。您看,每每到了这种关头,总能冒出几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但是历史的抉择是没有假如,当时的对垒双方,一方代表着农耕为主的儒学思想,一方代表着渔猎游牧为主的弱肉强食思想。两种思想的对阵,必然需要通过残酷的纷争决出最后的胜利。然而,在冷兵器时代,文明往往不是野蛮的对手。您说,这事儿找谁说理去。

经此磨盘山一战后,明军损失不小,李定国自此也无法再发动大规模作战。

·进入缅甸

磨盘山血战后一天的正月初四日,永历帝到达永昌府,也即是今云南省保山市,永历帝以巩昌王白文选守玉龙关,结果白文选战败,永历帝与李定国遁走腾越州,但是一些曾经誓言要保家卫国的人,却在危难之际露出了自己贪生怕死的一面。大学士扶纲、户部尚书龚彝、礼部侍郎郑逢元、兵科给事中胡显、御史陈起相等皆各自逃散。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比什么所谓的“同林鸟”都要更加现实。

在此之后,永历帝逃往缅甸,李定国则独自率军返回勐腊,遣人往车里借兵。这时定国营中人马相继病死,李定国亦病。

永历帝在追击下被迫逃到缅甸境内,备受缅甸东吁王朝凌辱。1660年秋,白文选率军进攻缅甸都城阿瓦,索要永历帝,当时缅甸国王宾德勒居住在阿瓦新城中,白文选急攻,虽然破城,但又被缅甸人击退。白文选率部到孟艮会合李定国。1661年夏,白文选、李定国合军一同攻打阿瓦,缅军派象兵迎战。李定国前队有所失利,白文选率兵由侧翼横击,缅甸军大败,退保阿瓦新城,但缅军还是不肯交出永历帝。

李定国、白文选计划以舟师攻打阿瓦,派人在上流造船,被缅人焚毁。

这套丛书还能买到吗?

也就是说,在此时,永历帝代表着汉族政权最后的尊严,还是依然在李定国在牢牢的守护着。不久之后,白文选也降清了,李定国因此选择独自默默承受着恢复中华的使命。这个当初陕北榆林走出来的平民子弟,没能想到自己还能有这样一天。

这,应该是历史的抉择。

·任死荒徼,勿降也

气氛营造都此之后,李定国势力的覆灭,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然而此时,他还在为营救出永历帝为目的进行奋斗。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是为1662年1月20日,史册清晰地记载着,清军迫近缅甸阿瓦,缅甸王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南明永历十六年六月廿七,是为1662年8月10日,也就是永历帝被吴三桂俘虏半年以后,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后,随即悲愤而死,享年41周岁。

李定国临终时,遗命其子李嗣兴及部将靳统武、总提调马思良:

“任死荒徼,勿降也!”

但在同年九月,李嗣兴就向清朝请降。有部分将士留在中缅边境,繁衍生息。

·来者犹可追

李定国在云贵川一带,有着极高的声望。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人民为了纪念抗清英雄李定国捐资修建的汉王庙,现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原祠于1960年被毁,但当地群众依然前往祭拜。1988年,勐腊县政府拨款15万元重建,被云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人民怀念李定国的恩惠,李定国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传说也一直流传。

而学者们对于李定国的评价,更是高到一定的档次。教育家郭影秋先生提出:“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毕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不把农民领袖和民族英雄的史迹放到应有的地位,那是不公允的。在我们的历史工作中已注意了岳飞的历史,郑成功的历史,太平天国的历史,我认为还应注意到李定国的历史。”

能与岳飞,郑成功等相提并论,李定国的一生虽说写满了悲壮,但似乎并不独行,陪伴着他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未曾倒下的脊梁,是真正的民族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