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食用油市场中,金龙鱼可谓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1年1月,上市不到三个月的金龙鱼市值一度超过7800亿,25年3月21日晚间,金龙鱼披露了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388.66亿元,截至2025年3月26日,金龙鱼股价已跌至31.92元/股,较最高峰时市值蒸发超6000亿元,跌幅高达78.08%。

然而,如今的金龙鱼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曾经的辉煌似乎也受到了冲击。
回顾金龙鱼的发展历程,其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渠道铺设,让品牌深入人心。凭借丰富的产品线,涵盖了调和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多种品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发展的高峰期,金龙鱼的产品几乎遍布全国各大超市、便利店,成为消费者购买食用油时的首选品牌之一。

金龙鱼公告
但近年来,金龙鱼的发展态势出现了变化。从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第三季度,金龙鱼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差的一份三季报。公司单季营收659.76亿元,看似庞大,但同比下降了5.49%;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3.34亿元,不仅创下历史新低,而且同比下降了71.25%。这样的数据表现,让市场大为震惊,也引发了各方对金龙鱼未来发展的担忧。

公司将营收下滑的原因归结为“量升价跌”。随着大豆、豆油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下跌,金龙鱼的产品价格也随之降低。虽然销售量有所增长,但由于价格的下降幅度较大,营收和利润空间被严重侵蚀。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大环境下,金龙鱼难以通过提高价格来维持利润,只能通过降低成本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除了原材料价格因素,市场竞争的加剧也给金龙鱼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食用油市场,除了传统的竞争对手,一些新兴品牌也不断涌现。这些新兴品牌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逐渐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一些主打健康、有机概念的食用油品牌,吸引了注重健康的消费者群体,对金龙鱼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024年7月初,新京报报道国内普货货车存在食用油和化工产品混运、罐体换装液体前未彻底清洗等问题,尽管报道涉及的并非金龙鱼品牌,但仍引发了消费者对食用油安全的广泛关注,金龙鱼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连。

随后,国务院食安办对涉事的7家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市场监管总局在11月出台了新的强制性国标《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卫生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让消费者对食用油安全问题高度警惕,金龙鱼作为行业龙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舆论的审视。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一旦出现任何食品安全相关的负面事件,即使与品牌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也可能引发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危机。金龙鱼在面对此类舆论事件时,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消费者关切,加强品牌形象的维护。

面对种种困境,金龙鱼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和调整。在核心的粮油品类方面,2024年第三季度,金龙鱼明确增资鲁花,目前其与关联方香港加银已合计持有鲁花超过1/4的股权。金龙鱼和鲁花在营收上差距较大,但盈利能力相当,此次投资从长期和短期来看都具有一定价值。通过与鲁花的合作,金龙鱼可以借助鲁花在花生油领域的优势,进一步丰富自身的产品线,提升在高端食用油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
在拓展新领域方面,金龙鱼向调味品、日化、预制菜、中央厨房等方向进行探索。其中,中央厨房项目早在2020年金龙鱼上市募资时就已被列为目标之一,当时的计划是这部分在国内的投资可能超过金龙鱼此前30年在华投资的总和。中央厨房项目与金龙鱼的大体量相匹配,有助于其向下游产业链延伸。

但这一领域对公司的产品研发和渠道拓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金龙鱼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进行培育和发展。在产品研发上,要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预制菜等产品;在渠道拓展方面,要建立起与餐饮企业、零售商等的合作关系,确保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市场。
金龙鱼的发展现状反映了当前食品行业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这使得金龙鱼在产品定价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食用油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食用油需求增加,如橄榄油、山茶油等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金龙鱼需要紧跟市场趋势,加大在健康食用油产品研发和推广方面的投入。

同时,行业的竞争格局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还包括品牌、渠道、服务等多个方面。金龙鱼需要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文章来源: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