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孩子早恋,3步教你正确引导,比任何说教都管用(建议收藏)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妈,我喜欢一个男生。”周末吃饭,女儿的话,像一声惊雷,突然在我耳旁炸开。“啥?你才六年级!”“谁?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妈,我喜欢一个男生。”

周末吃饭,女儿的话,像一声惊雷,突然在我耳旁炸开。

“啥?你才六年级!”“谁?什么时候的事?”“难怪最近老要出去!”

扑面而来的惊讶+危机感,让无数个“?”在我嘴边打转。

我战术性地喝了口汤,才把满心的疑惑和担心,都先咽了回去。

对于“早恋”这个问题,我不是没有心理准备,但真正到来,还这么早时,我还是有一点点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

56.3%的初中生、39.8%的高中生表示“对异性产生过强烈好感”;27.1%的初中生、14.6%的高中生承认“有过恋爱行为”。

但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早恋”,可能更早、更普遍。

父母如果应对不当,很可能使孩子出现成绩下滑、亲子关系恶化、影响情绪健康等严重问题。

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呢?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

错误应对才是

前段时间,情感作家刘娜讲了一个让人惋惜的事儿:

她朋友姐姐的女儿(外甥女),14岁,初二。

女孩儿喜欢班里一个成绩优异的男生,在QQ上跟男孩表白,得到了对方的热烈回应——

这原本是青春悸动的学生时代,最常见不过的事儿。

但我们经历过,就淡忘了。

这位女孩的妈妈在发现孩子早恋后,迅速进入“战斗模式”:

先是和女儿多次“谈心”,随后又让老师把俩孩子座位调开;

接着,又把对方家长找到,要求没收孩子手机、IPAD;

为了防患于未然,她还经常偷翻女儿书包,假期也寸步不离地“看”着女儿......

结果,女孩跳楼了。

男孩也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中,成绩骤降,被迫转学。

原本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小小关卡,没想到却以这样的形式画下终止符。

当然,之所以跟大家说这个事儿,不是为了去批判这位妈妈(失去孩子,已是最残酷的惩罚)。

而是这件事,结合我女儿的事,让我突然意识到:

面对孩子“早恋”这件事,我们普遍都缺乏应对经验、应对方法。

可“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呢?

这背后要么是无法撼动的生理学原因:

在青春期(11-17岁),我们身体的睾酮水平会上升300%;而此时大脑的前额叶(理性决策)发育不全,杏仁核(情绪中枢)又处在最活跃的阶段,极易产生情感冲动(“早恋”有着生理上的必然性)。

要么是真真切切的情感需求:

很多孩子是因为压力、缺爱、学习和成长的矛盾找不到出口,才会以“早恋”,作为反抗或代偿。

我们作为孩子身边最能给予他支持、关爱的大人——

如果毫无准备,没有觉察,就随意发作,才真会让孩子面临一场“生理+人为”的青春期劫难!

3个黄金应对策略

代替强干预或干着急

为了这个事儿,我专门去请教了身边一位“有经验”的妈妈。

两年前,她曾经跟我聊过她家女儿的早恋问题。但去年,她女儿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985大学。母女俩的关系,也一直都非常好。

她跟我分享了她堪称“黄金级别”的应对策略:

1、“你喜欢TA什么?”(开启对话,建立信任)

她说,女儿跟她分享自己有喜欢的男生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哎呀,我的闺女长大了!”

然后,她会带着好奇发问:“谁呀?你喜欢他什么?”

结果,女儿就化身“小话痨”,一会是“哎呀,你都不知道他有多帅!多优秀!多善良!”一会儿又“他怎么这么高冷!一点都不会关心人.....”

——这招高吧!

既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对孩子的关心,避免了价值观不同的对抗;

又自然而然让孩子打开了话匣子,获得了有关对方的有效信息......

她说,因为从女儿口中了解到,对方其实也是个不错的孩子,她倒放心了很多。

而女儿,在她这里感受到了接纳,后面不管是遇到什么开心事,还是和男朋友吵架了,都会回家跟她倾诉。

她从此就有了孩子“情感军师”的地位。

2、“初恋很美好,你们如何护航?”(植入目标,激发动力)

当然,任何关系,肯定都会分散学习精力。若是因为“早恋”影响到学习,怎么办呢?

她女儿有段时间成绩就连连下滑,甚至跌出了年级前100名。

为此,她还打趣女儿道:

“当年,你爸爸可是考了前10名,才追到我这个班花的哦,你们这样下去,不太对噢!”

她告诉女儿,初恋这么美好,就更应该不留遗憾。

“如果还有’未来’,你们打算怎么做,让未来更好呢?”

帮孩子用“未来视角”穿破“眼前需求”,用“理性思考”代替“情感冲动”。

后来,女儿竟主动要求她监督。两孩子还一起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和“约会”规则。

3、“无论发生什么,家是你永远的退路。”(安全锚定,约法三章)

很多家长可能会想,这亏得是孩子听话,要是遇到两个不服管的,出事了,哭都没地方哭。

我一开始也以为她是完全放手型家长,但聊完后,我发现,对于孩子“早恋”这件事,她反而才是谨慎的。

因为她早做足了功课——

从女儿对性别感到好奇开始,她就带女儿看各种性教育相关的书籍、纪录片:

从适合小孩子的《小威向前冲》《生命的诞生物语》《人体的奥秘》;

到大龄点的《生理期很酷》《人体漫游》《避孕措施如何生效》......她们都一起看过。

这让她和女儿之间的交流非常畅通,同时女儿也有了最基本的性健康常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她认为,这才是孩子不易受到伤害的基础。

除此之外,从知道女儿有自己喜欢的男生开始,她们就“约法三章”(可以恋爱,但必须遵守3条规则):

1、安全底线:不在外过夜,不去任何家长不知情的第二现场,晚上10点前必须回家。

2、身体界限:未经双方家长知晓,不单独进入任何封闭空间,不做任何逾矩行为;如遇情感纠纷/意外,需第一时间告知父母寻求帮助。

3、学业底线:任何一方,连续两次月考排名下降超50名,自动暂停约会;

她说,她看新闻,很多女孩儿意外怀孕了,宁愿去黑诊所,都不敢跟父母说,特别难过。

“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即便家长反对‘早恋’,孩子也不会‘真分手’,反而更可能转入‘地下’,让情况更不可控。

与其这样,为什么不让这一切发生得都大方一点、安全一点、美好一点呢?”

所以,真正地敢放手,是在充分准备之后。

而比“不许”更能护孩子周全的,是“无论发生什么,家是你永远的退路。”

预防早恋“危机”

这3个支持也可以前置

和这位妈妈聊完,我收获良多。

“早恋≠早废!”,预防这场“危机”,很多支持,都是可以前置的。

1、 家庭情感支持:

很多孩子“早恋”,并不是他们真的无心学习,也并不是觉得恋爱有多美好,而是他们的“情感”太空缺了——

很少获得肯定,和家人/朋友关系不好,学业上困惑无助……都在吞噬着他们的能量。

这时,我们能做的,不是也去“消耗”他,而是往家庭情感账户中尽可能多地“储蓄”:

比如,

在生活小事上多给孩子认可;

陪他一起挑战、跨越有难度的事:登山、马拉松、游戏通关、解决学习难题等;

放下说教,一起聊新闻、聊八卦;

一起打扮、变美/变酷;

一起约会,吃美食、看电影、玩桌游;

分享各自的糗事.....

当孩子最基础的情感需求,在家庭中被充分满足,他们向外寻求慰藉的概率才能大幅减少。

2、 社交能力培养:

青春期的孩子,会将注意力从父母/老师转向同伴,他们很在意自己在同龄人中,表现得好不好。

这不是虚荣,不是玻璃心,而是正常发展需求。

这时候,我们不要只盯孩子学习,不要去否定他“交友”,而是要多给他支持:

比如,

帮助他们改善发型、搭配,提升审美;

鼓励他们参与锻炼,用健康的方式获得匀称、有力量的身形;

鼓励他们参加混合性别的社团、研学活动,降低对单一异性的过度关注;

带孩子适当参与社交,教他如何加入,如何拒绝,如何在人群中保持得体、礼貌......

只有孩子的审美好了,修养高了,他的眼界才会高,格局才能大,选择才能更好!

3、生涯目标启蒙: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有清晰长期目标的孩子,对短期快感的依赖度显著降低,延迟满足能力更强。

相比紧盯孩子预防“早恋”,不如多带孩子体验尝试,争取早日找到人生目标:

比如,

你们可以一起制作家庭愿景板,每年都张贴上全家的新目标(如“爸爸考取潜水证”“妈妈完成马拉松”“孩子完成XX研学计划”等)。

共同努力,共同见证愿景的力量。

当他有很多想法要实现时,自然抽不出精力来“早恋”了,不是吗?

最后,“早恋”并不是人生的污点。

它只是情感教育的起点。

希望我们都能把青春的心动,变成孩子向上生长的风。

点个“在看”,转发给更多爸爸/妈妈——

有关“爱”的教育,需要大家共同备课,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