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推开人生的窗户向外看,有人望见满地泥泞,眼里积满阴霾;有人驻足欣赏落霞,心头溢满花香。
作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写道:"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后半生往何处去,不在风水师的卦盘上,而藏在每个人的品行与心性里。
一、人品,是人生的根基所在邻居刘姨年轻时在厂里管后勤,每逢春节总要精心备好两样年货:一箱给车间主任作拜年礼,一袋崭新的毛线悄悄放进困难职工的储物柜。
去年冬至,她被诊断出癌症晚期,发愁二十多万的治疗费。
可出殡那天,灵堂门口排队的工友塞满了厂区林荫道——原来当年偷拿毛线的小娟已是成功商人,默默替她付清了医疗费;那个被塞过二十多次茶叶蛋的门卫老张,带着信徒在病房外念了七宿《地藏经》。
《六祖坛经》有言:"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人生就像种子被撒向田野,有人心心念念打理福地,有人误将贪嗔痴当养分。
六十岁的表哥曾在山西开矿年入百万,却昧着良心克扣矿工救命钱。
江河日下时妻离子散,晚年在逼仄的出租屋里苟延残喘。
我在他留下的遗嘱里读到满纸忏悔:"剖开良心的账本,处处是还不完的孽债。"

当年县文化馆的老赵最让人佩服。赶上下岗潮时,同事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借酒消愁,他倒把办公室的废报纸折成小船,带着七岁的儿子在小河放"舰队"。
如今退休的馆长常年在福利院教剪纸,手机铃声竟是《定风波》的吟诵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般意境正应了苏东坡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楼下的水果摊主老周是另一番境况。儿子高考落榜那年,他成天对着摊位前的银杏树咒骂命运不公,生生把自己气成脑溢血。
去年深秋再见时,他拄着拐杖盯着满地金黄落叶发呆,突然笑出声:"以前怎么没发现,这树上的疤结多像菩萨的眼睛。"

三叔公年轻时走南闯北做生意,有回在戈壁滩翻了货车。当救援队找到他时,这个满身血污的汉子正跷着腿数星星,挎包里装着用砂砾画的敦煌飞天图。
"既然走错了路,不如看看错路上的风景。"如今他八十有三,癌病房的窗前总摆着未完工的陶俑,说要在最后的日子把生死捏成艺术。
我认识的老中医常劝患者:"悲喜如同阴阳鱼,福祸本是一体双生。"
他珍藏的檀木盒里锁着五十年前的中医执业证,那是被批斗时用命保住的。"
当年觉得是劫难,现在想来多亏那十年磨成药碾子,把骄傲浮躁碾成了济世良方。"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自己,去追随内在的声音。"
对门李婶搬走前送我的绣花绷子上还别着针,她收拾行囊时说:"这些年的茶话会喝下去的,净是别人的家长里短,把我的清明心境都沤成了隔夜茶。"
识得破更要放得下。退休教师王伯伯与反目的老友僵持二十年,直到某天在公园看见对方颤巍巍地扶着长椅吃降压药。
他弯腰捡起滚落的药瓶时,二十载的恩怨仿佛也滚进了草丛。
"纠结了大半辈子的是非对错,在生死面前不过一粒尘埃。"
他冲的普洱从此多备一杯,放在茶几对面。
《淮南子》云:"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当我们不再把生活当成战场,而是看作修心的道场,白发里也能滋养出皎洁月光。
清晨醒来看见皱纹,试着把它们当作岁月盖上的邮戳;夜半被旧事惊扰,权当是灵魂在检修前世今生的账本。
这般看开,春秋冬夏皆成供养心性的香炉。

生命的重量从来不在账簿的进项里,而是品性沉淀的厚度。
六祖惠能圆寂前手植的荔枝树,七百年来依旧葱茏,正如他在《坛经》中所说:"心地若正,万法自如。"
愿你我都能修好品性,养好心态,在变老的路上从容前行,活出生命的通透与圆满。
毕竟真正的风水不在山水间,而在举手投足里那颗与人为善的心;最大的运气绝非偶然,恰是日积月累修得的坦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