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把手,能个人拍板何必开会讨论(一把手系列之四)

老詹到海外版后,有一举动,曾引起争议。 那就是,每天都要评选的“总编辑奖”。 2006年冬,到报社不久,我就发现, 干多
老詹到海外版后,有一举动,曾引起争议。 那就是,每天都要评选的“总编辑奖”。 2006年冬,到报社不久,我就发现,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样的问题,这里也或多或少存在。 原因是,没有一种有效的奖惩机制。 记者编辑,每天都出作品,到底干得如何,得有一个评价。 如何评价呢?过去我们在经济日报,专门设了一个评报小组。 由一位编委牵头,每周或者每半个月,评好稿奖和好编辑奖。 为了公平和树立权威,评报小组,聘请了一批退休的老同志, 报纸给他们先订上,到时请到报社来,大家坐下,一起评报。 这个办法,比较公平,记者和编辑们也都服气,没得话说。 但我认为,此事表面看似乎公平,实际上,很容易走过场。 我就曾经负责过这一摊,知道一些内情。 老同志们,评得确实挺认真,有人甚至准备了文字稿。 但是,讨论过去讨论过来,最终也不得不搞一搞平衡, 这个部门这次评了,下次,就该照顾照顾别的部门吧? 同样道理,这个人评了,下次,得让别人也上一上吧? 况且,十天半月,发表成千上万的文章,咋可能都阅读? 顶多也就瞄上一眼,大体有个印象罢了。 正因如此,这般兴师动众地搞评报,效果并不好。 到海外版后,当了一把手,我便把这办法给改了! 每天九点,我会将报纸每个版面打开,浏览一遍。 发现好的稿子,就在上面划上“一颗星”, 倘若比较好,再加一颗星,直至五颗星。 版面也一样。可以从一颗星评到五颗星。 每一颗星,奖励一百元。 当天中午,总编室将“总编辑奖”张贴一楼大厅。 记者编辑吃饭路过,都会停下来,观看一会儿。 每周进行汇总,获奖者可直接到财务处领奖金。 有几颗星,领几百元! 这种做法,简单明了,非常方便。 记者编辑们看了“总编辑奖”就会明白, 嗯,哪些稿子,哪些版面, 是总编辑肯定的,喜欢的。 那,今后咱就照这样干呗! 海外版推出“微观中国”专栏后,报社内外,颇受好评。 第一篇刊载的是王明峰稿件《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 写得非常生动,相当感人! 我给了五颗星。 版面,专门请了挺善于做版的任涛。 看上去非常漂亮,相当醒目! 也给了五颗星。 也就是说,就凭这篇文章,这个版面, 王明峰和任涛,每人得奖金500元! 这在当时,算比较多的了。 这种做法,大多数记者编辑是拥护的,认同的。 但是,因为过去从来没人做过,也引起一些议论, 什么“老詹太武断”啦,“不民主”、“个人说了算”啦。 听到这些议论,我在一次报社员工大会上说, 我们搞“总编辑奖”的做法,有的同志不理解, 认为老詹不民主,不同人商量,个人说了算。 这种想法,我完全理解。但是,我不会认同。 上级既然派我到这里来,说明是认同我的水平和能力的, 否则,怎么派我来当总编辑? 总编辑认为好,当然就是好。 这点不用怀疑,也不必争议! 自那以后,再没听到这种议论。 这件事情过后,我曾有过思索。 作为总编辑,一把手,应该算是班子里的班长吧。 这个班长怎么带头?哪些事应该决断,哪些事必须民主? 任何领导都不会告诉你,哪份文件也没有明确规定。 全靠一把手自己去悟,去把握。 如何把握尺度,既有水平问题,也有胆识问题, 我在海外版时,大家制定领导班子议事原则是, 班子定战略,分工有合作。 个人能拍板,不必开会说。 比如,编委分工,由我这总编辑主抓报纸日常工作, 那么,奖优罚劣的具体办法,就可以我来设计制定。 总编辑奖之事,我出的主意,在编委会上通报即可。 提高员工收入,必须想方设法打通财政部这一关, 要说服有关部门的领导,才能争取更多财政补贴。 原则定下来了,具体要怎么争取,交由老詹操作。 “借船出海,合作双赢”扩大发行的办法, 也在编委会做了通报,具体做法,由总编辑执行。 在海外版当了几年一把手,我的体会是, 能个人拍板就不必开会讨论, 动辄开会讨论,表面看很民主,实际上非常耽误功夫, 而且,也说明一把手不大敢于担责任,有事要大家扛。 其实真出了事,上面板子打下来,还是你一把手的事! 正因此,在海外版三年多,召开编委会时间其实很少。 不但大家都轻松,也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问题。 最后,补充一小故事,1992年,我到保定挂职任副市长, 有天上午,市长召集会议,商量给某企业减税让利问题, 全体副市长都参加,相应副秘书长、局长也参加, 密密麻麻坐了一屋子人,会议从8点开到中午一点, 差不多要挨个发言,谈自己的意见,而且,反复几次。 坐立不安的我,当时就想,此事分管副市长拿个意见, 各位副市长再签个“已阅,同意”,市长最后再定一下, 不就完全OK,一点问题没有了,有必要弄这么半天吗? 所以,轮到老詹有话语权时,我特不喜欢动辄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