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创,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绵延1200多年。科举为普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提供了机会,也对我国的人才选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古代的科举文化,有两个地方可以去,一是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二是位于河北定州的定州贡院。

定州贡院与江南贡院齐名,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科举考场。定州明朝属真定府,过去居住在定州区域的考生得去真定府考试,交通问题给考生们带来极大的不便。后来,定州知州王大年于清乾隆四年经请示,凭借乡绅捐款建起了定州贡院。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又重修、增建,形成规模宏大的考场。

这里是清代定州所辖区域内的考生考取秀才、举人的科举考场,即举行乡试和会试的地方,并且文试和武试都在这里考。百来年定州贡院走出了227名文武举人,其中又有33人进京中了进士。数不清的学子在这儿实现了“鲤鱼跳龙门”,完成了从平民到朝臣的转变,走向了人生的辉煌时刻。

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文场部分为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揽胜楼共五座建筑。与影壁相对的就是贡院大门,过去是考生入口,也是对考生进行搜检的第一道关卡。考生必须凭结票(即准考证),寅时(3-5点)由学政亲自点名入场,是不是特别早?


进入大门后就是乾隆种植的两棵大槐树,即乾隆双槐。相传乾隆六下江南五过定州,曾到贡院慰问考生,并种下了这两棵槐树。乾隆双槐往前是过去的二门,只是现在只剩一个平台基址。考生们在大门处经过搜检以后,到了二门还得进行复检。如果发现有作弊夹带现象,会按大清律例予以处治。

院内最显眼的建筑莫过于一座魁阁号舍,也是定州贡院的主体建筑。这是全国独有的连体式阁楼,最南一间魁阁明间为半四角攒尖结构,与出三檐硬山卷棚顶形式的号舍相接。魁阁正立面为山字形,明间最高,左右次间稍间尽间依次递减,结构严谨复杂。整体造型如鸿燕展翅高飞,寓意考生只有经过层层跋涉才能高中状元。

二层外部中央供奉“魁星点斗”塑像,赤发蓝面、怒目獠牙的魁星,象征文运昌隆,考生入场前会先参拜魁星,祈求一举高中。

号舍内部空间庞大,东西面阔七间,南北进深九间,屋顶层叠错落。这里是过去乡试的考场,可容纳考生百余人。考试时,号桌、号凳,按千字文“天、地、玄、黄……”编号,考生各自对号入座。当年莘莘学子在此奋笔疾书时,考官会站在二楼的小平台上,360°无死角监考。


乡试考试大约持续10个小时,上午开考,下午考生们陆续交卷,傍晚清场;因此不像江南贡院里那种可以提供住宿的号舍,仅提供桌椅油灯即可。

号舍的角落有简单的展览,过去考生被查没的各式小抄成了亮点。一件羊皮马甲的内里上,竟然密密麻麻用蝇头小字写了四书五经,却写得工工整整;更绝的是一旁的一双袜子上面居然也写满了字!不知道在考场上,主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有机会看一眼自己的袜子。不过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作弊者被处罚了不说,考试资格也立刻取消,作弊的证物还成了文物。


紧挨着号舍的大堂,其实不大,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勾连搭式屋顶。这里是官员办公的地点,当天考官收取试卷后,会先封存在这里。大堂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被录取的考生会在这里举行簪花礼,由学政主持,也称“入学”,然后去孔庙祭拜孔子。



大堂后就是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揽胜楼,又称后楼。楼前的平台是过去的二堂遗址,过去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场所,阅卷人不准由当地人担任,必须在本省五百里之外招聘,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

揽胜楼面阔五间,高三层,左右带二层硬山卷棚顶,廊下两层木质栏杆的看台,可供考官观看东侧武场的比武场景,也兼用做考官们的宿舍。两侧的耳楼道光十四年定州牧王仲槐在重修贡院时增建的,用于临视文场东西两侧,以防止场外作弊。

由于当时的定州除了定州塔外,揽胜楼为最高建筑;非科举期间,文人雅士们也会聚集于此登城赏景,故名揽胜楼。揽胜楼上特殊年代留下的印记,见证了贡院的经历。

几年前,定州复建了文试考场边上的武试考场,恢复演武场、文昌宫和后宫;演武场上有过去武试的各个项目,有兴趣可以体验一下。


如今的定州贡院不再有考生伏案疾书,科举的烟火也已消散百年,但 “青云有路终须到” 的进取精神,早已化作现代教育的基因,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就像院中的古槐,历经百年风雨,枝头新叶仍在春日里簌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