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知网已搜不到董袭莹论文”这一话题迅速登顶热搜榜首,一则男医生肖飞被妻子实名举报“脚踩6只船”的医圈劲爆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不仅在医疗教育界激起千层浪,更是将“4 + 4”这一医学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推至公众视野,引发广泛热议。

桃色新闻牵出的 “速成医女” 董袭莹
肖飞妻子在举报信中指出,肖飞在婚内与规培住院医师董袭莹发展出不当关系。为维系这段关系,肖飞试图将本应前往脊柱外科轮转的董袭莹继续留在胸外科,这一不合理要求遭到骨科教学秘书的拒绝后,双方甚至发生激烈争吵。更为严重的是,在手术过程中,肖飞竟然抛下正在接受麻醉的患者长达40分钟,只为去哄董袭莹。此事件一经曝光,董袭莹的学历背景、家庭情况以及她所经历的“协和医学院4 + 4”培养模式,瞬间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董袭莹本科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女子学院的经济学专业,并于2019年顺利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4 + 4临床医学试点班”。然而,她的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经历却引发诸多质疑。有网友爆料,董袭莹实际毕业的巴纳德学院虽与哥伦比亚大学相邻,且毕业生证书上同时盖有两校公章,但该学院被类比为国内的独立学院,其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实质性联系备受存疑。此外,还有消息称她的入学途径可能存在“捷径”,传言她是从当地社区学校入学后,才被巴纳德学院录取。

在医学学习进程方面,医学博士生正常的学制为“5 + 3 + 4”,而董袭莹在学医的第2年就参与了手术。其学术经历可谓“跨界”明显:本科专业为经济学,“4 + 4”的指导老师是骨科院士,最终获得的学位却是内科相关,工作确定在泌尿外科,规培又在胸外科,毕业论文选题则是妇科影像学。毕业后,她先是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而后前往中日友好医院进行规培,令人诧异的是,她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家规定不少于3年的规培。这一系列异常情况,不禁让媒体和网友纷纷发出疑问:董袭莹究竟是天赋异禀的医学天才,还是凭借特殊资源“速成”的呢?一时间,众多网友纷纷涌入北京协和医院的评论区,强烈要求公示“4 + 4”的学员名单。

“4 + 4” 医学教育模式解读
“4 + 4”临床医学教育模式起源于上世纪初的北美地区,该模式旨在从各大学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中,选拔出那些有志于从事医学事业的优秀人才。这些学生在完成本科4年的教育后,便进入医学院继续进行4年的临床医学学习,毕业后将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北京协和医院官微的介绍,让这一学制得名的缘由得以明晰。

北京协和医学院自2018年开始实行该模式,并积极与多所高校展开合作,探索开设“协和医班”以及“协和药班”,其目标在于培养复合型的“大医生”以及医学、药学领域的领军人才。从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 2024级试点班的情况来看,172名学生中,本科背景为理学的占比达到87.8%,其中生物类专业居多,同时也涵盖了工学、经济学、农学、文学等多个专业的毕业生。除协和医学院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多所高校也采用了类似的培养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02年起,便从“双一流”高校中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浙江大学医学院自2005年起开设的“巴德年医学班”,实行的是“4年非医学本科 + 4年医学博士”的“八年一贯”制,招生对象既包括高考生,也涵盖该校本科新生再选拔。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2026级“4 + 4”医学试点班计划招生45名,招生高校数量更是达到37所。

此次医圈桃色新闻引发了公众对“4 + 4”模式的广泛讨论,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公众对医学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相关方面或许需要及时作出回应和解释,以消除公众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