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搜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小学生在学校连去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消失的课间10分钟”的话题。听说,有些学校里的老师现在都觉得挺无奈的,不是因为那些小鬼们调皮难管教,而是因为现在的学生们实在是太沉默了。你知道吗?以前学校最头疼的就是那些打架斗殴的事件,而现在呢,学生们倒是不打架了,而是专心致志地谈恋爱、玩游戏。尤其是男生们,没有了以前的活力和开放,整个人都变得无精打采的,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而且,现在的孩子们不只是不说话,他们更是对你所说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反应或回应。你说啥他们都没兴趣,就算你讲个笑话,他们也不会给你个笑容。家长和老师要是离开了他们一段时间,再回来可能就发现他们已经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了,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也没有欲望和需要与别人交流。
听起来,现在的孩子们真是缺乏动力和热情。如果孩子们常年处于这种“集体沉默”的氛围下,肯定会滋生出很多心理问题的。说到这里,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份报告,《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这份报告显示,咱们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另外,还有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让人担心。
和70后、80后们的家长比起来,95后、00后、10后的家长可是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了,受教育程度和投入度上更是没得说,可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反而更容易抑郁呢?在城市里的孩子们特别缺乏现实感。住在楼房里的孩子,与邻居间的互动几乎为零,每天就是关上门在家玩游戏、看书、看电视、玩玩具。接触的全是虚拟的,跟真实的生活总是隔着一层膜。再者,孩子们跟大自然、跟不同人的接触太少了,缺少小伙伴长期一起玩耍。这样一来,孩子们和真实世界总像是有一条鸿沟。
当遇到了真实世界里的烦恼和问题时,经常容易变得不知所措、一下子无法接受。父母、学校那种单一的衡量标准也很容易影响孩子们的自我认知。比如,如何定义是不是一个“好孩子”,大家很容易想到的答案是学习好、表现好等等。往往爸爸妈妈口中的“别人的孩子”,都是成绩好的孩子。成绩成为比较单一的衡量标准,这也给孩子们增加了不小的心理负担。一旦考不好,成绩不好,就会自我质疑。再加上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信息渠道很多,信息杂乱,很容易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不属于这个年龄段该了解的信息,也容易受到消极导向的价值观影响。
青少年儿童抑郁症作为家长如何进行早期干预,帮他们找回快乐童年。
1. 态度转变很关键。多关心、理解宝贝们,别总是摆出家长的架子,试着跟他们聊聊天,解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 给孩子空间,别管得太宽。他们长大了,有思想、有自由,也希望在同龄人中找到快乐。家长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别总是干涉太多。
3. 营造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多参加集体活动,结交小伙伴,丰富精神生活,开阔心胸。
4. 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青少年抑郁症有时会有危险举动,特别是对已经有自杀念头的孩子,家长们要时刻警惕,严密监护,千万别让孩子陷入危险境地。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