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香港特供专列60年:风雨生命线的是是非非

一列装有鲜活货物的列车,从汉口江岸车站开出,直驶深圳。列车上挂着活口车辆,装满了活蹦乱跳,鸣叫不绝的鸡鸭猪牛等家食家禽,

一列装有鲜活货物的列车,从汉口江岸车站开出,直驶深圳。列车上挂着活口车辆,装满了活蹦乱跳,鸣叫不绝的鸡鸭猪牛等家食家禽,以及游窜不定的鳊鲢鳜鳝等鲜活水产——这就是自1962年8月起由我国内地开行供应港澳蔬鲜货品的专职快运列车。

鲜活变成腐烂

1962年以前,供港鲜货都以普通货物列车输送,由江岸到广州需时四至五天。由于列车运行时间长,沿途作业多,在编组站和区段站车辆中转接续无保证,以致鲜活货物在途损失严重。如活猪的在途残次死亡率一度达到6~9%,活家禽达到10~13%,活鱼甚至达到40~70%。

1961年夏天,有一次装运一车活鸡,共486只,由于运输迟缓,从汉口到香港,只有16只是活的。还有一次装运一车黄河鲤鱼,从许昌到深圳走了8天,还没到深圳,沿途就全部翻了白肚,一条也未运到香港。好端端的“活、新、鲜”货物,到了香港却变成了"死、烂、臭”的废物,不能供应港澳同胞的生活需要,又白白损失了外汇收入。

当年供港专列上条件有限,押车人员也只能和活猪共处一车

由于港澳地区市场竞争激烈,质量条件十分严格。供应港澳鲜活货物,发生残次死亡,就会迅速被外货挤占市场,造成较大损失。如1955我粮油食品占香港市场的比重为47.68%,1960年就下降到36.68%。供港鸡蛋,1966年占市场比重97.47%,1977年由于供货不足,我占市场比重就一度下降到68.14%。选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铁路运输没有搞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开行快运列车

鉴于上述情况,60年代初期,为了加速发展出口贸易,做好供应港澳物资运输,改变鲜货损失严重的情况,铁路和外贸两部门,共同商定开行一种快运货物列车。首先从江岸站始发试开直达深圳的751次快运列车,以后又陆续开行了由上海新龙华站始发的753次和由郑州北站始发的755次快运列车。

已经退役的供港专列机车

1979年开始,为了湖南省鲜活商品供港运输,751次改为江岸和长沙北两站分别隔日开行。快运列车由一发展到三,运输范围由三省发展到七省一市。为了加速活口货物如猪、牛、家禽等的运输,减轻港方铁路作业,并加速家畜车的周转,根据三趟快运列车的车流情况,并经过深圳北站和驻港机构研究,确定从1979年开始,每天在深圳北站编组三列活口专列向香港过轨,并使到达的三趟快运列车与三列活口专列街接起来。这是一个新的改进,从运输过程来看,实际上等于把快运列车的终点站由深圳北站延长到香港九龙。

曾经的深圳北站

供港鲜货上升

20年来,由于铁路和外贸两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断加强运输组织工作,改善列车运行速度和运行时刻,三趟快运货物列车家步有了改进和提高,对加速外贸物资运输,提高商品质量,保证港澳市场供应。扩大外汇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由江岸站到深圳北站,由于开行了751次快运列车,供应港澳的鲜活易腐货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运往香港的活牛

如湖北省活猪出口,1961年仅16,531头,1981年达到372,000头,增长22倍以上、1981年活猪在途死亡率为0.1~0.2%,比1961年下降了5.8%以上,平均每头猪也少掉膘16%。这样,与1961年比,1981年等于多出口活猪86,900多头,多收入外汇878万多美元。又如浙江省过去供应港澳多为活大猪一种,从1976年起,发展到供应活中猪、活热、白毛乌骨鸡和鲜果,蔬菜等众多品种,单从活禽畜来说,发货量也从1962年的148,000多头,增加到1981年的379,000多头。而且对港澳节假日的市场需求也起了保证作用。如1981年国庆节,香港鲜活市场需求增加,上海站就及时组织货源,抓紧调送空车,从10月1日至5日,每天发送大猪500头,增加了外汇收入25万美元。

在那个资金匮乏的年代里,这三趟供港专列无疑是国家一个十分宝贵的稳定可靠外汇来源,因此,各部门对专列的运营保障都十分逸。在铁路通行中享有最高优先级。以1981年为例,753次供港专列从上海新龙华站到深圳北站,全程运行80时35分,若按当年的普通货物列车速度计算,就需要120小时左右,要多运行39时25分!铁路和外贸两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还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些旨在保证开好快运列车的办法,如“一协作”,即铁路、外贸两部门密切协作;"二保证”,即外贸部门保证货源,铁路部门保证车辆;"三优先”即运输计划优先批准,调车和编车计划优先安排,机车及线路优先使用;“四固定”,即固定装车地点、取送车时间、编组计划及存放线路等。

争议与前景

总之,三趟港澳专供列车几十年来为港澳居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品保证,也为国家提供了一份不菲的外汇收入(在今天看来这点钱真是毛毛雨,但在30年前,对于当时尚贫穷的中国来说,不啻一笔巨额外汇收入),实在是一件两头得利的好事。香港市场相对内地较高的采购价格,也吸引着各地政府打破头般要挤进来(如2024年生猪供应香港平均价格在接近30元/公斤,而内地市场平均价格为15元/公斤左右)。

供港澳农产品专车

当然了,围绕这些曾经长期享受“VIP”待遇的专列,争议也一直不断。如长篇纪实报道《香港特供五十年秘辛》满含深情地说:“半个世纪来,供港物资创造了一个奇迹:即便是在内地经济极为困难的时期,一些食品供应几乎断绝,内地人凭票供应食品,供港快车也不曾中断过。”可这种在作者看来应该是绝对正能量的抒情,却一度在网络上引发了巨量的口诛笔伐。无数网友纷纷怒斥为什么我们就要饿死自己去保证香港呢?他们高人一等吗?

香港专供食品标签已经成了高档食品代名词

更遑论,供港澳食品曾长时间实行远比内地严格的检验制度,其产品质量一度远远高于内地市场同类产品。如香港《凤凰周刊》就曾有报道详细地描绘了供港食品的种种“超国民待遇”:

供港食物能成为“安全食品”的代名词,背后是一套极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一个产品从生产到运输、出口,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全程监管,商务部系统则负责生产基地的资质审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由一个监管部门独立监督、供应的全食物链。

供港注册猪场内,冬季集中供暖、夏季水帘降温。为了提高繁殖率和种猪质量,种猪每天可以享用两个鸡蛋,哺乳期的母猪能喝到鱼汤。

养殖场还要求有严格的分区,包括生活区、生产区、污水处理区、饲料储存区、兽医室配套,更要求猪场的围墙要用实体做,不可以用铁丝网。母猪配种时,有专门的配种间,临产前一周,母猪还可以享受提前“住院”进入产房生产。

这些产房生下的猪仔在和母亲待满20多天之后,转移到保育间,再稍大一些就养在育肥间,最后等待河南五丰行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前来验货收购——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公司,是一家合资企业,投资方是香港最大的内地食品进口商华润集团旗下的五丰行和河南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除了对猪有严格要求外,更严格的是对人的要求。如果不是当地政府组织的参访团,猪场一般不对外人开放。这里的生产经理和饲养员,每年11月到次年5月都要尽量避免外出,因为这个阶段是疫病多发期,所有供港活猪养殖场必须实行“封场管理”,严禁人员出入。如果员工休假外出,回到猪场后,须静养观察3天,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携带传染病的风险。

这里的员工早已习惯这样严格的要求,他们当初入职时健康证上,就比普通入职体检多出结核病、布氏杆菌等很多项身体检查。

日常操作对这些工人来说,也十分繁琐,每当工人们踏入猪舍,必须先洗个澡,换上工作服,接着,要趟过储水足以淹没膝盖的消毒池……

出口香港的活猪

相信资深网友一定对于与港澳专供食品有关的网上争议有记忆,毕竟十多年前这曾经是一时轰动国内网络的热门话题,引起了极大的网络情绪。

但是今天客观看来,其实这种特殊待遇也是时代之必然。毕竟几十年前的内地,经济发展相对港澳地区还十分落后,各种质量检验相关的法律、制度自然是很不完善的,这是所有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会逐渐完善、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标准。无论欧美日本,还是中国内地,其实都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今天内地的食品质量检验标准虽然仍未达到香港的标准(平心而论,香港的食品质检标准放眼全球发达经济体,那也是最高档次的存在,比美国高出一大截),但和20年前相比已经进步巨大,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质检标准(以农药残留检测限量标准为例,2011年时内地仅807项,如今最新标准已经是4140项,而香港为3300多项)。

海关人员正在对供港蔬菜进行质量检测

这个成绩又何尝不是受到了香港高质量要求的影响呢?

未来,三趟专供列车必然将继续高速奔驰在祖国的铁路上,永远保证港澳同胞的食品供应,并最终以铁路为纽带,实现港澳地区和内地的彻底一体化——毕竟,几十年过去了,火车越跑越快,内地和香港又怎么会越来越远呢?

供港专列休息途中的列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