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特朗普认怂!表示不会再对华上调关税!更暗示想要下调对华关税!

特朗普把对华关税上调至离谱的245%后,4月17日首度认怂表态,可能不会再上调对华关税,并且更是暗示想要下调对华关税。英

特朗普把对华关税上调至离谱的245%后,4月17日首度认怂表态,可能不会再上调对华关税,并且更是暗示想要下调对华关税。

英国媒体随即报道,揭露白宫阵脚已乱,将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赶赴中国,紧急协商处理双方关税问题。

然而对于特朗普的示弱,中国大概率不会给出回应。

特朗普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总统,说话却经常出尔反尔。习惯站在商人的角度,用商场上的尔虞我诈肆意行事,完全不顾及自己身为总统的信用。导致当前中美关税博弈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动态性。

特朗普政府近期对华关税政策出现反复,既反映出美国单边主义策略的困境,也揭示了中美结构性矛盾下的深层博弈逻辑。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局势:

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矛盾转向:从“极限施压”到“战术示弱”

1. **政策转向的表象与动因**

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商品关税上调至245%后,4月17日首次释放“可能不再上调甚至下调关税”的信号。这种转变源于多重压力:

- **国内经济反噬**: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了关税成本,通胀压力加剧。例如,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导致消费者每年多支付约1200美元,而钢铁关税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额外成本65万美元。

- **中期选举压力**:农业州和制造业利益集团因出口受阻强烈反对关税政策,威胁特朗普的选民基本盘。

- **国际孤立加剧**:欧盟、加拿大等盟友拒绝配合美国对华围堵,反而对美实施对等反制,削弱了特朗普的国际动员能力。

2. **“商人式谈判”的信用危机**

特朗普频繁使用关税作为谈判筹码,但其反复无常的策略已透支国际信任。例如,他曾在2025年2月对墨、加加征关税后又暂缓执行,试图以此换取两国在边境安全等问题上的让步。

这种“交易艺术”在复杂的大国博弈中逐渐失效,中方明确拒绝“施压—让步”的谈判逻辑。

二、中国的战略应对:以“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

1. **强硬反制与底线思维**

中方对美加征关税至125%,并采取稀土出口管制、将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等措施,直接打击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链。

这些措施体现了中国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规则的能力,例如通过WTO诉讼将争端国际化,强化多边主义话语权。

2. **内循环与区域合作对冲风险**

中国通过“外贸优品中华行”、深化自贸区改革等措施提振内需市场,降低对美依赖。

同时,加速推进与东盟、金砖国家的合作,例如印尼加入金砖、中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谈判,构建“去美国化”的贸易网络。

3. **外交姿态:平等对话前提不可动摇**

中方多次强调谈判需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若美方继续施压,将“不予理会”。这种立场源于中国对自身产业链韧性(如稀土垄断地位)和市场规模优势的战略自信。

三、白宫的困境与全球博弈的未来走向

1. **美方策略的内在矛盾**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逻辑试图通过单边施压重构全球贸易规则,但其政策存在根本性悖论:

- **经济目标与政治手段脱节**:关税虽短期提振了钢铁等传统产业股价,却导致下游制造业成本飙升,加剧供应链断裂风险。

- **盟友关系受损**:欧盟、日本等传统伙伴因汽车、半导体关税与美国矛盾激化,甚至出现与中国合作应对的迹象。

2. **中美博弈的三种可能路径**

- **僵局持续**:若美方坚持“从实力地位出发”的谈判逻辑,双方可能进一步“硬脱钩”,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

- **有限妥协**:美方或局部调整关税(如豁免消费品),换取中方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结构性议题上的让步,但核心矛盾难以化解。

- **多边框架重启**:通过WTO争端机制或G20平台缓和冲突,但美国对多边机制的不信任可能阻碍此路径。

四、历史镜鉴与结构性矛盾

中美关税战本质是霸权国与崛起国在规则主导权上的博弈。

特朗普的“关税武器化”策略延续了其第一任期的保护主义逻辑,但2025年的升级版政策范围更广、更具系统性,意图通过“经济安全化”重塑全球产业链。

然而,全球化深度互联的现实使得单边主义难以为继——美国半导体产业30%依赖进口,中国稀土管制可直接瘫痪其军工生产,这种相互依赖既是冲突的导火索,也是妥协的潜在基础。

博弈的本质与中国的战略定力

特朗普的战术示弱并未改变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本质。中国不回应“示好”并非缺乏灵活性,而是基于对等原则的战略清醒。

若美方无法放弃“霸权思维”,任何临时性关税调整都难以根本性缓和冲突。